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一炮走红     
1953年,香港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向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挑战,打擂比武。消息传出,市民个个翘首以盼,十分关注,热闹了很长一段时间。 香港《新晚报》总编罗孚,一动灵机,何不趁热在报上搞个“武侠小说连载”呢?于是他先后找到梁羽生、金庸,从而开辟了武侠小说的新纪元,也使得该报发行量巨增,财源滚滚而来。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去世,金庸先生写了一副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二人的成就、影响,世有公论。金庸称梁羽生为“大前辈”,自称“自愧不如”,谦抑、冲淡的境界,令人景仰。  相似文献   

3.
武林怪杰古龙的成功绝非偶然。刚刚开始的时候,古龙是跟着卧龙生等人打工混饭吃,给人家整理材料,当“枪手“写作武侠小说。但是无论怎么写,他都发现没有出路。因为梁羽生、金庸都是具有大学问的人,他们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样样都写绝了。  相似文献   

4.
自1958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问世以来,同名电影历经了十余次翻拍。1993年张国荣、林青霞主演的同名电影《白发魔女传》堪称电影史上的佳作;2014年,范冰冰、黄晓明主演的《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又再塑了"白发传奇",并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在这两部影片中,女主角练霓裳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方面都存在异同点。分析比较二者异同,有助于我们思考面对当今电影行业的"怀旧情怀"我们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班班多杰  周拉 《法音》2007,(5):37-43
二、萨迦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本文根据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1]中的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分析萨迦派有关上师善知识的思想。在《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以下简写《明灯论》)一书中,萨迦派把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规则分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学有所专,德高望重,虽至望九之年,仍孜孜不倦著书立说,令人景仰不已。季先生又擅长写散文,《三个小女孩》等近作,确乎感人至深。至于其为人,也很坦诚。有人说:“为什么您不想想自己太保守了呢?”“老人得意地一仰脖子:‘老家伙有些顽固是正常的。”’(们匕大三老》,载《美文》1997年第4期)当然,这保守,跟那些昨天西化派,今天新儒家,忽而又“保守主义”了的新潮学者是大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读了秀老的《西方不亮,东方亮——季羡林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的演讲》(载《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冬之卷。下…  相似文献   

7.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从第一期到这96年的第三期,我几乎是每期必看,此第三期中的《杨度三叹记》,《毛泽东的佛缘》书评,让我看得爱不释手。另有《僧在深山,人在车站》,其中“人在车站”已写绝了,相信作者的感受,不是可以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流出来的。《禅者与理发师》等也是非看不可的文章。我想,《佛教文化》如能间隔地登若干小有争议的作品,那么,会更活跃,更有吸引力。学僧:释本性和南1996车8月15日于期里兰卡为增设新栏目,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读者问答,因为订阅这本刊物的人,既有研究佛学的,也有学佛的居士(在居士中有新老…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最早的志书《古清凉传》,唐·蓝谷沙门慧祥撰。关于慧祥,资料甚少,只知他还另撰有《弘赞法华传》10卷。至于他出身何地,俗家姓氏,栖身寺庙,何宗何派,一无所知,即使蓝谷,也有人说是寺庙,有人说是地名;有人说在山西,有人说在陕西。我在《如是我闻五台山》中写慧祥小传时,也曾费过一番周折,最后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9.
在易学史上,王弼的《周易略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王弼在这部著作中对《周易》的编纂体例、卦爻结构及其哲学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猛烈抨击了汉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为义理派的新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易学史上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明显的分野就是以这部著作的出现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0.
金庸道歉     
正2004年9月的一天,80岁的金庸来到了四川灌县青城山,这次他是专门来了却一场多年的"江湖恩怨"。熟悉金庸的读者都知道,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有一个在江湖上鼎鼎大名的"青城派",但小说中青城派的人大多贪婪、自私、歹毒,这样就无意中伤到现实中的青城派。一些青城派的弟子心里非常不舒服,他们说:"金庸这是有意丑化青城派,不然那些坏人为什么都是青城派的?"然而面对大家的抱怨和气恼,青城派的掌门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00,(6)
最近,《生命季刊》刊载了作者李信源所写的“一个不信派标本——丁光训近作评析”一文,原重庆神学院校友巫国骏弟兄在读完该文之后.写了一封题为“教会合一,不容破坏”的公开信给作者李信源,本刊特予刊登。  相似文献   

12.
“可以肯定,苏联的官僚体制,按其社会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占据着统治阶级的地位。”这句话写在1979年一个共产党国家出版的书中,该书对苏联的制度作了彻底否定的清算。这部书的书名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作者弗兰尼茨基曾多年任萨格勒布大学校长。他属于过去《实践》杂志周围的新马克思主义派。在弗兰尼茨基看来,自斯大林去世以来,苏联制度没有发生任何本质性的变化。他把目前的苏联  相似文献   

13.
论理论思维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作用浙江省奉化市宁波日月厨房设备有限公司(315500)叶纯德《医学与哲学》1994年第2期刊载《倡导新思维,扶持新学派》(以下简称《新》文)一文,读后感慨颇深,特别是《新》文中提出:“敢于发表对某种传统权威观点挑战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丁强 《宗教学研究》2002,(2):100-103
本文通过对《清微道法枢纽》四部分内容的简析 ,梳理了宋代新出的道教符派清微派雷法思想的理论依据、行法具体方式 ,以及学法之人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阐明“以内炼为本 ,符为用”这一清微派雷法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仅继承了《左传》优良的叙事传统,开启了后代以人物为中心,“以类相从”的写人文学的不二法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这一叙事写人的创作传统。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叙事结构方面对《水浒传》中为英雄立传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论》和《顺正理论》,分别是中观派与说一切有部的代表作。两派都认为,佛所说的因缘观是非一非异、非生非灭的。基于这样的因缘观,中观派认为一切法本性是空的,而有部却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而两者差异的根本,在于是否认为生相是实有的。在《顺正理论》看来,生相是在外缘摄助下启动的“无障胜因”,它是果法的直接内因。它推动果法从未来世进入现在世,从而成为与原有外缘相分离的缘已生法,即外缘与果法有“非一”的关系。但从没有外缘果法不能产生的角度来说,两者有“非异”的关系。相反,由于中观派不承认作为中间环节的生相实有,所以因与果是直接的相互系属的关系。由于系属故相待,所以因果本性皆空。但与《顺正理论》比较后可知,《中论》实际上只指出了因果的一、异关系不能成立,却没有进一步很好地解决因与果的非一、非异关系,所以才对因缘法作了本性是空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陈克礼译《圣训经》中有这样一则圣训:埃及王赠给穆圣医生、佣人、蜂蜜和骡子,除医生外一一接受之。穆圣说:“我们无需医生,因为我们不饥不食,食不求饱。”   我们所引的这则圣训,流传于公元 632年前的阿拉伯半岛穆斯林公社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但它对后来穆斯林的饮食养生,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世纪初,古波斯的“诗圣”萨迪在他的《真境花园》中,写了一个与上述圣训相类似的故事:波斯的一个国王给穆圣派去一位高明的医生,他在阿拉伯住了好几年,却没有人向他求医问药。一天,他来到穆圣面前说:“我受…  相似文献   

18.
小议复仇     
复仇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社会现象和观念心态,多年来一直成为戏剧,小说和电影的重要题材之一,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以及前不久放映的美国电影《第一滴血》都以个人复仇为主题。中国的旧式或新派的武侠小说更是十有八九离不开世代恩仇。据某刊载:广州市曾有十九个青少年看了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之后、成立了“神雕敢死队”,模仿书中的主角专事寻衅复仇,打架斗殴,起初只是报复曾经欺侮过他们的小孩,后来越来越凶,导致了海珠广场一场流氓群殴,严重破坏了社会治安。由此可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复仇的问题,也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第一版有两个栏目:《今日谈》和《凡人新事》,一个是小言论,一个是小散文,象两棵明亮的小星,交相辉映,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凡人新事》专栏从1984年9月8日起到现在,刊登了数百篇文章,人民日报出版社已出了一本选集,顾名思意,从栏目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特点:一是写凡人,二是写新事。《凡人新事》中所报道的人,既不是中高级的领导干部,也不是出名的英雄模范人物,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平平凡凡的工人、农民、战士、店员、教师,等等;而且文章的写作者也不是名作家,大都是普普通通的群众和一般基层干部。它们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20.
宋代以降,关于《毛诗序》的存废争论不断,产生"尊序"和"废序"两派。尊序派认为学习《诗经》不可能绕开《毛诗序》;废序派认为《毛诗序》误读了《诗经》,应当废除。直至现代,《毛诗序》的存废争论仍然存在。从整个《诗经》接受史来看,《毛诗序》的解读方式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诗经》方法的同时,其某些阐释方法却在某种意义上演变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比兴寄托"的艺术创作手法,从接受史意义上来讲不失为一种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