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6年10月,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个新概念。根据它的划分,知识经济的“知识”分为四种类型:①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②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③知道怎样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诀窍和能力;④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是指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采用“看见-知道”任务考察了儿童对他人知识状态推断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偏差效应。被试为90名3-5岁儿童。结果表明,3-5岁儿童已经理解他人看见即知道的关系;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推断他人的知识状态,不存在偏差;但3、4岁儿童对他人知识状态的推断受到自身知识的影响且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既存在知识偏差即因为自己知道而高估他人的知识,也存在无知偏差即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低估他人的知识。4岁儿童的知识偏差程度与3岁儿童无异,但无知偏差低于3岁儿童,且4岁儿童的知识偏差程度大于其无知偏差,儿童克服无知偏差的时间可能早于克服知识偏差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但科学技术的生产功能首先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科技政策、科技市场以及教育手段等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对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一、科学技术生产功能的潜在性“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合称。“科学”的一般含义是指以范畴、定律、定理的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与生产力联系较直接的科学实际上特指自然科学,即关于无机界和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结。“技术”本质上则指…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哲学会中国哲学史组1988年学术年会,于12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次会议题为“中国哲学与现代化”。与会学者就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诸多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是:怎样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关系;如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我国学者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那些经验教训等等。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新概念,已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用语。然而,表述虽然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但在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视角及其理解上,又有相当大的差异。本...  相似文献   

6.
谭桂云 《天风》2013,(4):18-19
作为师母和牧师的我,对“如何关顾传道人的妻子”这个话题深感兴趣。到底“师母”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成为师母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职责?遍查圣经都找不到答案。有时真想知道百基拉或彼得的妻子是怎样的人,她们是如何帮助丈夫成为主所重用的仆人的?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2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任务,探查他们在获得新知识前后对自己是否“知道”和 “会”的认知和知识获取方式的认知 。结果显示,有部分学前儿童在不知道或不会的情况下报告自己“知道”或“会”,对自己的判断倾向于作出肯定回答;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学前儿童对自己是否“知道”的认识要比是否“会”的认知准确;儿童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取方式的认识好于程序性知识,3岁儿童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认识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8.
科学不确定性的类型、来源及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凌 《哲学动态》2006,1(3):48-53
随着科学认识对象的日益复杂,以及科技和社会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科学认识能力的历史局限性凸显了出来,使得在知识的生产、应用,以及利用知识进行决策的过程中,显示了种种不确知或不知道(not-knowing),这就是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沃克(W.E.W allker)认为,不确定性是“任何对难以达到的完全决定论的偏离”[1]。范·阿塞尔特(M.B.A.Van Asselt)认为,不确定性是“整套的信念或者疑惑,它们来自对过去和现在状况的有限的知识,以及预测未来事件”[2]。不确定性在现代科技中普遍存在,并意味着风险,以至于吉登斯(Anthony G iddens)和贝克(Ulric…  相似文献   

9.
实践     
信仰的实践把单纯的“头脑知识”转化为“心灵的事情”,即整个人的事情。这正是信仰所表示的根本意思。在信里,上帝是真真正正地和我们同在。在祷告中所思索的“上帝”,成了活生生的,可以面对的实在。当我们注意“知道”和“实践”之间的区别时,祷告在整个信仰生活中的地位就变得非常显著了。比如说,知道创造和整个被造世界是上帝的礼物,与把这个知识实践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并且以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将《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康德哲学的“哲学全书”,认为它不仅是对“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理性关切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与“我可以希望什么?”问题的回答;同时,康德对于“知识”与“希望”的探讨最终都是为道德服务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不但解决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一举解决了道德及其基础———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不但具有了超越时代与文化的自明的有效性,而且也展示出其道德———实践的优先性,这使得《纯粹理性批判》成为了自然科学时代具有“世界公民”性质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1.
孙天人 《天风》2006,(1):29-29
“传统”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和文化内涵的道德、礼仪、风俗、文艺等等。这对中国基督徒来说,又有“社会传统”与“教会传统”之分,而对“社会传统”,当代的基督徒应如何看待?对此,按面临的现实,应讨论的集中起来似乎是三个具体内容:一、“伦理道德”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儒家的仁、义、礼、信,孝等为核心。据近来有媒体对几所高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从中知道了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分量,透露出他们对儒家的道德价值观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也没有一个认为是“过时东西”。对此,我们也不难知道,这与圣经和基督教全部教义在道德层面上的教训是一脉相承的。如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阔步前进,为哲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赋予哲学更艰巨的使命。哲学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怎样发展,哲学研究工作怎样进行改革和现代化,等等,是我国广大哲学工作者正在认真思索的问题。《哲学研究》编辑部曾围绕上述问题在北京举行过几次小型座谈会,并先后发表了一些文章;《光明日报》理论部以“当前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桑伟 《天风》1997,(6):3-5
经文:罗 12:3;腓 2:3;腓 3:8 一个教会的属灵光景如何,一个基督徒的灵命长进与否,或长进的快慢,很大程度上与“看”有关。即: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看世界?“看”,意为看待、衡估、品评,从而决定其态度和行动。看得准不准?对不对?当不当?  相似文献   

14.
1.与前几年的方法论“热”(主要是所谓“三论”,即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相比,现在却显得有点儿“冷”。不过,在“国学热”中却不难看到一种当事人没有明说出来但显而易见地存在着的古老方法:“摘句”。弄清这种方法的来龙去脉、现实表现及本质特征,不仅有助于建立讨论问题的“规则”,使意见相左的各方有所遵循,而且有助于解决史学和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澄清曾困惑人们的一些问题,包括怎样评价传统、如何进行中西对比,等等。由此可见,对“摘句”的反思就很有必要了。2.“摘句”“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形上之道”与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两者都是对超经验的形上事物的研究,但是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可通约的区别:“形而上学”是着眼于从认识论求“真”的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自然本体论的“知识”,即“自然形而上学”;而中国的“形上之道”更多地表现为求“善”的内心体验式的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即“道德形而上学”。产生区别的内在原因是传统西方以“主客两分”为特征的理性传统与传统中国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德性传统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陈兆德 《学海》2002,3(3):5-8
在世纪之交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中一条是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 ,也是对我们党 80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为正确把握这一思想 ,就必须弄清什么是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怎样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文化 ,从广义上说 ,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 ,是指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精神产品 ,既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 ,即观念形态方化 ;也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 ,即知识形态文…  相似文献   

17.
1965年4月 2日到24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为题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哲学大会。在这次会议前后,民主德国的理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人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在技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这里译出的第一篇文章是谈人和生产技术的关系问题的。泰斯曼把社会生产分为八个领域,即探向研究、定向研究、致用研究、规划、设计、营造、调节与制作。前六个是间接生产,后两个是直接生产。作者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革命缩小了人在直接生产中的机贼性劳动,扩大了人在间接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使科学成为生产力。作者一方面强调人永远参与一切社会生产领域,批评了克劳斯的那种认为现代技术革命把人“排除出”社会生产之外的错误观点,说这等于“修正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则接受并进一步加深了克劳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抄袭来的“人与机器共生”的观点,说这种观点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常常会导致很深刻的见解”。这里译出的第二篇文章是淡现代技术革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作者认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全盘研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以及同规划、领导与组织社会发展的形式的相互辩证关系;研究作为现代生产力突出标志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融合;科学规划和精确测量脑力劳动的问题;随着技术革命而开拓的人在生产中的新地位和决定性的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现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应担负三个任务,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系统地研究新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彻底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哲学。  相似文献   

18.
经文:罗 12:3;腓 2:3;腓 3:8 一个教会的属灵光景如何,一个基督徒的灵命长进与否,或长进的快慢,很大程度上与“看”有关。即: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看世界?“看”,意为看待、衡估、品评,从而决定其态度和行动。看得准不准?对不对?当不当?直接关系到他采取的人生态度和行事  相似文献   

19.
四面体定理、四元论和四元医学模式(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作为研究知识的理论,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看见和知道的关系怎样”[1],也就是认识世界形成的观念。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经典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阐述了由于“范式”的变革而导致科学革命,即科学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是由观念———认识论驱动的[2]。作为世界观范畴的全新认识论———四元论,在医学领域中,必然引起研究和实践方法的变革,即推动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医疗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医疗服务的公平享用权、高质量和低成本,实现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合理的新医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  相似文献   

20.
一、科学地认识科学   “科学“这个词,英文为Scinece,德文为Wissenchaft,它源于拉丁文“Scientai“,原意是“知识“、“学问“的意思,最早引入我国时大约十六世纪前后,被译作“格物致知“,直到1893年康有为在翻译介绍日本的书目时才首次使用.尽管科学本身很复杂,对“科学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不过归纳总结各国专家学者的看法,大致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科学是准确的判断;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科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从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武器和工具;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是有渊源而无止境的长河.[1]科学无止境的发展和不完全重复的变化,使科学总是处于不断补充与修改之中.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对此曾作过深入研究,也感到为科学下一个完满的定义很困难.他甚至主张不能给科学下定义,而只能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理解.他认为科学包括五个方面:科学是一种体制(即完成科学社会任务的组织);科学是一种方法(即发现事实和规律的全部方法);科学是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即科学具有累积性);科学是一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导致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是一种重要观念的来源(新思想、新原理、新世界观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