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天勇  韩布新  罗琳 《心理科学》2001,24(4):490-491
再认失败(recognition failure,RF)是Tulving(1973)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关于情景记忆提取的有趣现象,即人们能够回忆(指线索回忆,下同)起一个先前学过的词,但却不能够再认它。再认失败范式(RFP)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词表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一张含若干线索一目标词对的词表,如ground-COLD,要求他们记忆大写的目标词,但同时也要注意线索词及其与目标词的关系)、再认测试阶段、线索回忆阶段。  相似文献   

2.
研究语言的人都会注意到一种现象:语句的含义不是都能从语法或词汇的角度来解释清楚的,请看一些例子: (1) 甲对乙说:你知道吗,杰克的车被人偷走了?  相似文献   

3.
陈永明  宋均  李峰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48-52
本实验采用“学习——再认”法,对记忆的再构现象作了实验探讨。结果表明,人的记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对句子的记忆表现出再构现象。同时表明,给被试的指导语(即对被试学习的要求)不同,以及句子不同型式的变化,对记忆的这种再构现象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概念是一种反映着现实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特征和关系的思惟形式”。“概念的第一个特点是普遍性”。“概念把一切人(不管这一人或那一人是怎样给自己表象某一对象)所公认的内容确定为知识体系。与表象不同,概念没有具体的直观性……没有语词,概念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在1955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十四卷(149—150页)中就是这样给概念下定义的,差不多一样,在罗森塔尔和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1955年中文版684—686页)中也是这样给它下定义的。这里指出了概念所具有的五个特征:它(1)客观地反映着事物  相似文献   

5.
金微 《天风》2002,(10):21
《天风》编辑部: 我们基督教两会的秘书是一位退休教师。退休教师工资不低,但他却每月从教会拿几百元工资。我们教会并不富裕,一年制培训的专职传道人,工资才二、三百元,我们觉得这些传道人毫无其他生活来源,工资太低了。既然教会不富裕,就不该使用没有奉献心志的人当秘书,把他的工资加给工资低的专职传道人才合适。我们信徒提出这样的建议,但两会不予理睬,为此许多信徒想不通,甚至跌倒,我们该怎么办? 上海茅红  相似文献   

6.
人学的系统     
人的问题(确切些说,是问题的综合或类)在现代科学知识中日益提到前位,这是同人的发展前景联系在一起的。“人”是一种罕有的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是这种现象的特点,这种独特性给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人以特殊地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部分技术科学都在研究这个领域。各门社会科学把人作为任何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和社会性质的基本载体进行研究。人被看作主要的社会生产力、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个性,以及教育的对象等等。这说明,社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特別是唐僧师徒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像。但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三人(不包括沙僧)都是非常矛盾的,他们在人格上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他们是从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分离出去的、独立的个体。  相似文献   

8.
悠悠天风情     
那一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冷。 我生长在一个全家四口靠父亲一人工资生活的家庭,父母由于性格不和经常吵架,一吵架,爸爸就不拿工资出来生活,妈妈脾气倔强,也不低头,于是家中经常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经常战火四起,硝烟缭绕。  相似文献   

9.
一、信仰科学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人无信不立 ,但信什么、怎样信才是科学的呢 ?”何怀远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国防大学出版社19 98年版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鲜明地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性课题。宗教“也是一种信仰的归宿”。 (第 31页 )从哲学角度看 ,“法轮功”一类事件提出的深层问题是 :当代哲学和科学所提供的信仰有多大能力与有神论争夺信仰领域 ?信仰是唯人才有的、超越动物本能的智能现象 ,是人对某种思想观念或事物、现象确信无疑的精神状态。人和动物都有本能 ,都需要物质生活。人优于动物之处是人还有智能 ,…  相似文献   

10.
悠悠天风情     
张剑民 《天风》1996,(3):43-43
那一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冷。 我生长在一个全家四口靠父亲一人工资生活的家庭,父母由于性格不和经常吵架,一吵架,爸爸就不拿工资出来生活,妈妈脾气倔强,也不低头,于是家中经常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经常战火四起,硝烟缭绕。  相似文献   

11.
正我说过,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你要从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一个概念: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这要感谢我的舅舅,他是一位很棒的数学老师。我上初二的时候,他每天给我留一道平面几何题,先把最容易的辅助线给我画出来,然后让我画其他辅助线,玩了整整一个学期。很多年之后,当别人说起白岩松的思维方式好像不太一样,总在已有答案之外,去寻找另一个答案,我突然想起舅舅的数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的欺负研究均是直接采用西方“bullying”的内涵界定、理论假说以及测评工具。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立足本土文化探究欺负现象的本质内涵,为测评工具的研发和问题干预提供现实依据。来自54名欺负者、受欺负者、一般者的访谈结果发现:(1)欺负是一种强者有意伤害弱者,且会给弱者带来伤害的攻击行为,其界定性特征是故意伤害性、受伤害性和关系双方间的力量不均衡性。(2) 重复发生性、难以反抗性和道德评判性均是欺负的伴生性特征。(3)欺负现象中蕴含两种关系特征:因果性伤害关系和强弱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本书所附的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著作(指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译者注)的英译本,是首次在美国出版。这个英译本的出版显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即使不谈别的理由,它至少使美国公众了解到黑格尔之后的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在此以前英语世界对这部著作是一无所知的。与许多存在主义者的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哲学也代表一种抗议,抗议人的异化,抗议人失去他自身,抗议人变成为物。这是一股反对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动机器这种现象的潮流。有些人试图用否认或者掩饰人的存在所固有的分裂现象的办法,来解决人的  相似文献   

14.
三叔经营着一家快递公司,虽然员工不多,可是也有十来个人。员工每天要在公司里吃午餐,然而经常吃盒饭也不是个事儿,所以三叔就打算找一个人给大家做饭。告示贴出去几天后,终于有一个中年妇女来应聘。经过一番交流,终于敲定了。工资是每个月900元,就做中午一顿饭,不包吃。  相似文献   

15.
“网络成瘾”自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带来的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是IAD(互联网络成瘾综合症),上网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欢乐的同时,也给一些人带来了一种时髦病——网瘾综合症(简称IAD)。  相似文献   

16.
人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一种问题的综合)在现代科学知识中日益被提到首位,是与其发展的前途有关的。“人”的现象的独一无二性,是以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的统一性为特征的,这就给人创造了作为科学研究的客体的特殊地位。在这一领域里,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部分技术科学的兴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安纳耶夫已令人信服地指出了这一点。用社会科学来研究,人是任何一个社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质的基本的  相似文献   

17.
在试图证明分析学的(相对)相容性中,哥德尔(Gdel)被引到集合论部分的某些不可判定命题,这一历史事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他把这些命题变成一种优美的算术形式,而且认识到(与这种改进无关),他的结果还蕴涵着对证明相容性(不仅是分析学,而且甚至是数论的相容性)这一初始问题的否定回答。因缺乏适当的词汇,我愿意把这种现象叫做“问题演变”,我所说的“问题演变”包括有关现象的广泛范围。  相似文献   

18.
1.一个人可以被说成是某种现象论者,这取决于他所说的现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里,让我谈一下这个词在哲学史上理解的三种意义。(1)这个词的意思,一般地说,指的是感觉经验的直接或间接对象,象英国经验论者的观念或知觉。(2)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一种不同于实在的表象,如柏拉图作者冯·R.K.古普塔(Gupta)是印度圣斯蒂芬学院哲学系教授。——译者注。  相似文献   

19.
论辩博弈与不一致性意见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论辩是一种言语博弈论辩是一个言语现象,它是指同一论题上持有不同观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展开辩护和反驳的过程。论辩往往是在两个人(或两群人)之间进行的,当然这不是必然的,因为在同一个论题上人们可能拥有两个以上的观点。博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性人之间的一个互动;博弈论作为一个学科,研究互动中的理性人———即参与人(player)———如何进行策略或行动选择以最大化各自的利益。论辩虽是言语现象,但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论辩同样是一个博弈(game):参与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他们有各自的目标:战胜对方赢得胜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20.
耶稣说:“为什么你只看到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对自己眼中的大梁竟不理会呢?”(玛7:3)耶稣这话说的意思是:有那么一种自以为是真理化身的人,对别人身上的一点毛病指手划脚,不依不饶,而对自己身上比别人大的缺点却毫无察觉。耶稣当初指的正是犹太民族中的“佼佼者”——法利赛人。 今天,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缺点错误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仍步法利赛人后尘者,总认为自己是真理的代言人,别人都不符合圣善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