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一个儒家化的庄学体系是船山晚年解庄的根本目的。为此,他在《庄子解》中首先提出在庄学与儒学两个方面皆具亲缘性的"浑天"说作为庄子思想之根,进而借此诠释《庄子》文本,化解庄儒分歧。通过分析"浑天"视域下的"寓庸""随成"以及"能移""相天"等重要思想观念,可以发现《庄子解》中并存着两种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诠释向度:一是重构,这表现为船山对庄子之学的儒家化改造;二是逆构,即在重构庄子之学的过程中,庄子的某些思想又反过来得到了他的称许和接纳,并藉此参与到了其庄学体系的构建之中。船山和庄子思想之间的这种双向互参、相互进入的关系昭示我们,包括《庄子》在内,经典文本的生命力常通过其对后世诠释者的思想逆构作用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庄子》系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经典之一,内中诸多寓言,融通涵摄着丰赡广博的哲理与文化内涵。古往今来,学者见仁见智,聚讼不已。本文以《庄子》"鲲化鹏"和"混沌之死"两则分居内篇首尾之寓言为例,选取易学视角,主要以卦气说,同时兼用训诂方法,分析"鲲"、"鹏"、"混沌"、"儵"、"忽"等意象义涵,以及"混沌之死"寓言中相关数字与《易》之间的相应性,认为《庄子》与《易》颇有相通之处。基于寓言意象以及"儵"、"忽"二帝之交会对待之分析,认为庄子充分利用了寓言及易象文约旨丰、言简理赅之特点,融寓言意象与易象于一体,使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旨不言而喻,不见而彰。同时,认为《庄子》重顺应、养生与归藏,其哲学立场体现了《归藏》易首坤之旨,此其皆与老子相同或相近者,是以庄子为老子后学,而道家在哲学立场上与《归藏》易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庄子做为我国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神学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统思想独树一帜 ,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始祖和先驱 ,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庄子犹如君 ,临高山 ,俯瞰环世 ,超脱世俗。他的文章汪洋恣肆 ,他心胸豁达、意境深远 ,通天地之统 ,序万物之性 ,达死生之变 ,而明内圣外王之道。其言宏绰 ,其旨玄妙 ,远非下士所闻所悟。《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明于理本 ,外篇语其事迹 ,杂篇明于理事 ,是一本囊括天地的道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书对今天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多年来史学界就庄子哲学体…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的思想资料。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在流传的是经过晋人郭象整理删定的三十三篇本,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发现《庄子》书中不完全是庄子的作品,就提出了《庄子》书中哪一部分出于庄子之手的问题。建国以来,这一问题的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任继愈认为研究庄子思想应以外杂篇为依据,而內七篇是后期庄学的思想,决非庄子所作,冯友兰认为“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在《消遥游》和《齐物论》这两篇  相似文献   

5.
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庄子》"剽剥"儒家以来,儒者们就一直被如何化解庄儒矛盾的问题所困扰,以致史上废庄、斥庄之声连绵不绝,甚至宋朝苏轼不惜采取化庄为儒之方式,而且还希图通过伪作的判定来彻底化解庄儒矛盾。但到晚明时期,《庄子》的真伪性问题,却在学人们的视域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相状,即有的学人认为,内、外篇为庄子所自著,而杂篇则渗有后人之伪作;有的学人认为,《庄子》只有内篇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皆渗有后人之伪作;还有的学人认为,内、外、杂篇都窜入了后人之伪作;又有些学人则对当时思想界的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晚明学人在对《庄子》篇章真伪的判定背后其实都蕴含了学者们各自不同的心境、观念体系、意图与视角等。  相似文献   

6.
庄子心理学思想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铁城 《心理学报》1987,20(3):111-116
《庄子》三十三篇,分内、外、杂三部分,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篇的主导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外、杂篇则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成分,但观点也不一致。我们试图探索其中具有心理学意义的思想片断,并力图撷取其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明末高僧憨山德清的《庄子内篇注》是佛道二教的视界融合。他对《庄子》的看法主要体现在《观老庄影响论》一文中,而对庄子思想精髓的把握则主要体现在对内七篇的详尽注解中。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的《内篇注》自有其独特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了《天下篇》中论及的老聃(老子)、宋钘(宋荣子)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列御寇)、接舆、南郭子綦(南伯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有儒家的孔子及其弟子。由于"儒"及孔子的"师儒"身份,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学派的渊源皆可追溯至孔子,故庄子本人不可能对儒家及孔子有激烈批评。《庄子》书中对"儒墨""杨墨"或"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实际上只涉及名家和名辩作风,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先秦诸子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扬雄、司马光、蔡沈的易学,主要体现在模拟《周易》上,船山对此的批判可以说最为激烈、不遗余力。《潜虚》爻不合彖、《元包》有彖无爻,皆与船山"彖爻一致"的思想相违背。同时,"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而《潜虚》仅有占成的一卦而无爻的变动,因此属于一种固定的死物,与《周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神妙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它根本不能拟象大化流行之无方多端。船山对《洪范数》的批评,不仅仅体现在他诠释《周易》的作品中,更集中体现在《尚书引义》中。船山对《洪范数》的占法作了探讨,认为它变乱奇偶,于象、理皆无当。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它与船山提倡的"即占即学"和"得失吉凶一道"是完全相违背的。船山的批判,背后有一贯的义理系统作支撑,并非从考据的方面来判定谱系而已。  相似文献   

10.
正陈鼓应著《庄子人性论》一书于2017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陈鼓应先生的新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庄子人性论》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等文,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观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  相似文献   

11.
庄子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来的庄子研究,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鉴于研究时间之长和范围之广,综述将遵循两条原则:一、选择研究和争论中的主要问题,其他从略;二、不局限于某一时期,主要从纵的方面考虑,尽量显示出各研究派别的发展和联系。一、《庄子》中哪几篇能代表庄子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后经晋人郭象整理编著,流传至今的《庄子》仅存三十三篇,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要分析庄子哲学思想,究竟依靠哪些篇章?约有四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2.
养生与养气     
正儒家和道家,各有其侧重点。道家重"养生",儒家重"养气",好像是没有疑问的。庄子有篇《养生主》,专门谈养生。其实不光是《养生主》,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这样一些鸿篇巨制,都是与养生直接相关。庄子的养生之道,不过是"游刃有余",也就是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这一点,直接继承了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做无谓的牺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庄子·至乐》髑髅寓言旧注的检讨,重新抉示了该寓言所蕴含的幽微意趣,并就此对所谓"至乐无乐"之要旨及其与庄子寄托于"齐物论"、"逍遥游"中之所"乐"的关联作了相应探究。《至乐》作者借梦中髑髅之口称道"死之说(悦)",与其说意在以死避生,不如说是在以死劝生。这对世人作向死而生的规诫,与《庄子》内篇取不同话题讽喻劝世之风致并无不侔。生死影从,《至乐》由死的"无所待"警诫"有所待"的生,其初衷在于使生人更大程度地进于"无所待"的"天乐"之境,而较小程度地为"有所待"的际遇所牵蔽。  相似文献   

14.
<正>《庄子》被疑成于众手的原因之一,是从内容(思想)到形式(章法),全书时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但一般认为,"内篇"七篇问题不大,特别是卷首《逍遥游》开宗明义,一气呵成,不独为《庄子》所罕,即使其他先秦典籍也绝少媲美者。相应地,古今学者对《逍遥游》的研究日益成熟,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更高层次的哲学探讨。而笔者愚戆,窃意该篇的文本探讨尚存余地,兹取籀绎偶得,聊当《庄》学芹献。一郭象注以"齐物论"调停儒、道,歪曲了《逍遥游》的宗旨,这一点早为人洞悉。惟此篇虽以"小、大之  相似文献   

15.
在解剖批判庄子哲学过程中,我对《庄子》书的《外杂篇》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根据这些研究,断定《外杂篇》不是庄子本人的作品,而是由战国末至汉初这个时期的汉人称之謂“道家”的一部总集,其中有老子后学左派的作品,有宋鈃、尹文学派后学的作品,有庄子后学的作品,有楊朱后学的作品,也有混入的跟所謂“道家”毫不相干的作品。因此,不能据以論定庄子哲学思想,只能取庄子后学所作之符合庄子原意者作为参考。但把《外杂篇》篇的学派性、时代性、阶級性及其淵流,彻底弄清楚,需要綜合各方面的资料,特别是結合由战国至汉初的社会史进行研究。这里发表的是初步意見,故名之曰“初探”。《汉书》《艺文志》載《庄子》五十二篇。这是由淮南王的門下客編定的。司馬彪、孟氏之五十二篇本,  相似文献   

16.
现存《庄子》中的《天下篇》是一篇有重大价值的鸿文,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问题纠结,聚讼纷经,迄今尚无定论。我们认为该文最大的问题是:成文年代问题和主旨问题。搞清这两个问题,对理解该文的历史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一、《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天下篇》的成灾年代约有三说:一说作于战国中期或后期,定为《庄子》一书的后序,出自庄子本人或庄子后学之手。最早持此说的,当推晋代郭象。他在《庄子·序》中说:“庄生……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按:“内圣外王”一语见于《天下篇》,他当然…  相似文献   

17.
正《庄子·内篇》包含着丰富的修真思想,包括把握修真环境,包括要"无己"等等。《庄子·内篇》修真方法的核心是"葆光"和闻"天籁",庄子对这一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披露,并对应用这一修真方法达成的境界进行了说明。《庄子·内篇》的修真方法对于修道而言意义重大,下面就尝试勾勒  相似文献   

18.
魏晋以来 ,庄学成了显学 ,各家观点纷呈。最近由齐鲁书社出版的张涅先生的《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一书 ,是庄学研究中的又一成果。该书的基本观点就是副题“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一语 ,这个观点与传统的题解以及现代的理论建构观点都不同。作者认为《庄子》虽然有篇名和篇的形式 ,但是绝大多数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篇章结构。“内篇”由片断组合而成 ,每个片断都有思想观点 ,但是没有一个片断能成为核心 ;篇内相同的思想范畴相互构成了流变发展的思想关系。“外杂篇”是对“内篇”的思想阐释、发展或变异 ,除了《马蹄》、《刻意》…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下》篇是一份重要的学术史资料,历代对它讨论颇多,不少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确有继续深入探究的必要.最近,李叔华同志在其所撰《〈庄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书年代新探》(载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明确提出《庄子·天下》篇“其具体写作时代在西汉文、景之际”,还认为:“《天下篇》首开尊儒之风,并希望用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来统一思想.”综观《新探》全文,所可商榷之处甚多,现只就其关于《庄子·天下》篇成文年代的论述提出质疑,以申管见.  相似文献   

20.
庄子所受神仙方术之影响早已被学界指出,但学界所留意者主要是《庄子》内篇的几则仙话。就笔者目力所及,《德充符》篇的"登假"之说同样具有仙话色彩。不过,神仙方术对庄子的深层影响并不在此,而是曲折隐晦地体现在导引、行气对心斋、坐忘的塑造上。《庄子》内篇的"合气于漠""御六气之辩""真人之息以踵"可证庄子谙熟导引、行气,而"听之以气""仰天而嘘"等文字又可证心斋、坐忘有取于导引、行气。庄子之所以借鉴导引、行气,是因为导引、行气有入静之效,而庄子以虚静为入道之门。道贯穿于庄子哲学之中,因此,神仙方术对于庄子哲学之影响可谓既深且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