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对符号拜物教的研究,更多是在与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对比中进行,并且在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异化特质的揭示上显得含混、抽象而不够明晰。本文认为,符号拜物教具体表现为意象拜物教、景观拜物教和能指拜物教。符号拜物教的异化特质深层次地表现是精神异化。符号拜物教带来的精神异化,根源不在于符号的自我运动本身,而在于催生符号运动的资本扩张逻辑。马克思拜物教思想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对于剖析符号拜物教视域中的精神异化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有哪些范畴呢? 有三大范畴: 甲、异化和自我异化;乙、物化;丙、商品拜物教。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分析每一个范畴。首先,我们要把对每一范畴所分析的对象的主要问题阐述清楚。这种多少带些学究气的方式不是没道理的,因为我们研究的是,我们今后考察当代异化问题时,可以引为根据的那种概念系统。可以把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比作一件工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布洛赫、卢卡奇和本雅明等三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相关思想,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思想在20世纪的复兴。文章指出,以布洛赫为代表的这批中欧知识分子,通过对"犹太人问题"的反思而超越了韦伯关于"祛魅"的思想,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性质的洞见。正是在此前提之下,他们后来才转向了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立场。他们在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之后,又分别从资本主义宗教批判和扬弃该宗教的道路等两个维度对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进行了重构。通过这一重构,他们一方面更加明确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宗教的秘密,即,抽象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在资本主义拜物教的背景之下,重新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陈刚 《学海》2014,(4):5-10
对马克思关于人与物的学说可以从存在论和价值论两个维度来把握。从存在论角度马克思对物的客观性以充分的尊重,从价值论角度则重人轻物,因为人是主体,应以人为本。从此理论出发马克思对物支配人现象如异化、拜物教和物的依赖等作了充分批判。马克思的理论在今天仍有巨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异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拜物教和异化的联系 1984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社会科学院举行多学科的综合会议,讨论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内涵和作用问题。与会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中占居什么地位。这就是说,要把“异化”概念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加以理解,并对它的内涵加以规定。十位与会者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其中两位直接了当地反对把“异化”纳入马列主义哲学的“范畴系统”。  相似文献   

6.
论毛泽东的“文化扬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扬弃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毛泽东思想中~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的文化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学习、研究毛泽东的文化扬弃论,对于今天我们正确对待中外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文化扬弃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文化扬弃论,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人类社会一切文化形态在发展中不断扬弃自身,实现其新质对旧质不断超越的客观规律所建立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所谓文化自身的扬弃,是指文化形态的发展具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形式,它体现了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发…  相似文献   

7.
异化与历史动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问题的讨论和争论,在思想理论上涉及的面很广。对讨论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异化论、人道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宣传,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具有广泛的必要性。胡乔木同志的《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文章的重要意义,就是对这个问题及时  相似文献   

8.
研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后期,通过学习黑格尔的逻辑学、自然哲学,马克思重塑了时间概念,并由此产生用黑格尔概念体系重构伊壁鸠鲁原子论的设想。其《博士论文》便实现了这一设想:通过运用黑格尔实体—偶性论重构伊壁鸠鲁"时间是偶性的偶性"命题,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时间—实体理论:时间是实体的偶性之偶性,而偶性之偶性本身也是实体。马克思将这一理论命名为"异化"论,并指出人与其感官对象的"分裂"结构即影象—感官论是"异化"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杨生平  韩蒙 《世界哲学》2012,(5):88-98,161
鲍德里亚通过对马克思拜物教概念、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等理论分析后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揭示的人对实体物的迷恋,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不仅无法实现对拜物教的颠覆,最终还会陷入到资本逻辑的普遍化之中。事实上,鲍德里亚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严重误识,其根源在于非历史性的社会学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使他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框架,还导致了在消解拜物教问题上走向了不可能的绝望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异化标志着对抗性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进步中的矛盾,在这个时代里,人的一切新的生产力无论在过去或现在都变成了奴役人的手段。没有理解的东西表现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许多异化都产生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这种不理解与无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就是个人积极扬弃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异化,积极掌握与驾驭各种社会力量与关系的过程。异化的扬弃开始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而以完全社会自治告终。建立起社会主义所有制以后,异化的扬弃采取着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力、进行技术革命,另一条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社会政治组织机构适应于自身发展的主客条件。无产阶级专政是人对人的统治,它将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合而为一,变成社会主义的人民国家。异化的扬弃是建立与发挥人的自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三十题》是在学习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和异化问题》重要文章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从史与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抽象人性论”,“人——非人——人”的历史公式,资产阶级的“自由观”、“价值观”,“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权力异化论”,“社会主义异化论”,以及对人道主义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作用,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关系,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等都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和阐发。该书还附有名词注释40条。  相似文献   

12.
空间拜物教糅合了空间观念的时代轨变,同时映射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衍化。空间在认识论上从抽象到物化的转换,以及由此促成的对空间物性的推崇,为空间拜物教概念的出场奠定了先在前提;空间从物化到商品化的过渡,则为空间拜物教提供了现实显像。与无数商品一样,空间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空间商品化不是简单的、以使用价值为内核的商品流通,而是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价值生产,其最终指向空间资本化。空间拜物教导致空间陷入一个无法突围的死循环:空间从物化的商品变为资本,资本又操纵着空间充当物化的商品,对资本的追逐导致对空间的商品化追逐,空间受资本赋魅而化身为让人崇拜的商品物。因此,空间拜物教必然导致空间自身的异化、空间关系的异化以及空间认识论的异化。尽管空间拜物教是由资本主义话语主导而产生的空间问题,但对我们依然有着不可忽略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异化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通过“拜物教”三级层面批判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内在特征,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与宗教关系。《资本论》中蕴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即要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不断清除“拜物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无神论的理论环境;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握宗教对经济的依赖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何谓异化?     
异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整个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社会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异己的、统洽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这种历史的、社会的事实,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异化(商品拜物教)、政治的异化、意识的异化和虔诚的异化(变为宗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状态,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一、深入阐述了宗教异化论的源头…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的基本思想;二、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异化论思想;三、介绍了当代中国的宗教异化论思想,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宗教异化论思想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异化论思想的关系与异同;四、对当代中国的宗教异化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五、简要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宗教异化论的消极影响。通过这些分析,力图使人们对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的宗教异化论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吴育林 《现代哲学》2006,1(4):16-22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整体性历史性转型,即生存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当代人类的生存难题的理论求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诠释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是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的解析视角都离异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维度。主体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基石,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体哲学。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前提,无论是人类现实面临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类最终摆脱现实的异化的生存境遇,本质上都是主体实践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张一兵 《学海》2005,(5):67-72
本文集中讨论了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景观意识形态概念,以及情境主义用以反对和拒绝景观的革命策略.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已经将过去意识形态的看不见的隐性霸权变成了看得见的虚假影像世界强制,这种景观通过对人的欲望的制造和对象性诱惑,实现了对人的深层无意识的直接控制.所以,人们颠覆景观的最有效的革命途径已经从过去指向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阶级斗争,转换为存在瞬间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的革命"扬弃异化和反对拜物教变成了艺术家的"漂移"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异轨",这种文化革命的本质就是所谓建构积极本真的生存情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求重构共同体的条件,黑格尔着重考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他不仅发现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触及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本质,而且揭露了政治经济学所遮蔽的现实对抗。但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仍"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排斥人、敌视人的异化劳动;另一方面,他把物化的人扬弃为观念,观念变成主体。换言之,"抽象统治"使黑格尔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结成"神圣同盟",他只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最现实"的生存状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19.
(1984年6月26日至同年7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人权”马啸原思 想战线1984年第3期正确认识马克思所讲的“异化劳动”张友 仁财经科学1984年第3期马克思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起点初探袁义江 张岑兰州学刊1984年第3期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南〕N.拉多维奇一里 亚奇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4年第6期不应当简单地提“劳动创造了人”毕顺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社会主义异化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张 维久艾福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对异化理论的扬弃李惠让王 慎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  相似文献   

20.
王锐生、景天魁合著的《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一书,即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该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在有些地方也涉及国内外某些学者的观点,并作了评述。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马克思以前的关于人的理论,第二章马克思探讨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原则,第三章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历史发展(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第四章关于人性和个性;第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