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延庆观悠久的历史延庆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大纸坊街,同北京白云观、四川常道观并称中国三大名观。延庆观始创于金代,是全真道为纪念其开山祖师王重阳弘教并羽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  相似文献   

2.
明代思想家湛若水与王守仁生于同一个时代,共同倡导心学,私交也很好。关于湛若’水,王守仁曾说:“予求友于天下,三十年来,未见此人。”(《墓表》,《甘泉文集》卷三十二)湛若水也说:“某平生与阳明公同志,他年当与同作一传矣。”(《答王汝中兵曹》,同上书,卷三十二)王、湛二人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初识,“一见定交”,至嘉靖七年(1529年)王守仁先卒,其间二十多年,时有交往与书信往来。正德五年(1510年),湛若水居南京,王守仁调南京刑部主事,二人卜邻而居,常会讲于大兴隆寺。后正德八年(1513年),湛若水出使安南…  相似文献   

3.
《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辨析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41000)周勤《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4、5两期刊登了廖世栋(以下简称廖氏)的一篇题为《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的文章(以下简称评文)。评文认为,癌细胞逆转论是肿瘤学界里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三台县的云台观是明朝时期与“楚之太和”(即湖北武当山)齐名的道教名山宫观。本文以《大明万历四十四年敕谕》(馆藏文物)和三台方志记载等为据,深入探讨了三台云台观所存《道大藏经》的来龙去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灵官宝诰》曰 :“先天主将 ,一神君。都天纠察大灵官 ,三界无私猛烈将。金睛朱发 ,号三五火车雷公。凤嘴银牙 ,统百万貔神将。飞腾云雾 ,号令雷霆。降雨开晴 ,驱邪治病。观过错于一十二年 ,受命玉帝。积功勋于百千万种 ,誓佐祖师。至刚至勇 ,济死济生。方方阐教 ,处处开坛。豁落猛将 ,三五火车大灵官、王元君。太乙雷声应化天尊”。据《新搜神记》的记载 ,王灵官本名叫王善 ,是宋徽宗 (110 0 -112 5年 )时候的人。曾从师于西蜀萨天师受道符之法 ,为林灵素的再传弟子。道教有五百灵官之称 ,五百灵官中有四大护法灵…  相似文献   

6.
了然先生在《学海》1999年第1期上发表的《“智能动力观”的理论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其题目的指向是“智能动力观”,其内容的指向却又不尽是智能动力观。读完全文,我深感惊讶:《误区》认为包含智能动力观在内的《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念变化及导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或正在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1)功利观上,“义利并重”在取代“重义轻利”;(2)公私观上,“公私并重”、“正当谋私”在取代“崇公抑私”、“以公代私”;(3)贫富观上,“勤...  相似文献   

8.
“智能动力观”是黄明理在《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以下简称《大历史观》)一书中所提出的重要观点。几年来,黄明理通过理论讨论、讲学等多种形式反复提及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科技动力观”,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三、赵朴初对“人间佛教”理论的解释及其运作赵朴初(1907—)早年在苏州东吴大学就读时,对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经关之介绍,进入中国佛教会工作,由从事佛教社会公益事业而开始实践佛法根本之一的慈悲。在上海,他结识了太虚法师,并受到器重。赵朴初...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的哲学是上承宋明理学而来的。理学人事观的思想基础在于“天人合一”观,就是将天道(“理”)与人道(“性”)融成一体,所谓“性即理”也。在此基础上,理学更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转换成“天理”与“人欲”关系,提出了“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这里“天理”既指天道又指人道,与之相应,“人欲”则既指人心又指人事。所谓“去欲存理”,在人事观意义上,其实就是主张人事绝对顺从天道——在心学那里,天道被融于人道而变成了“本心”,此“本心”乃是天道的主观化形式。这种人事观,无疑属于“无为”论范畴,只不过在理论形式上…  相似文献   

11.
四、藏传佛教思想之发展轨迹“他空中观见”与“自空中观见”是藏传佛教的两大思想支柱。二者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不一样。在藏传佛教前弘期(642-842年),从印度请来的择经大师和弘扬佛法的主要人物,多系中观见,例如静命、莲花戒,是中现顺瑜伽行派的创始人,莲花生、无振友、佛密等也都是中观派人。也兼有清辨论师顺经部行的中观见。当时,“藏王赤松德赞向全藏宣布法律,凡诸见行,皆应依从静命堪布之义理。‘顿渐之争’后,赤松王又一次郑重宣布,谓今后正见,须依龙树菩萨之教理,……故在前弘佛教时期,虽有少数唯识…  相似文献   

12.
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上)——癌细胞逆转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上)———癌细胞逆转论美国加州洛杉矶希望城国立医学中心Beckman研究所分子遗传室廖世栋20世纪前,人们由于误用类比推理和旧物理观的影响,一直认为光的传播是由“以太”(Ether)媒体所介导,因为声波、地震波、水波的传...  相似文献   

13.
论周人“德”观念的繁复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人重德,其“德”观念主要运用于政治领域,功能是要维护周的天下能够永久延续下去,因此,“德”观念在周人心目中体现出一种繁复性,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天德、王德、臣德、民德。周人的“德”观念可以视为一个结构系统,而“一个结构可以定义为成分间或基本过程间的一个关系网”(布洛克曼:《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页)。在这个网络中,各种成分互相制约,而四种“德”又以“王德”为中心,因为“王”(君主)有德就可以得到上天的护佑和臣民的拥戴,周朝就会延续下去,所以天子之德是最重要的。“臣”处于“王”…  相似文献   

14.
鲁铱  李晔 《心理科学》2014,37(6):1415-1420
本研究旨在探索“怕导师”现象的文化原因,从师徒关系内隐观分析“怕导师”的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启动实验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怕导师”现象是存在的,即研究生害怕来自导师的负面评价。相比女性导师,研究生更害怕男性导师;导师的职称会影响研究生的害怕程度,当导师是教授时,研究生更为害怕。(2)研究生的师徒关系内隐观与其负面评价恐惧有关,越具有“学从师教”观念的人越害怕来自导师的负面评价。(3)“学从师教”文化观的启动会影响研究生对导师负面评价的恐惧程度。  相似文献   

15.
宁武《万历藏》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于山西省宁武县延庆寺,2015年10月至11月进行了全面的普查与登记。宁武《万历藏》为《永乐南藏》的覆刻本,其性质为民间私雕,雕造时间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宁武《万历藏》印造于南京,最初供奉于广西全州金山寺,其后百多年里辗转流离了般若庵、普沛庵、山西介休华严寺等多个地点,1937年后最终流落至山西宁武延庆寺。  相似文献   

16.
广胜寺在山西省洪洞县境东北霍山南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霍泉即发源于北。寺区古柏苍翠,溪流潺潺,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据《山西通志》等记载,寺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卢舍寺”,亦名“古阿方王塔”,唐大历四革(公元769床)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扩建,改今名,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寺内建筑均悉数毁于平阳大地震,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建,明清两代曾作补葺,形成现状,主要殿堂均为元代遗构。寺由上、下两寺和水神庙组成,上寺在山巅,下寺在山脚,水神庙在…  相似文献   

17.
移植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纵横观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博士生(630042)李兵仓导师王正国一、“盲目”移植探索期(1890一本世纪70年代初期)(一)中枢神经组织(CNT)移植1890年,美国人Thompson进行了人类史上的首例CNT移植。为了...  相似文献   

18.
土族“观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的“观经”活动在民间也被称为“跳欠”、“跳神”等,寺院僧人称为“金刚舞”,是一种在寺院中由戴面具的僧人表演以表达宗教奥义的神舞,它也是土族地区藏传佛教祈愿法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土族地区各大寺院中大都有这一活动,但以佑宁寺的观经规模最大,并且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和六月初八分别举行一次,其中又以正月十四的“观经”最为隆重,这里以正月十四的观经为例,按其举行各项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其基本内容和意义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佑宁寺,藏语称“郭隆弥勒洲”,始建于1604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是嘉赛活佛主持修建的。…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8,(7)
1998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目前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原文见《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其后60余年,汉明帝“永平求法”,将...  相似文献   

20.
广义的圣人观包括三方面问题:(1)何谓圣人?(2)人能否成圣?(3)如何成圣?在 王阳明以前,中国古代学者一般比较关注后两个问题,并将之规约为:“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王阳 明经历早年成圣实践的失败,开始自觉反思“何谓圣人?”亦即圣人本质的问题。他将圣人本质规 定为纯德性方面,剔除了宋儒(如朱熹)所尤为强调的知性因素。由此,他还对有关圣人观念做了 澄清,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在中国圣人观的逻辑发展上完成了“为圣人祛魅”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