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白秀生牧师是第一批来苏北盐城传教的传教士代表。本文通过对他传教经历的探究,特别是通过他在盐城地区近27年传教生涯的历史恢复,力图对白秀生本人和对盐城教会的初创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19世纪30年代以后,天主教在内蒙古东西部各地逐渐传播开来,至19世纪末,已成为内蒙古地区信徒最多、势力最大的西洋教派。天主教传入内蒙古的早期阶段,教会所采用的传教方法主要是以土地吸引农民入教。传教士们利用蒙古地区地价低廉、土地所有权不分明的特点,从蒙旗大量租、买土地,然后转租给急于得到土地的内地汉族移民.以此吸引他们入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来华传教士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对女传教士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本文运用丰富的中英文资料,着重对清末民初美国新教女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及影响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与其形成的负面形象同步而行,在西南边疆的云南省亦是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已进入云南传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美国势力的深度介入,美国传教士在云南的活动更加活跃,成为推动云南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力量。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传教士在滇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传教伊始聚居在边境沿线,然后逐渐向内扩展,同时加强在省会昆明的活动。在1950年之前,美国传教士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等地,最终与其他国家传教士"二分天下",这一格局至今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至4月,我应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邀请进行了“伊斯兰教与儒教比较研究”的客座项目研究。在著名教授、新儒学主义学派代表杜维明先生的指导下,我不仅顺利地完成了规定的研究课题,同时,还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搜索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穆斯林地区调查和收集的历史资料和档案。在检索“中国内地传教会”的美国传教士克劳德·毕敬士先生(Claude L.Pickens,Jr.1900-1985)捐赠的近1千幅照片中,我发现了一帧十分珍贵的有关北京牛街清真寺所藏的“太斯弥”匾原件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毕敬士先生大约在1934年至1935年期间到北平牛街礼拜寺参观访问…  相似文献   

6.
2005年1月起,笔者应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邀请,在进行了几个月的客座研究项目访问学习的同时,还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搜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穆斯林地区调查和收集的历史资料。在检索“中国内地传教会”的美国传教士克劳德·毕敬士先生(ClaudeL.Pickens,Jr.1900-1985)捐赠的1千幅照片中,我发现了几帧十分珍贵的有关南京中华门外回民义地中的刘智墓的老照片。这几幅在南京城外拍摄的刘智墓的照片是在毕敬士收藏的三本影集中找到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出资将原来的底片胶卷(135型)放大后再扫描并经数值化处理后翻拍。现在的照片变得异常清晰。这些…  相似文献   

7.
最早到温州传教的差会是戴德生牧师创立的中华内地会,最先来到温州传教的内地会英籍传教士是曹雅直牧师。曹氏虽是一位独脚传教士,然而他在温州服侍的二十三年,为温州人民归主倾尽一生,为温州教会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田语 《宗教学研究》2020,(1):240-245
1830年,美部会开辟了美国基督新教在中国的第一个传教站。作为美国首个派遣传教士来华的海外传教机构,美部会是中美早期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者。这一组织的旨趣根植于美国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它是美国本土对印第安人传教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又受到了以爱德华兹、霍普金斯等宗教神学家为代表的新神学派的影响。在教会长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经营广州同孚行的美国商人奥利芬的呼吁成为美部会派遣对华传教士的直接诱因,裨治文来华则正式拉开了美部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包兆会 《天风》2018,(8):38-39
蒙元时期景教徒在草原地区留下了很多遗迹,其中鄂尔多斯铜十字饰牌因数量众多而较早引起关注。1929年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史培志(P.M.Scott)在包头传教时首先发现了青铜十字饰牌。之后,北京的传教士聂克逊(F.A.Nixon)委托他人代为收集这些青铜十字饰牌,共收集了千余枚。  相似文献   

10.
巴慕德是中国近代医务传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训练有素的外科专家,他在中国从事医疗活动20年;作为英国浸礼会医学传教士,他先后担任共合医院院长、齐鲁大学医科科长和校长,被选为中国博医会医学教育委员会首任主席,在推动建设现代化医疗体系及中国近代医务传教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巴慕德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窥见20世纪初期中国医务传教事业在社会变迁中逐渐适应的过程,为研究中国近代医务传教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司徒雷登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的典型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办教育,尤其是成功创办燕京大学,获得中美各界赞誉;二是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失败告终。他在中国办教育、出任大使,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以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他爱中国,但更爱美国。他努力融合中西文化,提倡基督教本色化。从司徒雷登身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是列强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而传教士往往是出于宗教热情参与其中。传教士主观上是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今天,在殖民体系崩溃、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差传"模式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相互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2.
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为了方便在中国传教,从1798年起,就着手把《圣经》译成中文,并雕刻出一整套中文活字。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大量办报、出版书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唐振常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讲西学传播,讲上海文化的发展,不能不讲到传教士。我不赞成把传教与文化侵略等同起来。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我们公认他是友好使者,西方传教士来华,怎么就成为文化侵略了呢?当然,时代不一样,背景不一样,传教士中确有侵略分子,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传教就是文化侵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上海史室主任熊月之说:在19世纪,传教士事实  相似文献   

14.
张业成 《天风》2015,(3):22-23
<正>被主拣选,不同寻常的少年兰维翰,男,生于1919年,从小在孤儿院长大。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一位名叫鄂必格的瑞典传教士来到包头市萨拉齐西北部的沙尔沁一带传教。在传教的同时,他把西方的医学、教育、科技等知识传播给了当地的群众。1903年,鄂必格偕夫人来到萨拉齐,从此开始在这里定居。在鄂必格夫妇的影响下,先后有20多位瑞典传教士来到萨拉齐,在传教期间,他们创办了救婴堂、学校、医院等,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善事,在群众中留下了  相似文献   

15.
17—18世纪,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围绕中国礼仪问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内部分裂产生了两个派别。一派追随利玛窦的观点。利玛窦,意大利人,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玛窦来华传教,为了能够在中国打开传教局面,利玛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赤峰教区朱问渔主教,圣名安德肋,于2006年9月24日18∶15安息主怀,享年88岁。朱主教于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毛山东乡苦力吐村,自幼领洗入教。1927年至1935年在苦力吐、毛山东两所圣书院读小学;1935年至1940年在本教区主办的华峰学校读书。1940年至1941年在朝阳松树嘴子小修院读书;1941年至1945年服兵役;1945年至1947年在赤峰小修院读书;1948年在北京及绥远两所修院就读;1951年回到北京文声神学院读神学。1957年4月22日在北京晋铎。之后便开始了传教工作,他传教的时期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运动频繁,但他信德稳固、信心坚强,怀…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差会自1892年入川传教的60余年时间里,一直都十分重视医疗事业,派出了大量的医疗传教士,在四川开展建立诊所、医院、护士学校、医学院以及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医疗事工。近代四川西医是从西方传教士开展的西医活动逐渐开始并展开的。加拿大传教士是最注重医疗事工的一个群体,医疗传教也是在川加拿大差会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的西医贡献率占到了所有在川西方传教士群体的三分之二左右。加拿大差会在川开展的这些医疗事工对四川的西医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四川西医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民间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福州地区民间信仰源远流长,自古有“好巫尚鬼”之风尚。19世纪中期来华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州传教14年,撰汉学著作《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对当时清人熟视无睹的百姓宗教信仰现象进行思考研究,于东西方文化比较之中,再现了清末福州地区民间信仰的真实面貌,对我们研究当时乃至现在福建地区人民的宗教生活提供了多视角的、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严锡禹 《天风》2018,(12):18-19
来自普鲁士的郭实腊(K. F. A.Gutzlaff, 1803-1851)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传教士。一方面,他从事传教工作,创办刊物介绍西学,把中国基督徒组织起来,训练他们传教;另一方面,他又为商人、政客、英国侵略军甚至鸦片贩子提供服务,助纣为虐。1833年8月1日,郭实腊在广州出版了一份中文月刊,名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简称《东西洋考》)。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一个蒙古族男孩,1961年出生在鄂尔多斯乌审草原。他长着卷曲的头发,黑黑的皮肤,高高的鼻梁,一双不大的眼睛闪烁着坚毅的光芒。还是孩子时,他就显露出音乐方面的天赋。他喜爱唱歌,有着嘹亮的歌喉,许多歌他一学就会。从记事起,他最喜欢参加的,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