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逐渐由原来“不立文字”、“离经慢教”的内证禅转变为“不离文字”、“以教说禅”的文字禅。禅宗的这种转变,与儒道语言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文字禅“因言显道”、“见道忘言”的提法就分别与儒家“文以明道”、道家“得意忘言”的观点渊源有自。当然,文字禅在兼采儒道的同时又运用佛教的二谛思维使儒道矛盾的语言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调和。  相似文献   

2.
《法音》2021,(5):51-56
正禅宗在北宋时期十分流行,学禅之风颇盛,甚至"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1])。文人士大夫更是常常出入僧俗两界,往来酬唱,互讨禅机,因此,有宋一代的文学创作也散发着浓浓的禅学意味,深入浅出地诠释着禅的真谛。苏轼同样与佛禅结下了不解之缘,且钱谦益认为:"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2])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宋代临济禅的发展演变》是河北大学阎孟祥教授的新作。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临济禅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第二章北宋早期汾阳善昭的禅思想;第三章北宋中期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的禅思想;第四章北宋中后期达到高峰的宋代临济宗的文字禅;第五章南宋早期大慧宗杲的禅思想及临济宗的念佛禅;第六章宋代临济禅的社会文化思想。每章都以介绍禅思想为主,同时,对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作者早年曾从我研究佛学,读了他的书,感触颇深,故作评如下。  相似文献   

4.
契嵩禅师是北宋著名禅宗高僧,受到朝野人士的尊敬与爱戴。他一生对禅宗具有高深的造诣,形成了其独特的“禅净合一”、“儒佛一贯”、“禅门定祖”等佛学思想体系。契嵩禅师还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学问僧,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和护持佛教的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契嵩禅师还与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往来,为佛教在士大夫阶层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北宗禅“看心看净”的主张受到神会等人的批评,但在盛中唐却颇为流行。王孟诗派及大历诗人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渲染寂静深幽的境界,表现了北宗凝心入定的禅观。当然,他们也有不少反映南宗禅观的作品。这说明南宗禅和北宗禅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很深的影响。深谙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王孟诗派及大历诗人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6.
禅是参悟的,不是说的。禅一落到“谈论”上,性质就已经变化了。中国士大夫品茗谈禅的时候,大多是无官可做或者有官无事做的当口;一俟有官可做,谈禅的心思就抛到脑后,要先去忙公务了。可见禅在谈禅的人那里,并不是头等大事,而只是人生的润滑剂,可以缓解失意的悲哀和愤怒。苏东坡“八风吹不动”而终于“一屁过江来”就是生动的例证。中国老百姓也谈禅。不过用的是通俗方式,“除死无大病,讨饭再不穷”庶几近之。而以上所说的禅,只能说是中国文化的“佛教化”而已,不能以真正的禅说来对待。  相似文献   

7.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宏和德清禅教关系之综合。“四大高僧”虽然都主张禅教合一,但由于立论角度不同,论述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8.
纪华传 《佛学研究》2004,(1):261-270
明本特别重视禅宗中的“心”,通过“一心”会通诸宗。在批评传说为永明禅师撰的“禅净四料拣”基础上,提出“禅即净土之禅,净土即禅之净土”,认为禅与净一体而异名。又从禅教差别、禅教融通和以禅摄教等方面,对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等教宗进行会通。明本的融合性思想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本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把禅宗看作是高于诸宗之上,在此基础上融摄诸宗。他的融合性思想反映出元代禅宗地位的下降,在面临教宗、净土等的挑战和攻击下,明本等禅僧不得不被动地给予回应,为禅宗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9.
铃木大拙是闻名世界的禅佛教思想家,在日本被称为“世界的禅者”,从而成为日本人引以自豪的人物。不过,恐怕大多数日本人把这位“世界的禅者”的世界理解得过于狭隘,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大拙的世界似乎只限于欧美和日本,而与中国没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0.
禅宗主张“不上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禅机禅意,本是“以心传心”,“微妙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说破的。于是,禅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过,历代禅师又都“老婆心切”,“不离文字”,方便说禅,接引学人。于是,禅之实际理地,便又有径可循了。这禅门途径,便是如来禅与祖师禅一线了。我们先来看一段禅宗公案。青原惟信样师上堂:“老借三十年前未参祥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这)…  相似文献   

11.
《禅苑清规》是目前所见最早、最完整的禅宗清规,它也是禅宗其他清规的范本,因其独特的地位,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编成于北宋末,正值佛教诸宗派融合之时,本文以佛教宗派学说交融为基础,讨论《禅苑清规》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净与律学思想在此清规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诗词出众,在散文、书法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东坡笃信佛法,与同代大德佛印禅师过从甚密,思想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有一次,东坡赴杭过润,佛印禅师正挂牌与弟子入室,他就进方丈求见。禅师合掌以迎,问道:“内翰从哪里来?这里没有坐处。”“暂借和尚四大作禅床。”东坡戏谑地回答。“山僧有一转语,内翰言下即答。如稍涉拟议,就请将所系玉带留镇山门。”东坡欣然同意,解了玉带放在几上,请禅师开示。  相似文献   

13.
禅的精髓在于心灵的开发,即开发我们心灵中本具的佛性和本有的智慧。禅者开发心灵的第一个方法,叫“大死一番”。我们这里所说的禅者,不仅指出家的禅者,同时也包括在家修禅的人。从古到今,有很多在家的修禅人。在唐代,有不少村夫愚妇没有什么文化,也能拥有禅的悟境。禅宗典籍上记载了不少老太婆把那些禅师问得哑口无言,答不上来的公案。  相似文献   

14.
“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蔼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相似文献   

15.
每当提起少林寺,人们就会想起少林拳,想起那武僧的功夫和武德,然而,走访寺僧,他们总是指着瑞士少林武术团归山朝圣后新立的石碑骄傲地说,少林寺的特色在于“禅拳归一”。 “禅”是佛教的特产,特点在静;“拳”是民间的武术,特点在动,两者扯在一起,确有一些勉强,但在少林寺,“禅”和“拳”的的确确地搞到了一块,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一静一动不知难为了多少天下好汉,也使得多少青年人心神向往!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本来与“拳”(武)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为佛教徒是通过坐禅修行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身体上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佛、道、禅均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由于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风采,引动了千万人之心,社会上兴起了阵阵“禅宗热”。然而,观览书市上种种谈禅之书,或“禅外说禅”,泛泛而论;或大量翻译日本学者的论禅之书,未触中土禅法特质。如何把禅宗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放到中外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古诗集中,常常见到许多描写山水风景,及身处风景中的禅者的禅诗。这些禅诗的作者,大都是对佛教颇有参学体会的佛教居士或者僧人。禅宗的般若理趣,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大文豪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素  相似文献   

18.
看了《评禅外说禅》和《禅是被说坏的》两篇文章后,颇有一畅胸臆的念头,于是忙不迭地拟好了这个题目,但正要落笔时,却又犯疑了,反观一下,我有什么资格呢?我于禅有那么一丁点了解吗?实在是有一个“禅”来供我评说吗?自答曰:“无!无!无!”似乎这样一来,我是无话可说了。但是且慢!无话可说亦是有话可说。是不是禅我不知道,但还是不妨陈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恐怕不致大罪。永明延寿大师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后来的憨山大师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张伯端的“道禅合一”思想,不仅为金丹派南宗的性命之学奠定了哲学理论 基础,而且其所阐发的“达本明性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道教传统的修道理论,特别是他对禅 宗“明心见性”的借鉴,提升了道教的精神超越之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点之述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伯端是如何通过引禅入道 而促进道教更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2,(9)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是禅宗拈提甚众的话头,赵州禅师答以“庭前柏树子”也是后人唱颂极多的公案,张文良在《庭前柏子翠色闲》一文中,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这一著名公案作了分析,虽不出文字禅之理路,但仍不失为有积极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