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关于分形理论的哲学思考李后强分形理论被誉为现代非线性科学的前沿领域,也是哲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之一。由于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而分形是非线性特征的几何表现,因此,分形性应是大自然的一种基本属性。所谓分形是指一个分形是由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客体。分形理论与耗散结构理论、混饨理论是相互补充和紧密联系的,都是在非线性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分形理论从几何学角度研究不可积系统几何图形的自相似性,可能成为定量描述耗散结构和混饨吸引子这样一些复杂现象的有力工具。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对古老的哲学范畴,是分形理论研究对象。把复杂事物分解为要素来研究是一条方法论原则,哲学史上,人们很早就认识区u,整体由部分组成,可通过认识部分来映象整体。系统中每一个元素都反映和含有整个系统的性质和信息,即元素映现系统,这可能是分形论的哲学基础之一。从分析事物的视角方面来看,分形论和系统论分别体现了从两个极端出发的思路。它们之间的互补恰恰完整地构成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分形论的提出,或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它打破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隔膜,找到了部分过渡到整体的媒介和桥梁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似。(2)使人们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囚与困     
在一位教授的讲座上,展出了一张图片,是两幅物质结构图片。教授问台下的同学:“同学们,能看出这两幅图中的物质结构有什么区别吗?”这两个物质的结构相似,同学们看了一会儿才发现有所不同。教授接着讲道:“看来大家已经发现不同了,这两个物质中一个是冰毒,另一个是麻黄。”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分形模型,现代生物医学发现,人体也不例外,如人脑、肺管、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移植都有分形理论的应用。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人体的耳、鼻、舌、手、足等各个部分,都是人体的缩影,这与生物分形原理似乎一脉相通、不谋而合。结合临床感悟,发现中医"法天象地"的思维逻辑也是分形理论对于"万物皆本于阴阳"的朴素应用。并且,分形理论在中医里的应用效果也经受住了临床的检验。这为利用分形理论解释传统医学做出了尝试。  相似文献   

4.
分形、混沌理论与系统辩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形、混沌理论与系统辩证论江富泉,李后强分形与混饨理论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协同性。这两个学科虽然尚未完全统一,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混饨运动的相空间存在奇怪吸引子是现代科学最有力的发现之一,而且有奇怪吸引子的混饨则具有分数维。因此,刻画混饨离...  相似文献   

5.
分形几何学与混沌的意义和特征高定彝在人们探索复杂性的前沿,有二个非常重要的新领域。一、分形几何学分形(fractal),即分维、非整数维、分数维,是相对于整数维而言的新几何学,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工具。早在1875年到1925年期间,法国数学界庞加莱、皮埃尔·法图和加斯顿·朱莉妮等人的著作中就已经发现了今称之为分形的外形,但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它们作为形象描述的工具以及它们与真实世界的物理学有关这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分形几何的创始人是美国纽约州的曼德尔勃罗特(B.Mandelbrot),他70年代获巴黎大学数学博士,1973年在法兰西学院讲学时,正式提出分数维概念。二年后又发表了《自然界的分形几何》论文,他根据描述碎石的拉丁文fractus创造出分形一词。分数维是分形复杂性或粗糙程度的量度。分数维反映在尺度变化下形状保持不变的特性。分形是几何的外形,它与欧几里得外形相反,把人们的思维从欧几里德几何学的框架的长期禁烟中解脱出来,又重新回到创造出无数绚丽多彩的分形结构的大自然之中,雷鸣闪电形状,婉蜒曲折的海岸线,令人神往的云团,起伏的沙丘,树木枝叶的外形结构,地球表面的地势起伏,美丽的雪花、冰晶……都是分形的实例。“分形  相似文献   

6.
仁性即是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仁性有两个来源:一是生长倾向,二是伦理心境。这两个来源的性质不同:生长倾向来自天生,是人的自然属性;伦理心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是人的社会属性。生长倾向是仁性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它,没有办法说明伦理心境以什么为根基的问题,更无法证明成德成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伦理心境是仁性最重要的部分,是整个研究的枢纽。失去这个枢纽,既无法划分人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也无法解释生长倾向在发展过程中何以能够成为道德的根据,更无法回答同样是人,但其仁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何以会有不同表现等一系列问题。生长倾向在正常情况下一定会发展为伦理心境,伦理心境也一定要建立在生长倾向的基础上。二者只是一本,不是二本。无论是生长倾向还是伦理心境都具有先在性,正是这种先在性保证了仁性可以成为道德的根据。在这一根据中没有恶的位置,恶只是善的缺乏。  相似文献   

7.
刘士林 《哲学动态》1998,(12):31-34
1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必然要具有这样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研究主体的“认知图式”,因为认识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图式建构对象材料的过程,它作为康德认识论的一个理论硬核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马克思所谓的在再生产之前就以“表象”方式存在的“生产观念”是其更确切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人格5因素模型的两种理论:词汇观和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因素模型(fivefactormodel,简称FFM)是目前一个重要的人格结构理论。该模型包括5个广泛的维度,即外倾性、宜人性、公正性、情绪稳定性一神经质和开放性。近两年,已有学者把这一模型介绍到我国。他们综述了5因素模型形成的历史,5个因素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一些跨文化研究和应用。5因素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即词汇研究和问卷研究。前者的理论前提是词汇假设,后者的理论基础则是特质论。为了进一步论证5因素模型,本文拟对它的两个理论基础:词汇观和特质论作简要的介绍。15因素模型的词汇观:人格语…  相似文献   

9.
从分形的观点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以分形的方式存在的,城市建筑也不例外。在我国,城市建筑已经在初步应用分形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理论框架,并且延展到了城市分形的规划中。城市分形的规划在国内建筑界仍属于空白知识阶段,因此,研究城市建筑策划与城市分形的规划与实践,对发展国内城市规划的水平具有进步与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理论(Hylomorphism)"是他的形而上学的重要部分,但它的确切含义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当前流行的"构成性"解释模型把形式与质料看作构成复合实体的不同成分,并认为它们的关系类似于属性与物质对象的关系。然而,这种解释遇到了许多理论上的困难。本文指出,"构成性"模型是对"质料形式理论"的误解,因为形式与质料不是构成实体的两种成分,而是生成实体的两种本原;形式是首要的和终极的本原,它以目的的方式规定着质料之本质;复合实体作为被生成物具有一个存在的原因结构,即形式展现在被实现了的质料之中,质料亦处于形式这一目的之中。"质料形式理论"便是关于可感实体生成的本原和存在的原因结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勿庸置疑,“后现代”一词已不再只是一个时髦的字眼,它俨然已成为一种思潮或主义的代称。虽然对于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思潮这一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但透过其产生形成过程中纷芜繁杂的表面现象,我们依然能看清其基本轮廓与主要特征。利奥塔《后现代状况》一书,作为后现代主义生成过程中一部经典性杰作,已经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它对我们把握后现代主义生成的基本特征很有帮助。本文试图在解读这部著作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谈谈后现代主义生成的主要特征。一、从决定论走向游戏论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驳斥并否定了…  相似文献   

12.
新近观点认为,病理性心肌肥厚是心肌细胞与冠脉血管不平衡生长的结果,即冠脉系统的生长不能够赶上心肌生长,从而导致心肌收缩障碍和心力衰竭。GATA4是其中一个重要转录调控因子,传统认为它与心肌收缩障碍和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现在研究发现GATA4是鼠类心脏血管生成的关键调控因子,在各种疾病导致的心肌肥厚中,冠脉血管生成有利于持续的心脏功能代偿,延缓心衰发生。由此看来,在心肌肥厚发病过程中,GATA4既是一个破坏者,也是一个保护者。  相似文献   

13.
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的初衷本是要开创一种机体论的新科学,但由于仍然不能超越构成论,即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预设,其后的发展几乎仍然向着制造“更复杂的机器”前进,以致许多人认为系统科学并非科学革命,因为它并未逃脱机械的逻辑和“还原论”的“如来佛”掌心。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系统科学后又一轮重大突破是从超循环理论开始的:超循环理论直接探究生命发生的奥秘,终于冲破了机械论的遮蔽,揭示了生成的逻辑及由之生长起来的整体的规律。因此,它不仅推动了系统科学从有机整体论走向生成整体论,而且展示出内涵价值的自然界生成演化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4.
一、鲍亨斯基、莫里斯:逻辑学家心目中的符号学皮尔斯传统的符号学,由美国逻辑学家莫理斯进一步阐发,构成了一种基于逻辑学的符号学理论。这种符号学,瑞士的逻辑学家鲍亨斯基是这样描述的:“符号学的主要观点──它也是符号学分门别类的基础──可以简述如下。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些什么的时候,他所用的每个词都涉及三个不同的对象:(a)首先,这个词属于某个语言,这表明它同该语言中其它词处于某种关系之中。例如,它可以处于句中的两个词之间,或处于句首,等等。这些关系叫做句法关系,它们把词与词连接起来。(b)其次,这个…  相似文献   

15.
3、发现和辩护当一个陈述已经作出之后,可能出现两个重要问题:它是如何被想到的?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它作为一个真的陈述接受下来?这是不同的问题。混淆它们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混淆答案至少是同样严重的错误。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关于发现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种种情况是在发现的范围之内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关于辩护的问题;有关这个问  相似文献   

16.
毫无争议,密尔对言论自由的哲学辩护已经成为西方理性传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即很多人把他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看作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实际上,甚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他们感觉没有必要追溯这些观点的根源。密尔自己肯定不欢迎这一发展,因为任何已经证明的意见都有变成僵死教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系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潜(365~427)之作,是中国文学中描绘理想完美境界的最著名的作品。中国人的想象对它如此神驰心往,以至于桃花源的名字几乎已成为理想国本身的代名词。这篇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序和一首诗。二者均讲述了桃花源被发现和消失的故事。不过,或许是由于那篇散文具有更加实实在在的感染力吧,当中国人想到理想国时,更会马上想起它。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能量     
一盆吊兰的成长,让我领悟到:生命是要有张力的。 窗台上,小小吊兰正在旺盛地生长着,油油泛绿的叶脉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它完全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伸胳膊伸腿的婴儿,期待着哺育。可很有一阵子,这株吊兰挣扎在我的“溺爱”中,一天一次地浇水,它非但不水灵灵地长,反倒蔫黄了。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则幽默老师:打猎时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学生:如果两只眼睛都闭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会让人觉得好笑呢?显然,学生的回答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思维指向。按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学生应作“是为了更利于瞄准目标”之类的回答,但学生却未遵循这一思维习惯,透过这则幽默,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里面蕴含着两种思维技巧。第一,学生的回答不是正确的,而是用“如果”这一词从反面进行了假设性的回答,正是这一反面假投产生了幽默的艺术效果。学生的这种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从思维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技巧,我…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与信息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当代全球化进程积极推进的全面了解已经不止一个十年了。然而,人们对它的兴趣和科学态度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之后,最近它又重新受到关注。其中,有两个主题最为瞩目:生态学与信息革命。虽然,初看这两个主题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们却经常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