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限制”是形式逻辑(即普通逻辑,下同)所研究的明确概念的简单逻辑方法之一。以科学性著称的形式逻辑,对限制这一方法的理解,本应同思维实际相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逻辑读物,大多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反变关系出发,把限制理解为“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其外延的逻辑方法”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如果这一解释适用于任何概念,其中也包括单独概念,就会与形式逻辑关于单独概念的定义相矛盾.因为在形式逻辑看来,单独概念是外延最小的  相似文献   

2.
《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六年第三期的逻辑争鸣一栏刊载了邵春林同志的文章——“限制”小议。文章旨在阐述单独概念也能限制的观点,本文读后,觉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原文中说:“因此,笔者认为,形式逻辑的限制方法不应当把对单独概念的限制排除在外,就是说,只增加概念的内涵但未缩小其外延的方法也应当包括在形式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3.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是明确概念并准确使用概念的一个重要的逻辑方法。正确地运用这一逻辑方法,对于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概念进行必要的限制,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表达得准确。如,有人说“我们反对战争”,这个判断是不准确的。问题就在于“战争”这一概念缺乏必要的限制。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  相似文献   

4.
在姜全吉先生编写的《逻辑》一书的概念部分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题:人民教师应该是讲文明礼貌的模范,有些脏话是不应该讲的。答:这句话在运用概念时犯了“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不能用“有些”限制“脏话”,应改为“任何脏话都是不应该讲的”(《逻辑》姜全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58页)。这个例题我认为从选题到解答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李老师: 我是××中学的语文教师。为教好高中语文课本上的逻辑知识短文,我看了不少逻辑书。这些书讲直言判断(中学教材叫简单判断)中的名词周延问题时,都说“肯定判断的宾词不周延”。可是在概念章里讲定义的规则时,第一条又都说“定义要相应相称”。既然如此,主、宾词不就完全重合了吗?这个全称肯定判断的主词周延,宾词不也周延吗?既然“有的肯定判断的宾词周延”是真的,那么“肯定判断的宾词不周延”不就是假的了吗?除定义之外,有些释义(如,“冠就是帽子”),有的定理(如,“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也是这样,所以都可以简  相似文献   

6.
关于单独概念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即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再加限制,相应地对其外延也不能再进行划分。表面看来,这种说法是无可非议的;既然单独概念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事物,对它的外延当然就不能加以限制,也当然无法划分。可是仔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举例说吧,“中国”是一个单独概念,许多逻辑书在谈到“中国”不能划分时说:把“中国”分为河南省、河北省……等等,这叫分解,不叫划分。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把“中国”分为“新中国”和“旧中国”呢,这不正是划分吗?很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7.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有一篇逻辑知识短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使概念明确、具体,可以对概念的外延加以一定的限制(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在名词前面加上定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加上状语)。”这样讲是不够准确的。限制是一种增多概念内涵缩小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也是一个由外延较大的属概念(上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下位概念)的过程。限制的作用是使概念明确、具体。例如,我们说,“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藤野先生》,初稿的题目曾为“我的藤野先生”六个字;后来划去“我的藤野”四个字;最后重又补上藤“野”二字。一篇文章,三易其题,可见鲁迅为文严谨之一班。他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惜”。起初将“我的藤野”四字删去,显然是为了使题目更简洁一些。但最后为什么重又补上“藤野”二字呢? 这同概念的限制这种逻辑方法有关。所谓概念的限制,是指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  相似文献   

9.
在车队工作时,有次我添乘到金华公寓。有个乘务员问我,“酗酒”一词怎么解释。我答道:是指没有节制的喝酒,酒后撒酒疯。他马上拿出一本段里制订的《职工奖惩条例》,指着上面一行字要我看,原来上面写道:“乘务员在公寓不准酗酒……有饮酒者扣奖50%。”他说:“我不酗酒,适量喝点酒为什么要扣奖?”当时我正面解释了一下乘务员在外不能喝酒的道理,如今回忆起来,是《条例》违反了逻辑要求。首先,从《条例》的本意来说,乘务员在公寓是不能饮酒的,但《条例》却将“饮酒”这个概念加以不恰当的限制,成了“酗酒”,犯了概念“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其次,从《条例》前后文的关系来说,先说“不准酗酒”,后来又说“饮酒扣奖”,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  相似文献   

10.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3年第3期刊栽的《概念的限制与语词的修饰》一文,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说成是雷锋所具备的本质属性(见该文第28至29行),这个问题我有些不清楚,现提出来求教于广大逻辑工作者。各本逻辑书关于本质属性的阐述,文字表达上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意思却是一致的。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这就是说,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是那些不仅对该事物  相似文献   

11.
论推类逻辑与中国古代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丰富的中国古代逻辑大致可以分为墨家逻辑、正名逻辑和论证逻辑三个传统,但处于主体地位的还是墨家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内容也主要体现在墨家逻辑之中。正名逻辑以名家、儒家的“正名”思想与推知方法为主线,直指宋明理学的“正名”逻辑思想与方法。论证逻辑以王充的论证理论和方法为主体,主要是关于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与方法。墨家逻辑以“类”概念为基础,以“推类”为基本方法,主要推理成分是“名”、“辞”、“说”,主导推理范式是“推类”。什么是“名”?《墨辩》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荀子.正名》说:“实不喻然…  相似文献   

12.
有的同志认为,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划分的这种“常见的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他们举例说,单独概念“中国”可划分为“旧中国”和“新中国”。(见本刊1982年第四期第24页。)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单独概念不能划分。在形式逻辑中,所谓划分是指把外延较大的概念(属概念)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外延较小的概念(种概念)的逻辑方法。换句话说,划分后的概念与被划分的概念在外延上的关系应当是属种关系,前者须是后者的种概念。这是判别是否  相似文献   

13.
通过逻辑学习,我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逻辑,处处可以用逻辑。我有意识在培养教育孩子中发挥逻辑的作用。我有一个刚进小学的孩子,他的特点是好问。见到什么问什么,其中有许多是属于概念性的问题。例如,一次他从电视上看到邓小平同志检阅华北演习部队,就问:“什么叫陆军”?怎样回答这类概念性的问题呢?形式逻辑告诉我们,概念有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简单说就是概念的含义,所谓外延,简单说就是概念适用的范围。据此,我就回答:“陆地上作战的军队叫陆军,现  相似文献   

14.
“教师”表示什么概念?——“‘教师’这个概念是一个普遍概念,又是一个非集合概念,也是一个实体概念和正概念。”这是《普通逻辑》的回答。(见该书一九八二年版第24页)但是这样的回答未必是确切的。因为“教师”这一语词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非集合概念。比如,在“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一判断中。“教师”就是一个集合概念。然而,这种脱离概念的论域判别概念种类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逻辑著作中,诸如不顾论域地断定“书”、“山”、“人”是非集合概念的做法,是不  相似文献   

15.
三、扩大人称指代可以按另一种标准划分为扩大的指代和限制的指代。所谓“扩大”和“限制”是相对于人称指代来说的,与普通逻辑书上所谓“概念的扩大和限制”有所不同。彼得说:“限制是一个普遍词项从比较大的指代缩减到比较小的指代”。例如,在“一个白的人在跑”中,形容词“白的”把“人”的外延只限于白的人。扩大是一个普遍词项的外延从比较小的指代到比较大的指代,例如在“一个人可能是反基督的”中,词项“人”不仅指称现在存在的人,而且  相似文献   

16.
偏正词组是汉语表达概念的形式之一。从语言的角度看,它的特点是: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有修饰或限制与被修饰或被限制的关系,其修饰或限制部分为偏,被修饰或被限制部分为正。下面我们从逻辑的角度讨论一下偏正词组表达概念的问题。偏正词组表达概念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其偏的部分对正的部分有所限制,亦即形式逻辑中所说的“概念的限制”。具体地说,偏的部分使正的部分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有所缩小,内涵有所增加。这一类  相似文献   

17.
有的逻辑和语法的书说,实词才表达概念,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任何词都是有意义的,而意义总是有所指的。例如“猫”指向一种哺乳动物,“来”指向一种动作,“啊”指向一种声音或感情。而词义所指的,就是某种存在,正如列宁指出的:“每当人们叙述些什么时,他们就在表明某种存在”(《哲  相似文献   

18.
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上,存在着这样一条不是十分严格的反比规律:概念的内涵增大则外延相应地缩小,反之亦然。我们说,正因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逐渐增多概念内涵的方法来逐渐地缩小概念的外延。这种逻辑方法就是概念的限制。值得指出的是,限制前的概念与限制后的概念两者具有属种关系,这是概念限制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分是否概念限制的标准;如果限制前的概念与限制后的概念两种是属种关系,则后者是前者的限制,反之则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饰就是定语、状语和补  相似文献   

19.
单独概念的外延能否划分?通常的说法是不能划分。近来有的同志认为单独概念也能划分,他们举例说,“中国”可以划分为“新中国”和“旧中国”,“马克思”可以划分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中年时代的马克思”、“晚年时代的马克思”。(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2年第4期)我认为,任何具体对象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之中,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20.
四、“逻辑必然性的苛刻”如果要理解作为维特根斯坦晚期哲学基础的哲学概念,无理解他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表述的早期概念是有好处的。《逻辑哲学论》试图为弗雷格和罗素最近阐明的一种新型数理逻辑展示哲学基础:“逻辑命题描述世界的脚手架。或者不如说,它们展示世界的脚手架。它们不“论及”什么。它们假定名称具有指谓。基本命题具有意义,这就是它们同世界的联系。显然,符号(它们本质上具有确定的特性)的一定结合是重言式,这种情况必定指示着关于世界的某种东西。这是关键所在。我们说过,在我们使用的符号中,有些东西是随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