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面与逃避     
刘凌维 《天风》2017,(7):53-53
讲道结束走下讲台,一位姊妹便迫不及待地走过来和我交通。记忆里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和我交通了,她的婚姻生活和人际关系都出现了不小的问题。我希望可以和她一起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然而她似乎更热衷于讲述她认为的造成她现在种种困扰的最初原因——她的父亲,一个性格暴躁、行为冲动、常常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控制欲很强的人。  相似文献   

2.
启蒙时代的观念解放、社会的个体化进程,无疑导致了每个人自由的行为空间 的形成与扩展。但当自由成为一种核心价值时,抉择便构成了当事人唯一的行为选项,即 他就陷入了一种“必须选”的苛求之中。于是,顺应行为便成为许多试图逃避自由的人的必 然出路。单个人的顺应性行为,可以逐渐与其他人的顺应性行为一起共同演变成一种群体性 思维模式,从而导致该群体中所有的人陷入一种疯狂的顺应之强制。由于缺乏以自主性为支 撑的怀疑、反思、异议、批评的因素以及及时的纠错机制,单质的群体社会奔向疯狂毁灭的 深渊便是其不可逃脱的历史宿命。不论是学理演绎还是历史实践均证明,自由是人类生存的 核心价值和意义归宿。  相似文献   

3.
雪峰 《天风》2012,(10):52-53
得知哥林多教会存在的问题时,使徒保罗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很想立即前往处理,但因事务繁多,无法脱身。于是,他采用书信的方式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几封书信过后,教会的情况有了好转,不少当事人已经悔改,但也有一些人依然我行我素,他们不但漠视保罗的书信,而且怀疑保罗的人品,有人甚至质疑他的使徒职分。针对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世峥 《天风》2014,(9):40-41
《提摩太后书》是使徒保罗晚年时期的作品。滕慕理(Merrill C.Tenney)指出:"《提摩太后书》是保罗离世前,给他的助手和朋友的最后一个音讯。"这样看来,这本关于牧养的书可以称作保罗的"封笔之作"。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其中一项就是如何应对牧养中可能遇到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一个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人类也从最原始的自然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但人在获得自由和独立之时也是以打破已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为代价的,这时人便会感到彷徨和孤独,于是使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面对这种困境,个体便会选择逃避自由,逃避自我的本性,产生破坏心理或者与其他势力相结合来打破现存的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来分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困惑心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英 《天风》2010,(9):16-18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下称“世基联”)自1948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宣告成立以来,在推动基督教三大宗派(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东方正教会/“东正教”以及基督新教)的普世合一运动中,已走过“花甲”之年,结出了令人欣慰的合一硕果。“世基联”下属专委会之~“信仰与教制委员会”(下称“信教会”),是早在1927年在瑞士洛桑成立的跨宗/教派组织,注重从信仰传统和各宗/教派教会体制(教制)层面上,探讨和推动教会合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主教》2009,(2):45-46
圣保禄在新约中占一个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他的书信影响整个教会的生活,尤其是他对祈祷的看法,他比新约中任何一个作者是多解释祈祷。在他的十四封信中,他提及祈祷有一百多次,由此可知,祈祷对保禄来说是很重要的,今从他的书信中,提出八个祈祷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弗洛姆关于“追求自由、逃避自由”的论述是从试图解决人类社会中自由和孤独的矛盾开始的。弗洛姆认为,自由与孤独总是同时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人对自由的需求以及与同类进行正常交往的需求总是不能同时得到满足,因此人总是在消极的意义上得到自由。这种消极的自由随着人的孤独感的进一步加深,就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因为孤独感这种个人的心理因素,成了  相似文献   

9.
雪峰 《天风》2010,(12):I0022-I0024
有的教会肯花千万元建造大教堂, 但却不肯花千百元去聘请或培养一个传道人, 真不知道他的建堂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杨曙光 《天风》2013,(9):60-60
浙江省杭州、宁波两地基督教两会于201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在舟山朱家尖联合举行“教会管理与牧养”研讨会。交流两地基督教会的教牧事工经验,加强教会的牧养和管理,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果效。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对“教牧书信”情有独钟,因为我能从中看到牧者应有的操守与修养,从而严于律己,力求成为上帝及肢体心目中的好牧人。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认真品读“教牧书信”,以便藉此反省过去,正视未来。近日再读“教牧书信”时,我被《提摩太前书》中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不由掩卷沉思,再三品味。  相似文献   

12.
教会再合一运动是现代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现代性变革的回应。从排斥非基督宗教到与各种社会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话,基督教通过教会再合一运动完成了以人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神学思想重构,实现了基督教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朱敏荣 《天风》2005,(12):24-25
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真理。单从字句来斟酌,必然会出问题,后果必然是错乱了神的真理。  相似文献   

14.
利未 《天风》2017,(11):45-47
如今的社会,圈子是无处不在,可能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吧,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爱好,都可以产生各自不同的圈子。教会虽不同于社会,但作为一个群体,也就有了"教会圈"这样的叫法。这个圈子,也和其他社会圈子一样,有一套自己的生态规则,并按着这套规则在运作着。  相似文献   

15.
保罗的神学     
我们研读保罗书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通过研读他的书信,可以确定保罗在早期教会史上的地位,可以研究第一世纪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可以研究第一世纪的人们在写作时所用的修辞方法,还可以从体裁和结构方面将保罗书信与希腊一罗马世界的其它书信拿来做对比研究。这些是否就是我们研读保罗书信的目的呢?以上这些理由(也许还有更多)当然都可以引起我们研究保罗书信的兴趣,而且每一种研究方法都能够丰富我们对使徒保罗和他书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李世峥 《天风》2014,(3):38-39
<正>哥林多教会中曾有些别有用心之人以恶毒的语言质疑保罗的使徒职分。为了消除这种声音给教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保罗在撰写《哥林多后书》时,特意用较多篇幅为自己的身份辩护。因此,阅读这封书信时,我们会不时看到大段关于保罗信仰体验、侍奉心得及人生感悟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使徒保罗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观等。《哥林多后书》5章,保罗以一段十分精彩的文字,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  相似文献   

17.
雪峰 《天风》2012,(3):43-44
我一直对“教牧书信”情有独钟,因为我能从中看到牧者应有的操守与修养,从而严于律己,力求成为上帝及肢体心目中的好牧人。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认真品读“教牧书信”,以便藉此反省过去,正视未来。近日再读“教牧书信”时,我被《提摩太前书》中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不由掩卷沉思,再三品味。  相似文献   

18.
张效法 《天风》2003,(7):16-17
诤,顾名思义是以言相争。有人一听到“相争”两字,就条件反射地说:不好,教会里不宜争吵。但这里的相争,不是那种伤感情的争,也不是争吵而是争论。善意的争论能争出民主,争出真理。以言相争,意思指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把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解决问题只有好处。教会不是搞一言堂的地方,但却是容易搞一言堂的地方。所以,要  相似文献   

19.
夏新穗 《天风》2010,(3):9-11
对于摩西而言,”举手”与”垂手”关乎前线争战的胜败,其意义非同寻常;对今天的信徒而言,“举手”就是警醒不倦地祷告,“垂手”便是灵命软弱的信号。我们不仅要学会“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前2:8),也要学会”伸手相扶”,帮助教会负责同工承担福音使命。  相似文献   

20.
李世峥 《天风》2013,(11):38-39
对于传道人的生计问题,使徒保罗有十分明确的教导:“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13—14)对于牧者,保罗所强调的是权利;对于教会,保罗所强调的是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