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苗东升 《哲学动态》2001,(12):10-13
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光明日报》2 0 0 0年 1 2月 1 2日 ,以下简称宫文 )一文中 ,宫敬才先生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风靡当下的全球化理论联系起来 ,比较二者的同和异 ,揭示了某些西方学者在全球化理论的美好词语下包藏的霸权主义用心 ,给人以许多启发。但贯穿全文的一个核心观点 ,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理论都“秉承线性历史观” ,线性历史观是历史观的科学形态 ,却是我不能赞同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贯穿于辩证法三条基本规律中的一个科学思想 ,恰好是非线性观点。如果说统一物中的两个…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一提到历史唯物主义。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它定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在人们传统的视野里,探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或规律性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全部底蕴,科学原则是马克思历史观赖以确立的最高的与唯一的原则,马克思的历史观似乎仅仅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性的正确理解与逻辑表述。循着这样的思维理路,过去人们在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理论建构和逻辑表  相似文献   

3.
王莅 《现代哲学》2017,(3):21-2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先后三次系统书写人类历史,并且它们与批驳唯心主义历史观、追溯现代社会的历史起源、反思资本主义与人类命运这三大理论关节点一一对应。进言之,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运用路线"与"反思路线",反映了人类历史研究与现代社会解剖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有整合。  相似文献   

4.
“实践—精神”不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方法——与王晓升同志商榷高兆明王晓升同志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撰文《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以下简称《王文》),从方法论角度探究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中所实现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甘建民同志发表系列文章,认为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对俄国土地所有制进行“全新的专门的研究”,是因为“马克思摆脱了西欧经验的框框,由一元的历史观转向多元的历史观”(《铁道师院学报》1989年第1—2期合刊,第29页);还认为,马克思没有实现《资本论》“地租篇”原先的写作计划,不是恩格斯解释的“健康状况恶化”,而是“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铁道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29页)。  相似文献   

6.
张一兵 《学海》2006,46(6):62-67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批评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的生产逻辑世界观外推到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可是,他自己却用象征交换关系来重新图解全部历史。文本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相关指责,并以科学的态度重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文化难题》(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难题》),涉及到有关文化与历史观问题。作者对自己的“文化见解作一次还算系统的阐发”,并且把他早已萌发的“对马克思的历史观作某种补正的动想”付诸实现(参见《难题》,以下凡引《难题》不再注明)。作者提出的中国当代的文化难题确实存在,对此展开讨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问题在于《难题》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补正”,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补正;它对于解决中国文化难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体现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式人道主义思路,本质上是一种类与个体二分的古典自由主义思路,它没有看到由劳动和财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观意义。而体现在《神圣家族》中的现实人道主义思路,则开启了从人的行动或实践的发生学角度来阐释人类发展的新思路,它是充分吸收法国大革命之历史观意义后的结果。尽管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滞后,马克思此时的这种思路还无法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路相媲美,但必须肯定的是,它所开启的基于人的实践的历史发生学视角,不仅使基于类本质的异化式思路成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过去了的事件,而且它本身对于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路也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这种新思路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陈先达先生推出专著《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90年代中后期,又推出随笔《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至2008年的《回归生活———哲学闲思录》,共出版了四本哲学随笔。从走向历史的深处到回归生活,从理论化著作到学术随笔,可以视为陈先生  相似文献   

10.
<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正确把握历史的锐利思想武器。与唯物史观同时提出来的世界历史思想,在马克思对历史的把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却被淡忘了。由于世界历史思想首次完整地表述于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而这本书一直到1932年才得以问世,普列汉诺夫、列宁等许多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终生都未读到这本书,所以在他们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很自然地就出现了世界历史思想的空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证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5,(6):126-131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意义。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为精髓的马克思经济学说,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又使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得到了全面的、周详的科学证明和运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深刻揭示商品交换中伦理关系与伦理意义的同时,鲜明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特殊范畴的伦理意义和伦理界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道德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时下主要遇到两种思潮的挑战:一种是历史"末世论"和"终结论",另一种是后现代历史观.本文就历史进步论与这两种思潮的关系作了具体的辨析、考察.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并不是"末世论"所讲的"历史目的论"或"神话预言",而是依据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性活动而确立起来的;社会进步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宣布"历史终结"未免荒唐.后现代历史观虽然对历史进步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否定历史进步观的基本看法则是偏激的、片面的,科学的历史观不能没有对历史的本质、规律、发展趋向的基本把握,仅仅玩弄历史碎片只能导向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文稿撷英     
冯景源:马克思关于主体理论的批判研究略考 马克思关于主体理论的批判研究,是服从于唯物史观的建构的。这一批判研究,始自《莱茵报》的政治批判,继而进到1843年《手稿》的哲学批判,再进到经济学批判,再进到对鲍威尔等人的英雄史观的批判,再进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形而上学历史观的批判。这一批判研究的过程,可以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观的历史过程。下面就几次重要的批判研穷略作考察分析, 第一次重要批判是在1843年《手稿》中,这是马克思从《莱茵报》的政治批判走向了哲学批判,他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实质:“理念(指伦理理念——引者)  相似文献   

14.
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代世界,坚持和发展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们不但要研究现实,研究未来,而且还要研究历史,以便从思想史中吸取资料.新近由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何怀远同志著述,黄河出版社出版的《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一书对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稷下历史观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领域内,唯心主义一直占着完全统治的地位,因而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科学的历史观,“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272页)因此,  相似文献   

16.
时代呼唤着哲学的发展。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实践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迫切问题之一,就是要增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现代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唯物史观教科书的机械论、单一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往的哲学教科书,往往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为唯物史观的思想制高点和发达机体,仅仅注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方面,并把重心放在阶级斗争为纲上。因而,它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整体结构。实际上,马克思历史观的真正思想高峰和发达机体体现在《资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从康德的“世界公民”、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个人”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而认为,康德哲学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它是近代哲学主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的完成者,更主要的是它开启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这一“新的哲学变革”;黑格尔哲学以其“宏大的历史感”和否定性辩证法使历史观的探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使历史观真正奠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完成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现汽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唯物史观作为开创性的社会历史观 ,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历史宏观解释框架 ,还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揭示唯物史观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 ,确定人的发展作为唯物史观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 ,在唯物史观框架中探讨人的发展问题并以人的发展理念诠释唯物史观 ,有助于提升人的发展理论的研究层面 ,建构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形态 ,丰富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 ,扩展和深化对唯物史观当代性特别是当代价值的理解。一对于唯物史观的内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做过精炼的概括。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作为马克思的第…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而是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走向历史的深处》(1987)再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并对近年来涉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讨论所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探源的一本专著,作者力求全面理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范畴的来龙去脉,力求对马克思有关历史观的著作,尤其是其中一些重要著作,作出中肯而简明的评介。因此,全书的理论观点甚为丰富,而脉络也纷繁复杂。作者以高度的概括力,把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归结为两次转折,即从异化到异化劳动,再从异化劳动到全面创立唯物史观,从而给出了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