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蜀学"是在巴蜀大地孕育、发展,形成自己特色,并与中原学术互动互补的学术。"蜀学"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在制度创设(文翁石室、周公礼殿、蜀刻石经)、学术成就(易学、文学、史学、道教、禅学、小学、数术、方技等)、信仰体系(三才皇、五色帝)、经典体系(七经、十三经、十八经)、核心价值(道德仁义礼)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造诣和精深的探究,对祖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当代"新蜀学"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
彭华 《孔子研究》2012,(4):108-117
汉晋、两宋、晚清民国,是蜀学发展的三次大高潮,其中两宋时期是巴蜀文化"空前"而"绝后"的高峰。眉山三苏是两宋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苏氏蜀学是两宋区域文化的璀璨成果。三苏之学思,辉煌展示了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苏氏蜀学立意"打通古今",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历史文化之大成,有百科全书之气度。三苏及其蜀学,岸然而成不可超越之高峰,洵然而为后世学习之榜样。  相似文献   

3.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历来为世人称道,其治学解经的学术成就亦应重视起来,三苏对自己的经学著作是极为珍视并得意的。他们的经学著作共十一类六十四种,自成体系、卓然一派,父子三人在对六经的解读上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合力推动了经典阐释的不断深入。三苏解经,具有以权变入经、以人情为据,以儒为主,兼采佛、道的主要特征,同时不囿成见,经史结合,考证严谨。三苏阐发经学不在于寻求章句的训诂,而在于发掘其中义理来达到治心和治世的目的。三苏经学的完备体系与思想精华是"苏氏蜀学"的内核和主体,成为北宋初期的重要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探寻苏洵的文化信仰世界为例,认为他既不同于儒者先贤思孟学派着重关注内在道德之心性论,又不同于苏秦张仪讲机智权谋的纵横之术,其所具有的历史理性精神是北宋初期新儒者气象的典范。文中笔者将苏洵的文化信仰世界理解为三个部分的建构,即以因史修经为现实基础,经史互资为思想资源,理势相推为运思理路,其所蕴含的重要学术史价值在于,此学术路径是长期以来为学术界忽略的宋初三苏蜀学的思想发凡,而"蜀学"应当是北宋儒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六经皆史"论并非始于章学诚,但前人的"六经皆史"论是在承认"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下讲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脱离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孤立地宣扬"六经皆史"的观念,将经降低到"史"的地位。章说谬误非一,如主张回归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三代政治,其实质是要解构后世所形成的经学,而建构一种唯"史"论的学术体系。事实上,文化的发展自有其历史内在的逻辑与合理性,章学诚否定三代以后的文化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非历史主义和隐蔽的文化退化论。依章学诚的意见,天下学术,只应有官学,不应有私学,因而特别推崇秦王朝"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本文认为,能说出"六经皆史",并不是深刻的,而能说出"六史为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何以在后世两千年中被确立为"经",其中有什么外在的社会原因和内在的学理根据,才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国内学术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三大体系构建",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关于道教学术研究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笔者认为是个大问题,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找寻到文化根基,铸造文化魂魄,即所谓寻根铸魂,并把文化自信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这才会逐渐形成富有内涵的不可动摇的自信力。通常所谓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7.
张栻是南宋湖湘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术融"蜀学"、"洛学"于一炉,并集"湖湘学"之大成。这一方面端赖于他父亲张浚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开拓了他的学术视野的名师胡宏。胡宏与张栻二人治学的区别与联系,可从仁与心的关系、工夫修养和性之善恶三个方面来说明,同时亦可由此明确胡氏湖湘学在张栻处的转向,以及张栻之学前后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朱贻庭教授关于"文化是具有形神统一内在结构的生命体"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论证,不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作为民族的根基灵魂、人民的心灵家园等描述性语言纳入了中国特色之文化哲学和伦理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且启示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时,要把努力方向集中在实现对其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而为充分发挥"文化作为形神统一生命体"命题在当代文化和道德与伦理学学科发展中的建设性功能,我们还有必要把它从小文化推进到大文化,自觉地把小文化观和大文化观、小伦理观和大伦理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苏轼和程颐在北宋中期影响非常大,他们分别是蜀学和洛学的创始人.苏轼和程颐在中国古代易学史上也非常有影响,由于二人学术思想体系不同,他们在易学解释原则与方法、思想与运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苏轼和程颐易学思想的比较,由此也可以反映二人在学说体系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2015年2月3-4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化相遇"("China and the Muslim World:Cultural Encounters")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受外交部委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伊斯兰合作组织(OIC)所属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IRCICA)合作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数十位具有影响力的代表参加,内容涉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往"、"现代中国与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等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明交往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是一次具有较高规格和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促进中国  相似文献   

11.
<正>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一、经史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1))。对此,我们应作出分析,即孔子以前已有经书,而并非如  相似文献   

12.
站在人类文化发展时空观的高度,即科学的整体观高度,对脑血管病热点问题进行审视思辨。对医学理论(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医学实践(降压、降脂、降糖)回顾质疑;整体对策:对慢性病(高血压)诊断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观点;对脑血管病预防药物治疗评估的思想方法。倡导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辨、质疑、批判;弘扬东方文明的"适度";遏制商业化的"过度"对学术的侵袭;学习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推动以复杂性科学观建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古兰经》注释学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最早形成的学科,在揭示《古兰经》经义经旨,推动伊斯兰教历史进程,构建和完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引导穆斯林社会发展,规范穆斯林生活,促使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其它文明交流互动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注释《古兰经》历来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界的重视,并根据经训教义教法和注释学科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注释学的学术要求、原则和修养,有效保障了历代穆斯林"信经而不僵经,释经而不越经"。  相似文献   

14.
赵涛 《周易研究》2022,(6):100-103
从话语的层面深度挖掘中国学术本土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无疑是从文化底层逻辑重绘中国学术地图的奠基之举,极富前瞻性。回归中国学术传统,建构本土话语体系,一种可能的选择就是文言文的重新出场。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话文早已取代文言文,成为当今学术表达的正宗文体,文言文想完全恢复到当年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若能“以文补白“,充分发挥文言文在当代学术重建中的“补白”作用,实现文言与白话并行不悖,共臻于极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大有助益的。这是因为:第一,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根,以文言文写就的历代典籍是中国至为重要的本土话语与学术资源;第二,以文补白,正确处理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绕不开的话题;第三,当代文言文的重新出场,是找回文化自信,重建对域外民族文化优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史"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宗教学"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几代人不断推进接力,而今又再出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理论研究室老主任吕大吉先生(1931.9—2012.6)的贡献是一大亮点。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宗教学界的思想解放也步步深入,学术界提出了建设和发展"宗教学"的问题。1983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决定把研究和编写《宗教学》一书列为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  相似文献   

17.
正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有体系、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儒学自诞生以来,特别是经汉武帝的表彰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主干,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维系祖国统一、文明繁盛的精神力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儒学或西出流沙,或远渡重洋,影响了古代东方乃至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和学术创新。儒学作为具有系统理论、丰富内涵的经典之学、治平之学,是指导历史中国发展演进的正统思想和实践伦理,也是具有世界价值和当代意义的古典学说和东方智慧。我们无论是要研究既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1月12日—13日,"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与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承办,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协办。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6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以及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等海内外10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齐鲁文化与东亚文明"、"诸子百家与轴心文明"、"齐鲁经学研究"、"齐鲁宗教研究"、等重大学术问题与社会关切问题展开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后起之秀,宗教学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中愈发重要。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宗教学便是其一。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宗教学更是"十四五"规划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值此宗教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道教写经是中国古代写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肇始于先秦简帛,兴起于六朝符书,集藏于唐初写卷,自成"三洞四辅"经藏体系。道教教内写经在写本制作、写经功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道教文化、仙道文化内涵;作为普通书籍制作的道教写经,则与中国古籍写本的一般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功能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