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喀巴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喀巴在佛教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佛教思想中同样蕴含了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宗喀巴关于动物伦理和环境伦理的思考和解答,构成其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为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挖掘和梳理宗喀巴所倡导的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加快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接轨并实现转化,有助于充分发挥藏传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6,(2)
“默朗”,俗称传召,意为发愿或祈愿。有默朗钦摩和充曲之分,即传大召和传小召,意为大祈愿法会和会供法会。默朗钦摩,始自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所创办。宗喀巴,系青海宗喀地方人(现青海塔尔寺),青年时期游学前后藏,广学显密教法。为维护佛教戒律,针对当时藏传佛教的流弊,倡导僧尼必须少欲知足,严守禁戒,从而深受地方政权的帕主、阐化王扎巴坚赞的崇敬。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振兴佛教,严明戒学的目的,宗喀巴于明永乐五年(1407)同扎巴坚赞商议,决定于1409年藏历元月在拉  相似文献   

3.
宗喀巴·洛桑扎把(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生于青海玛氏家族(今塔尔寺),地属湟水流域,古称宗喀,故而大师成名后,为表尊崇,讳其名字,尊称宗喀巴(意为宗喀人)。他7岁出家入甲琼寺,拜噶当派高僧顿珠仁钦为师,学修佛法9年,打下了坚实基础。1373年赴西藏遍从名师深造,先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9,(6)
正宗喀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至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357-1419),本名罗桑扎巴,生于今青海省,是藏传佛教变革家、思想家,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3岁,若白多杰为其灌顶加持,授近事戒。7岁,宗喀巴出家进入夏琼寺学习佛法。16岁入藏,拜各教派高僧为师,学习《中观论》《大乘庄严论》等佛法论著,并在寺院立宗答辩,毅力和智力非凡。29岁受比丘戒,标  相似文献   

5.
西藏甘丹寺在十年浩劫中曾遭到严重破坏。从一九八○年开始,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几年来修复工程进展顺利,一些主要殿堂和僧舍,几百尊泥塑、铜铸的佛像,已经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庄严。甘丹寺,全称卓山甘丹香巴杰维林,系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祖庭,位于达孜县拉姆区章多乡境内的旺固尔山上,距拉萨五十八公里,是格鲁派六大主寺之首,为宗喀巴大师创立宗派后兴建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公元  相似文献   

6.
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宗喀巴的佛教改革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学意义,而这种意义与价值对我们今天宗教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宗教社会学视域里,由宗教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必然与其他社会群体(包括不同宗教群体及其内部派系)产生互动关系。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宗喀巴的佛教改革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学意义,而这种意义与价值对我们今天宗教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桑吉扎西 《法音》2004,(11):48-54
格鲁派大约产生于十五世纪初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教派。格鲁派在吸收其他教派学修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寺院管理体制和循序渐进的佛教教学体系,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颇具影响,深受广大藏族佛教信众的欢迎和崇敬。格鲁派自宗喀巴大师创立以来,涌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4)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是从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噶玛巴希开始的。噶举派创始人堆松钦巴于公元1193年去世。公元1204年噶玛巴希降生。噶玛巴希幼年出家研习堆松钦巴创立的白教教义,造诣很深,信徒们推崇他为堆松钦巴的转世继承人,噶玛巴希乃成为藏传佛教的第一个活佛,从此也就有了活佛转世制度。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俗称黄教)后,也沿用了活佛转世办法。宗喀巴的两个大弟子即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就用转世办法继承。达赖从第一世根敦朱巴到现在的丹增嘉措,经历了14世。班禅从第一世克珠杰到刚刚去世的确吉坚赞,经历了10世。班禅转世一般要经过五道程序。  相似文献   

9.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为佛教中重要的两大派系,但是由于时间、地点以及传入方式的不同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教义上讲,汉传佛教为大乘显教,而藏传佛教为显教和密教合而为一的教派。明代瞿昙寺壁画将藏传佛教绘画与汉传佛教绘画艺术巧妙融合,是汉藏文化交流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十分有利于我们对于同时间、同地域的汉、藏两种佛教寺院壁画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印顺法师在重庆汉藏教理院的岁月是他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法尊法师在这翻译的西藏经典,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讨论深刻左右了印顺法师的佛学建构。他的中观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不同于汉传佛教传统的地方,这是他吸收藏传佛教思想并加以深化、提炼的结果。宗喀巴大师的教理阐释是印顺法师的中观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或许可以这样说:"中观为阿含通论",宗大师从教义上作了论证,法师从思想史上作了论证。无论僧肇、吉藏,还是宗喀巴、法尊,他们都促使着印顺法师从佛法教义和思想史上去探本溯源,契合佛陀的本怀。这一事实也表明,藏传佛教的中观学在20世纪的"人间佛教"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汉藏佛教的融汇有助于推本溯源,认识本来的佛教。  相似文献   

11.
宗喀巴是元明之际藏传佛教的高僧、班智达。他对藏传佛教的历史现状和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继承、发展了印度中观应成派思想,著书立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佛学理论体系;改革佛教,严饬律仪,新建道场,组织僧团,创立了格鲁派,故被尊为格鲁派始祖、佛学理论家、宗教改革家、第二佛陀、文殊化身。  相似文献   

12.
房山十字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近房山十字寺遗址,古老的银杏树荫下精美的汉白玉雕刻,给人一种神秘感。十字寺初建为佛教寺院,初建名已无可考,最早见于碑文的名称为崇圣院,姑且以崇圣院称之。佛教在西汉末年的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更易为广大民众接受的中国佛教。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这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现北京地区在两晋时期建造的寺院便有潭柘寺(西晋,公元265—317)、红螺寺(资福寺,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及崇圣院(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正当佛教在东方中国传播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西蜂窝寺是甘肃境内最早的佛寺之一,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印度小乘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诸教派均在该寺留下印迹,并交相融汇。寺内高僧辈出,其中不乏彪炳青史的爱国高僧。西蜂窝寺承载着汉藏民族友好交流佛教文化的共同历史记忆,树立了汉藏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4.
索南吉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拉卜楞寺》,详细介绍了拉卜楞寺,这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甘、青、川藏族地区佛教中心的历史沿革、典籍文物以及现状.  相似文献   

15.
8月1日至4日,由西藏民族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西藏民族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藏传佛教文化对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藏传佛教当前的发展情况、藏传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问题提交了论文,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展示此次研讨会的成果,本刊从研讨会论文中选取了《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若干要素》、《宗喀巴佛教改革的启示》、《加强藏传佛教的文化建设》、《当前藏传佛教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对策》、《引导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健康发展》、《藏族吉祥符号的意蕴》等6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其乐格尔 《法音》2021,(8):28-32
五当召,作为内蒙古地区历史上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寺院,寺内藏诸多精美、珍贵的佛教文物。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这座藏传佛教寺院,以探讨其佛教文物保护之现状。一、五当召佛教文物基本概况五当召,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约45公里的阴山山脉深处。建寺者为五当召第一世洞阔尔活佛阿旺曲日莫(1695-1763)。当前寺主为第八世洞阔尔活佛——嘎拉僧图布丹却吉旺其格。  相似文献   

17.
鉴真东渡     
一、天皇的困惑公元6世纪,佛教经由朝鲜半岛相继传播到了日本。到了公元七八世纪,日本佛教在天皇的大力倡导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局面,全国各地的寺院多达540多座。天皇还仿照唐朝的做法,下令各地要修建僧、尼两寺。到了公元742年,圣武天皇执政时,首都奈良已经成了日本佛教文化的中心。然而,随着佛教的盛行,日本出现了不合佛教戒律  相似文献   

18.
“外八庙”建筑与藏传佛教●李海涛公元1713至1780年,清政府先后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建造了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罗汉堂、殊像寺、广安寺、须弥福寿之庙及广缘寺十二座规模宏伟的皇家寺庙群。据《热河庭园则例》记载:...  相似文献   

19.
黄教是西藏佛教的一个宗派,本名迦登派。它依宗喀巴所创迦登寺立名。“迦登”藏语为“迦鲁”,一般人称之为“格鲁”,故又称为格鲁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一名罗卜藏扎克巴,青海省西宁人。“宗  相似文献   

20.
金明 《法音》2020,(1):45-45
本刊讯2019年12月17日至24日,中国佛教协会与上海佛教百寺基金会为甘肃省甘南、四川省甘孜、阿坝,青海省玉树、果洛等地藏传佛教寺院、学校捐赠冬衣。此次活动行程数千公里,工作人员克服高寒缺氧困难,深入高海拔寺院,在甘肃甘南州曲宗宁玛寺,四川甘孜县呷登慈善学校、白利寺、呷登启立觉姆寺,青海玉树囊谦县达摩寺、觉拉孤贫学校,青海果洛州佛教协会等地共为当地藏传佛教僧尼和贫困学生、孤儿捐赠7700余件冬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