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王晓洁 《现代哲学》2016,(4):122-126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释道对于生死问题皆有论述。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肩负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生死问题成为动荡年代最需直面的问题。章太炎的生死观主要通过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观来诠释庄子的"庄周梦蝶"得以彰显,他将己意蕴于庄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经世理想与救国情怀。章太炎从佛教的生死轮回和庄子的"庄周梦蝶"入手来充分挖掘并诠释庄子的这一命题,较之以往注家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对老庄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阐发,著有《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和《庄子内篇注》等重要著作。在佛教史和老庄注疏史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地位。憨山作书一般都会有序跋等短文明确说明其著述过程及成书时间,但《庄子内篇注》却是个例外。许多学者在考察憨山《道德经解》与《庄子内篇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有学者提出《庄子内篇注》当在《道德经解》之前已经完稿,而于1620年"重述"。憨山大师虽然很早就开始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庄子》进行疏解的工作,但是《庄子内篇注》在《道德经解》之前完稿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庄子内篇注》的真正完成时间当在1620-1621年间。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哲方东美先生对庄子哲学的解读可谓独树一帜!他认为庄子解决了老子哲学中所存在的矛盾与困惑,将道家哲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以方氏观之,庄子哲学的核心则在于通过对"无"的再诠释,通过齐物、无待以及"双回向"等具体理论的落实以实现人格的超升与价值的实现。此外,方东美对"齐物"的现代诠释也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人生观表现为任真自得,恬淡高洁;而其死亡观则主要显现为乐天委分,识运知命。对陶渊明生死观的探讨,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第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影响巨大,其生死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从陶渊明的生死观思想来看,在人生观及死亡观上,各种观念杂陈,前后变化甚大,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景。第三、在陶渊明的生死观中,始终存在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二难紧张,这是理解陶渊明生死观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张璇 《中国道教》2018,(3):68-72
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国内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作品《庄子》的文学价值等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进行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8.
儒学生死观从宋到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中王阳明的生死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分别讨论了宋代和明代理学生死观的特点:宋代理学家的生死论述可被概括为"重生轻死"和"随气聚散"两种类型,明早期陈白沙"以自然为本"的生死观接近于道家,而王阳明的生死观则以"良知"为宗,在龙场悟道的真实体验中建立了以心性超越为基础的儒家生死观,改变了过去罕言生死的传统。文章接着重点分析了王阳明生死观的独特性,指出其与宋儒、陈白沙以及传统"三不朽"观念的差别,这种基于道德又超越道德、融通佛道又归本于儒的新型态生死观,对于宋明理学生死观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国内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作品《庄子》的文学价值等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进行深入地探讨。~1日本学者宫地传三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从生态学角度对《庄子》进行了诠释。《宫地传三郎动物记》~2第二卷的《庄子生态学》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融合继承孟子、屈原、庄子三个传统,尤其重视儒门真孤——庄子。本文以容寂颡頯为引子,论述方以智密体的深入体知及生死观。颡頯,朴貌,是一种深静的呈现洋溢。对于生命来说,容寂颡頯代表的深度之静最能润沃生命,最具生机活力,渊泉如渊、静水深流、於穆不已、闇然日章,并支撑着儒家生生不已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1.
道教生死观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观,可谓各宗教思想的核心所在。生存于儒释道三元共轭、具兼容并蓄之长的道教,其生死观深受外来佛教的影响。本文对道教生死观的内容及其与佛教思想的关系,作了概要的论析  相似文献   

12.
强调"无用之用"并不是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因为"无用之用"仍是从"用"的立场观物,因而亦是有局限的。庄子不仅要人突破"有用之用"的藩蓠,以达到对于"无用之用"的知会与把握,更要人突破"用"的限制,达到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场观物、待物。因此,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场现物、待物,才是庄子所期许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全书围绕啮缺有一条完整的问道故事链,学界鲜有关注。复原、再诠这一故事链,将清晰地看到:首先,对啮缺的最初定位应是一个教化观居于儒、道间的道家内部人士,而《庄子》借许由之口批评啮缺的内容有着深刻蕴意。其次,《庄子》借许由、啮缺所传递的对统治者教化职位的推却姿态有其深层意旨,即强调一种差异教化观,其核心理念是质疑以一统万的社会整合论,并要求警惕改造他者性的道德热情。再次,将《庄子》全书视为一个整体文本,可注意到《庄子》有着在无为与有为间的自觉调适,但原则是"必以无为者主之于先"。最后,以"尊重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为中介,可明确《庄子》差异教化观的指向:就个体而言,个体应自觉探求并尊重个体特殊性;就群己关系而言,要尊重他者性及多样性;在理论建设上,希冀社会整合论要以构建一个尊重个体权利、包容个体差异的共同体为方向,并持续修正不适宜的"礼"以不断剥离其"伪"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庄子"艺道"观重在强调"道"对"技"的超越,历代学者多承此论。陆西星在此基础上认为由"技"而"道"尚需"技进而精""顺理而处"等不同层面的努力,并且认为由此可"虽应万变而神不劳",达到对心神的养护。与此同时,陆西星发展了庄子"艺道"观,形成由"适意"入"忘形",由"忘形"而"物化"的主体境界论,以及"无心""无情""大心"等修养论。本文旨在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陆西星对庄子"艺道"观的发展,突出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贡献,同时丰富对陆西星这位道教学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陈鼓应著《庄子人性论》一书于2017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陈鼓应先生的新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庄子人性论》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等文,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观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  相似文献   

16.
<正>以先秦道家典籍《老子》、《庄子》的文本解读为范例,有助于审美观与时间观之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时间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形成更为正确的时间观,由此才能更好地解读道家典籍中的审美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时间问题为视角,以哲学美学关系为中心,在注重历史考据、典籍文本与义理思想相结合的同时,运用还原语境和纵横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诠释文本思想,试图从审美与时间的角度来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道的知与不知和言与不言的矛盾,庄子提出"不知之知"的"真知"观和"不言之言"的"大言"论.他以道知和道言关系为中心,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回答了道的有无、隐显、道物关系等本体论问题,阐释了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作用、真妄及语言表达等认识论问题,指出了知、言、道关系的人生实践意义,并最终把知与言解释为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对于庄子与惠施在濠梁之上的"鱼之乐"的辩论,本文试图论证:庄子并无意图要证明他知道知鱼之乐,他的目的在否证"他者心灵的不可理解/通接性"这一惠子的假定。本文认为庄子的"知"与他的"为一"观念是密切相关的,而庄子的"为一"观念与惠子的"一体"观念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此外,本文还对庄子的实在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物化"概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化、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的生存现实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的个性化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的"命"的一面,也有人对"命"的"觉"的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的"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