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休谟哲学产生后的200多年来,西方哲学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中有三种最有影响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由休谟同时代的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黎德和后来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格林提出来的。1764年黎德发表了《根据常识原则来探究人类心灵》一书。这本书是专门反对休谟的,是从哲学上对《人性论》作出认真考察的第一部理论著作。黎德认为,休谟哲学的实质是怀疑主义,是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着重指出,休谟的怀疑论的根源是洛  相似文献   

2.
一个哲学家是否有可能既是怀疑论者,又从事建构性的哲学(文中建构性的哲学是指那种目的在于为知识的进步提供一种建设性的贡献的那种哲学性的理论化,或者那种不是纯粹批判的哲学方法)?本文将论证,休谟和维特根斯坦正是这样的哲学家。他们的怀疑论与他们关于哲学探索的本性和目的的观点是相容的,并且具有从他们的形式相似的怀疑论而来的相似的元哲学。休谟认为,我们最基本的信念并没有奠基于我们的理性之上,而且理性自身也是不可信赖的。例如,他在《人性论》中论述了我们天赋能力的可错性,想象在形成我们的重要信念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信念的自…  相似文献   

3.
对休谟哲学的传统解释认为休谟《人性论》出版之前删除其中有关宗教的讨论,对宗教问题没有直接的或实质性的关切;它们在《人性论》的目的和目标问题上或者采取怀疑主义观点或者采取自然主义观点,然而这两种观点恰好是方向相反的和相互背离的。作者通过考察《人性论》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哲学语境而提出一种旨在说明其哲学的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反宗教解释。按照这种解释,《人性论》的总体规划是参照霍布斯著作中的相似计划设计的,其目的和目标就是反宗教,其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成份就植根于其反宗教的动机;《人性论》系统地涉及和直接地关联于宗教问题,属于把人类从迷信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反宗教或无神论传统。以此为基础,作者在文中对其反宗教解释的性质和意义做出概括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信念、知识与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嘉明 《哲学动态》2007,(10):53-59
哲学家休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信念“似乎从来是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1]休谟的哲学思考,以眼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为其特征。在他26岁即已出版的天才著作《人性论》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归纳问题)的提出,事实与价值问题的发现,引发了后来包括康德、罗素等哲学宗师的思考,它们构成了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一休谟感到困惑的信念问题进行探讨,当也是一件很有学术价值与意义的事情。由于信念论在国内的知识论研究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本文拟首先进行一番理论上的梳理,尤其着重于对休谟与罗素的相关学说的开掘,…  相似文献   

5.
孙小玲 《世界哲学》2015,(4):125-133
通过对休谟有关文本的细致和建构性分析,本文力图证明,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并没有如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以一种哈奇逊式的"广泛的仁慈"取代了《人性论》中作为道德感源泉的同情,并因此退回到传统道德感理论。相反,通过结合同情与仁慈,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克服了《人性论》中关于同情的纯粹联想式解释所引发的困难,从而更为清晰地界说了同情在道德情感的构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因此完善了他的同情的伦理学。由于道德感仍然被视为同情与自然仁爱结合的结果,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也继续坚持了他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休谟有关文本的细致和建构性分析,本文力图证明,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并没有如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以一种哈奇逊式的"广泛的仁慈"取代了《人性论》中作为道德感源泉的同情,并因此退回到传统道德感理论。相反,通过结合同情与仁慈,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克服了《人性论》中关于同情的纯粹联想式解释所引发的困难,从而更为清晰地界说了同情在道德情感的构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因此完善了他的同情的伦理学。由于道德感仍然被视为同情与自然仁爱结合的结果,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也继续坚持了他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7.
1974年麦克米兰公司出版了《贝克莱》一书,作者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克吉尔大学哲学教授H. M. 布拉肯(H. M. Bracken。《贝克莱》一书系统论述了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观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贝克莱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指出了同传统观点不同的新看法。他认为,贝克莱哲学不属于同洛克的名字紧密相连的英国经验论一派,而属于笛卡  相似文献   

8.
休谟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发展到了逻辑终局,核心内容就是他的因果关系理论。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经验的推断就是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源于人的习惯的,习惯是一种心理信念。  相似文献   

9.
自从N.康蒲·史密斯1905年写的关于《休漠的自然主义》一文发表后,对休漠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意义有两个对立的理论。一个理论康蒲.史密斯认为是许多英格兰和苏格兰哲学家,包括他在文中所攻击的目标托马斯·希尔·格林在内的人所采取的。这个理论是;“休漠没有任何一套确切的信念,他仅仅是将他从洛克和贝克莱继承来的诸原则发展出怀疑主义的结论。”这个结论用这许多哲学家中的第~位托马斯·黎德的话说就是:“在宇宙中既没有物质也没有心灵;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什么也没有。我们所说的物体只是一束感觉;我们所说的心灵只是一束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归纳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曾对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内容超出前提的内容是否合理作过探讨。把“归纳问题”正式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休谟对他还“未出摇篮”,人们就“早已熟悉了的”归纳论证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参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以下凡  相似文献   

11.
休谟哲学的解释者,通常都认为休谟是归纳推理的彻底怀疑论者。此外,休谟还被说成是提出所谓归纳法难题的第一位哲学家。然而,直到最近为止,休谟在这方面的论证,却还没有得到周密研究。由于这一论证成了注意的焦点,一场关于休谟在这一论证中想要建立的论点究竟是什么的争论仍在进行。本文的主要意图是对这种解释上的争端,完全按照原著尽可能明确地作出断定。我也希望从休谟《人性论》第一卷讨论怀疑论长文的来龙去脉中,找  相似文献   

12.
叶枝青  王金福 《学海》2003,3(6):142-144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果 ,休谟的怀疑主义是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的最后阶段 ,是最完全最纯粹的唯心主义经验认识论哲学体系。休谟认为 ,人类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和观察基础之上 ,“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① ,感觉经验是惟一的存在 ,感觉之外的任何客观物体和心灵实体是否存在都是不可知的 ,自我、外部世界和规律性全部是“虚构”的。休谟拒斥形而上学 ,他说“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 ,例如神学书或经验哲学书 ,那么我们就可以问 ,其中 ,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吗 ?没有 ,其中包含着关…  相似文献   

13.
曾允 《道德与文明》2021,(5):96-104
由于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淡化了对同情的刻画并强调仁爱在道德中的作用,因此他在后期是否以仁爱取代了《人性论》中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并由此退回传统的道德感理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休谟始终将同情,尤其是广泛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仁爱并未取代同情的这种基础作用.相反,无论是在《人性论》还是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仁爱都对同情具有依赖性.此外,休谟之所以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对同情和仁爱做了部分调整,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同情对道德判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休谟的政治哲学是以两个炯然不同,并且对立的表述来撰写的:利益与同情。对设计正义规则唯一起支配作用的,就是利益。这些规则(占有权的确定、所有权经同意的转移,许诺的义务等——参见休谟:《人性论》542—556页,以下引文皆同此书),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甚至是社会存在的最高理性。然而,通过正义而实现的共同利益,不过是为了十分稳妥地得到满足而绝对必须采取迂回曲折的办法而取得的特定利益。没有正义的限制,相互对立的利益很快就会发生冲突,而不能缓缓发泄出来的情感,就会变成强暴的情感。正义并未改变贪婪的情感的性质,它只是清除了满足这种贪欲的外部障碍,这些障碍,就其不可克服  相似文献   

15.
金岳霖先生是中国近代自海禁开后屈指可数的有成就、有影响的哲学家。对我来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一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作学生,就听他的课。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大概听了他开的《知识论》、《休谟哲学》、《知识论问题》三门课。记得清楚的,是我们在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爱情?黑格尔说:“爱情的内容只有恋爱者的自我,由另一个人(恋爱对象)的自我反映出来,恋爱者从这反映中又感到自己的自我。”(《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2页)又说:“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生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生活着;双方在这个充实的统一体里才能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种同一里。”(同上,第326页)休谟说:“两性的爱最值得我们注意……显然,这种感情在它的最自然的状态下是由三种不同的印象或感情的结合而发生的,这三种情感就是:1.由美貌发生的愉快感觉;2.肉体上的生殖欲望;3.浓厚的好感或善意。”(《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32页)黑格尔关于爱情的论述,揭示了爱情的特征是男女双方之间真挚诚意、相互爱悦,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专一的感情,但没有揭示爱情所应包含的具体内  相似文献   

17.
引言方东美先生说;“真正的哲学家,精神上首先在宇宙立定脚跟,不沾染低层世界,然后他的精神层层超升、解放,直到精神世界的顶点,在那儿形成不朽的人格,再发出生命的光辉,这样才算是哲学家。”(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22页)从此看来,方先生的哲学精神可能是从《庄子》那里得到的。但是,关于庄子的知识论方面,他没有文章细致地探讨过。我认为从《庄子》可以找到中国知识论的一个典型。我想透过《庄子》,试探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知识的一种看法。为了方便起见,我从两方面研讨庄子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第十章 道德和感觉 选自大卫·休谟《道德原则研究》。 问题: 1、如果人们没有体验到赞同或反对的感情,那他们是不会对行为作出道德判断的。你同意休谟的这个观察吗? 2、休谟反对把理性作为道德基础,对这个观点给以论证。 3、在道德考虑中,理性的作用是什么? 4、已经指出,在理论水平上,休谟的道德观类似他对因果关系的论述。它们在哪些方面有些共同点和不同处? 5、如果休谟把道德基于感觉之上,那他能防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黎德(Thomas Reid 1710-1796)是苏格兰哲学家,曾任阿伯丁王家学院和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他提出了一种常识哲学以反对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怀疑论。在他的哲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哲学流派。由于其主要成员都是苏格兰哲学家,因此被称为苏格兰学派或苏格兰常识学派。黎德的常识哲学在英国近代哲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并对现代西方的某些哲学家发生过影响。黎德的主要哲学著作有:  相似文献   

20.
功利与情感之间——评休谟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休谟道德哲学的定位问题休谟道德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把功利和情感结合起来 ,这既是它的优点 ,也是它的缺点。其优点在于阐述的全面性 ,致使道德哲学的各家各派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理论资源。其缺点在于论述的跳跃性 ,以致给人以不连贯或不协调的印象。例如 ,Abelson和Nielsen在《哲学百科全书》的“伦理学史”词条中这样评价休谟的道德哲学 :“尽管休谟对这些论题给以一定的澄清和好意 ,但他的论述不知不觉地从一类问题转换到另一类问题 ,特别是从意义问题转换到动机问题 ,这是道德感理论所特有的转换。” ( p .93)“道德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