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很多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过度或不当是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该文对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已有研究的概念的界定与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整合,讨论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病理性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2.
徐夫真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4):410-419
通过对549名初一至高二年级城市青少年的问卷调查, 考察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及其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 并对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是否可以调节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在所有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被试中, 网络成瘾群体的检出率为8.93%; (2)女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突显性水平高于男青少年。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消极后果上, 初一青少年高于高一、初三和高二青少年。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3)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水平也较高, 健康的家庭功能可以保护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但同伴接纳对高疏离感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不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锋  沈模卫  徐梅  朱海燕  周宁 《心理学报》2006,38(3):407-413
以58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其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其中,互联网使用动机包括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两种模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包括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初级因素;互联网相关社会-心理健康包括孤独感、社会参与度、一般抑郁、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五个初级因素,并进一步概括为社会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有助于相关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更容易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并由此对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且信息获取性动机对社会健康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而人际情感性动机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更大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以初中生为被试(n=372),探讨了假想观众、个人神话观念、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初中阶段:(1)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3)假想观众观念对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也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4)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中的无懈可击成分通过对互联网社交使用的喜好间接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雷雳  郭菲 《心理学报》2008,40(9):1021-1029
采用问卷法,以33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假想观众、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网上娱乐且有更高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2)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预期拒绝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3)青少年的互联网娱乐偏好对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正向的预测作用;(4)假想观众观念对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5)分离-个体化中的吞噬焦虑通过对互联网娱乐的偏好间接正向预测病理互联 网使用水平;(6)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自我卷入通过假想观众观念间接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互联网水平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雷雳  李宏利 《心理学报》2004,36(3):335-339
通过问卷法调查了589名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状况,拟探讨影响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研究发现不同时间定向可以通过不同人际卷入变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指出,重视不同人际卷入变量(如积极同伴卷入与适度父母卷入)对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中介作用,可能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受益于互联网使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徐梅  张锋  朱海燕 《应用心理学》2004,10(3):8-11,7
基于“互联网态度调查表 (IAS)” ,采用两组大学生被试 ,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讨了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的模式 ,编制了“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IUMS CS)。结果发现 :(1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由“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构成。基于IAS形成的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具有较理想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2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与上网次数的关系不密切 ,但与上网时间有一定关联。 (3 )“人际情感性动机”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感觉寻求量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非适应性问卷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对519名工读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情况以及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比例为51.1%,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问题很严重;(2)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感觉寻求会增加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感觉寻求与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以非适应性认知为中介变量。研究结果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问卷法调查了589名青少年(M=15 07,SD=1 37)的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发现不同时间透视占优个体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进一步说,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严重PIU是类似于物质使用的一种新的心理行为问题,但严重PIU可能具有不同于物质使用的某些特点,即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比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但不同时间定向占优个体都可能感知到PIU。研究证实青少年更多采用"问题解决"一种应对方式与较少使用"幻想、发泄"两种应对方式,有利于其受益互联网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其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宏利  雷雳 《心理学报》2005,37(1):87-91
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589名初二及高二年级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IU高分组被试较少采用问题解决这一应对方式,而可能更多采用幻想与发泄这二种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分数随PIU分数降低而上升,而幻想与发泄二种应对方式随PIU分数降低而降低。问题解决、幻想与发泄在不同PIU分组间的差异显著。因此较多使用问题解决这一应对方式,较少使用发泄与幻想两种应对方式,可能会减少互联网使用带给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A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esented conflicting claims regarding reasons that people becom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ed to identify predi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based on Sullivan's interpersonal theor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literature. In our research model,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hich in turn are hypothesized to correlate with undesirable social anxiety. In addition, both parent-child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hypothesized to negatively correlate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whereas the level of social anxiety is hypothesized to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firm the research model hypotheses, indicating that the qualit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indeed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our participa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at frustr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ay raise the level of social anxiety. In addi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anxiety all influence Internet addiction, as predicted by the model. Finally, the more social anxiety and discontent with their peer interactions the participants experienced, the more addicted they were to the Internet.  相似文献   

12.
万物可互联了, 时间却稀缺了, 情感也耗竭了。把这三种现实工作中的趋势关联起来的关键概念是自主性:员工不能自主控制工作时间引发时间稀缺和情感耗竭。过往研究认为, 在一般情景中, 互联网连接性会增加自主性。但是, 当处于一种不对称的权力依赖关系中时, 互联网连接性反而会降低自主性。借助权力依赖理论, 相对依赖性和家长式领导监控氛围是逆转互联网连接性增强自主性的关键条件。通过引入权力依赖理论, 从一个新颖的视角探讨互联网连接性降低自主性的作用机制及其后效, 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挑战了以往文献中互联网连接性增加自主性的主流理论观点, 也为互联网连接性环境下的自主性问题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心理学研究的新工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文章介绍了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了这种新研究工具的优点,如更高的效度,多样化的被试,操作更方便更高效,费用更低廉等。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新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如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控制不够严格等。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工具,互联网应该得到心理学工作者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the recent explosion of Internet-based health information are little understood. Pas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nternet information on drugs such as ecstasy and speed could increase knowledge of the drugs' potential danger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aking attitudes towards them more accepting. To examine this question,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which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search the Internet for information on "club drugs" or on an unrelated topic. Among those with no history of drug use, Internet searchers came to know more than nonsearchers about ecstasy and speed, and rated more highly the benefit of club drugs and their social disinhibiting effects.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a history of drug use, Internet searchers and nonsearchers showed fewer differences. The thre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that searching increased knowledge, while normalizing risky behavior, but primarily for novices. Th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people new to a health behavior may be most porous to new ideas presented on the Internet as they stabilize their mental model of the behavior.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亲子关系、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六个城市共2324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冲突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高,依恋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低;(2)消极社会适应在亲子依恋和亲子冲突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积极和消极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共同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锦涛  陈超  王玲娇  刘璐  刘凤娥 《心理学报》2014,46(10):1521-1533
通过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所高校2250名大一新生为测查对象, 采用问卷方式探讨了大学新生网络使用时间、网络社交使用占网络使用总时间的比重、网络使用的背景性渴求以及网络成瘾程度之间的关系。基于网络使用满足的相关理论以及渴求的条件反射理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即网络社交使用比重在网络使用时间与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 而且这一调节作用通过网络使用的背景性渴求这一中介变量得以实现。结果显示:(1)大学新生每周上网时间为13.58 ± 8.94小时, 网络社交使用占全部上网时间的比重为27.18 ± 18.15%; (2)网络使用时间、网络社交使用比重、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与网络成瘾的五个维度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3)网络使用时间以及网络社交使用比重均能够直接正向预测网络成瘾, 同时网络社交比重在网络使用时间预测网络成瘾这一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即相比较少使用网络社交的被试, 较多使用网络社交的群体表现出更高的网络成瘾程度, 且网络使用时间对网络成瘾程度的预测作用相对较低; 而且网络社交比重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网络使用的背景性渴求这一中介变量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361名大一新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追踪测量,以考察羞怯、自尊与网络依赖的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大一新生的羞怯、自尊和网络依赖的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横向稳定性。(2)羞怯与网络依赖正相关,自尊与网络依赖负相关。(3)T1的网络依赖正向预测T2的羞怯,T2的羞怯正向预测T3的网络依赖;T1和T2的网络依赖分别负向预测T2和T3的自尊。结论:羞怯与网络依赖之间存在恶性循环,并且网络依赖会导致自尊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闯入性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以3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闯入性思维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认知重评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闯入性思维和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闯入性思维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3)“闯入性思维—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认知重评的影响;与低认知重评的个体相比,闯入性思维对高认知重评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表达抑制不能调节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闯入性思维会通过降低自我控制来增加网络成瘾的风险,而且认知重评会削弱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