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处境引起了许多的关注。这种特殊的处境对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分析这种特殊的处境存在哪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发挥作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处境引起了许多的关注。这种特殊的处境对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分析这种特殊的处境存在哪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发挥作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弹性是一种处于逆境中能够克服危险因素,迅速恢复情绪,避免心理健康、能力等方面受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或能力.文章从心理弹性问题出发,就学业不良角度探讨了心理弹性的危险性与保护性因素,以及有关研究的若干问题,对更深入地探讨学业不良形成的原因与改善机制,为补救与提高我国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儿童抑郁的相关家庭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燕青 《心理学动态》2001,9(2):168-172
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往往比成人更易出现抑郁等情绪障碍,并更易受到情绪障碍的不良影响,而家庭环境与儿童的抑郁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该从心理行为层面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儿童抑郁及其相关家庭环境方向的研究,包括儿童抑郁的影响因素、调节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结合当前脑科学研究在抑郁的神经生理机制方面的一些新发现,对心理行为层面和神经生理层面研究的整合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往往比成人更易出现抑郁等情绪障碍,并更易受到 情绪障碍的不良影响,而家庭环境与儿童的抑郁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从心理行为层面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儿童抑郁及其相关家庭环境方面的研究,包括儿童抑郁的影响因素、调节 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结合当前脑科学研究在抑郁的神经生理机制方面的一些新发现,对 心理行为层面和神经生理层面研究的整合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母亲教育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849名学前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母亲教育方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心理行为发展包括亲社会行为、认知发展、学习能力、焦虑表现、退缩行为、独立性、注意分散、对事物的兴趣等方面,由幼儿的教师进行评价;不同教育方式类型的母亲由聚类分析结果划分.复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教育方式家庭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存在显着差异,且这种差异不因儿童年龄、性别的变化而变化;来自积极型教育方式家庭中的儿童在心理发展的多方面都优于其他教育方式家庭中的儿童,而处于极端型教育方式中的儿童则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较多的不良表现,来自严厉型、成就压力型和溺爱型家庭的儿童也在不同侧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特殊儿童父母的压力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殊儿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庭的内在动力学特征。本文介绍了特殊儿童父母的压力及应对资源;压力的心理测量学方法;影响压力的有关因素和几个压力-应对模型。最后,本文还指出了这个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心理弹性儿童的人际关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查儿童寻求信任性人际关系建立和向他人求助启动阶段的人际关系认知,检验心理弹性儿童是否比缺乏心理弹性儿童拥有更准确、快速的人际关系类型和更积极、快速的中性人际关系性质认知。利用自编人际关系类型认知和中性情境人际关系性质认知实验程序,对经由汇聚操作法筛选出的心理弹性儿童(99人)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176人)实施实验,记录被试的反应结果和反应时。以年龄和性别为协变量,分别对两组儿童人际关系类型认知得分及反应时、中性情境人际关系性质认知得分及反应时进行组间差异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支持部分研究假设:心理弹性儿童人际关系类型认知总分显著高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心理弹性儿童在中性情境下人际关系性质认知积极与消极维度总分、积极—消极连续体上的振幅均显著小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但心理弹性儿童对中性情境人际关系性质认知更具积极偏向;两组儿童在所有任务指标上的平均反应时差异皆不显著。提示,儿童对人际关系类型的准确把握及对人际关系性质谨慎却相对积极的认知,可能是有效寻求和建立人际关系、获取社会支持资源以良好应对严重压力/逆境的重要主体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超常儿童数学能力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君达  倪斯杰 《心理科学》1998,21(6):511-514
培养与发展超常儿童的智力与能力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在智力与能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组成超常儿童数学能力的因素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抽出了五个主因素.即综合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灵活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对各能力特点作了进一步分析。本文的结果将为超常儿童智能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资参照。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作者在儿童科学概念认知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儿童的朴素生物学、朴素物理学认知及其与心理理论发展关系的研究。作者研究了儿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自发概念,包括对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等生命现象的认知,探查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物理学概念(如力等)的朴素认知,力图发现儿童早期认知中的潜力,同时探明他们相应的错误概念,并采用教育干预实验,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转化。还探查影响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教育条件以及个体认知能力(如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推理能力等)。研究发现,儿童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前就对人类重要的科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作者主张儿童的科学教育(包括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朴素理论”为基础,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婚姻冲突在母亲感知的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心理韧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上海市2所幼儿园170名5岁儿童及母亲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结果发现:(1)母亲感知的共同教养与婚姻冲突、儿童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2)婚姻冲突在母亲感知的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3)儿童心理韧性在婚姻冲突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儿童心理韧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上述结果表明,母亲感知的共同教养会通过婚姻冲突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儿童拥有较高的心理韧性能够缓冲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彦平  金瑜 《心理科学》2006,29(5):1171-1173
本文对社会适应性的概念界定、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评价量表与内容、影响因素等研究现状做了基本的叙述与分析。从中看出,当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适应性的评价与跨文化的研究上。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表的研发和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比较研究上。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对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评价以及怎样培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文化适应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量表对北京市93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发现:(1)女生、未转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高、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更好;(2)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文化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3)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可以分别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间接影响文化适应,也可以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的整合更好地间接影响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对426名流动儿童进行四次追踪测查,旨在考察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变化趋势,探索不同流动性和教育安置方式的流动儿童孤独感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心理弹性对孤独感变化的促进性作用。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呈线性下降趋势;(2)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起始水平显著高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孤独感起始水平高于流动性低的儿童,但流动性和教育安置方式对孤独感的发展趋势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不仅能显著预测更低的孤独感起始水平,同时也能显著预测更快的孤独感的下降速率。本研究启示,增加进入公立学校学习的机会、降低流动频率和提升心理弹性对降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prenatal and genetic factors make strong contributions to the emergence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D), children's early environment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alter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and to foster resilience in children with early risk.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competence in 50 children with early developmental delays. Three related but distinct aspects of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were considered: maternal technical scaffolding, maternal positive sensitivity, and mother-child dyadic pleasure. Children were classified as exhibiting undifferentiated delays at age 3, based upon performance on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s and the absence of known genetic syndromes.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was assessed at age 4 through observational ratings of structured laboratory tasks, and through naturalistic home observations. ID was identified at age 5 using the dual criteria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elays in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adaptive behavior. Maternal technical scaffolding and dyadic pleasure each uniquely predicted reduced likelihood of later ID, beyond the contributions of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al level and behavioral functioning. Follow-up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was primarily important to resilience in the area of adaptive behavior, with scaffolding and dyadic pleasure dif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subdomains.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for family-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effor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以0~7岁学前儿童为样本,采用元分析方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积极和消极)与幼儿焦虑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26项研究,含136个独立效应量,被试总数达13565名。由于部分研究中存在多个效应量,当前研究针对两种教养方式分别构建了三级元分析模型。主效应检验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调节效应检验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之间的相关受到父亲受教育水平和幼儿生活质量的调节,但不受幼儿性别、母亲受教育水平和焦虑测量工具类型的影响。此外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之间的相关受到焦虑测量工具类型的调节,但这一相关不受幼儿性别、生活质量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的调节。上述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之间的关系密切,也指出了将来的研究过程中要关注父亲受教育水平、幼儿生活质量和焦虑测量工具类型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郝振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07,30(5):1199-1201,1207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采用量表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性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该研究结果上,深入分析了高自尊和内控归因这两种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养与学业成就:心理因素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明春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11,34(2):376-380
近十几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父母教养与子女学业成就关系的内在机制。认知、大五人格、动机与自我概念作为学习者的心理特质,在父母教养与学业成就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父母教养能通过影响这些心理因素间接地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尽管研究者们在该领域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仍需要在将来加强综合性研究、应用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深化和拓展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同时促进已有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kills and resilie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ime spent in a refugee camp, parental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on Syrian children who have been forcibly displaced to Turkey. Five hundred and twenty-six preschool-aged children (56.3% female, Mage = 5.79) were recru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research. The Turkish version of the Child and Youth Resilience Measure-Revised (CYRM-R) and the Early Childhood Social Skills Measure (ECSSM) were used to assess refuge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resilience,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silience with length of time spent in a refugee camp, the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and preschool attendance moderating this association.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role of social skills as a possible means of enhancing refugee children's resil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