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调"无用之用"并不是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因为"无用之用"仍是从"用"的立场观物,因而亦是有局限的。庄子不仅要人突破"有用之用"的藩蓠,以达到对于"无用之用"的知会与把握,更要人突破"用"的限制,达到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场观物、待物。因此,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场现物、待物,才是庄子所期许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无用的价值     
正如果让人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做一选择,人们会毫不迟疑地选择"有用"。是啊,在这个纷繁的社会里,"有用"显得多么重要。有名望,有财富;而相对于"无用"的东西,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前几日,去逛一家和田玉店。在众多雕工精美的玉器之中,我却一眼看上了一款"无字牌",人称"平安无事牌"。玉是标准  相似文献   

3.
"无用之用"是庄子学说的一个核心观念,它引导我们通向庄学的内涵.它还揭示了人的生存哲学,包括"用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生态美学的提出及研究被公认为近10年来中国美学界对世界美学的最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庄子的“无用之用”与经济学“效用”概念的辨析,得出庄子的“无用之用”是尊重大自然的“大用观”,而经济学的“效用观”则趋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小用观”的判断,并将此判断运用于当今城乡统筹问题的反思,深入分析了被效用思想指导的城乡统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创新性地提出在城乡统筹的问题上如何控制“效用”之小用,发挥“无用”之大用。  相似文献   

5.
无用之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而言,儿与专业相关,学到的知识可以在未来谋得一个社会立足的地位,或者能够给自己带来即时的好处的,算是有用之书,否则都可打入无用之书的行列。  相似文献   

6.
无用之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而言,儿与专业相关,学到的知识可以在未来谋得一个社会立足的地位,或者能够给自己带来即时的好处的,算是有用之书,否则都可打入无用之书的行列。  相似文献   

7.
无用之用     
正常听人说某某无用,如读书无用、历史无用、中医无用等等。庄子在《人间世》里讲了一个故事:匠人去齐国,路过一棵被人拜作神社的大栎树,周长百尺,树冠能为几千头牛遮阴,光树枝都能造十几艘船了!观者如潮,匠人却看都不看一眼,一直往前走。徒弟追上来说:"从未见过如此壮美的大树,您怎么不停下脚步看看呢?"匠人给出了理由:"那是棵没用的散木,做船船会  相似文献   

8.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朱哲“无用之用”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历代注释家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全唐文》第803卷载李《广〈废庄论〉》对老、庄“无用之用”论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有关“无用之用”的思想资料作了较为详...  相似文献   

9.
方以智易学哲学中的"四分用三"说是对邵雍先天易学"体四用三"说的继承和发展。他区分了"有体之体"和"无体之体"、"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并基于体用的两层内涵提出"体用互余",强调体用相对待之中有统贯体用的无对待之至体。同时,体用交轮体现为"一其体用",这是方以智对《系辞传》"易无体"而"以前民用"的诠释。方氏的体用思想与其"先天即在后天中"的易学主张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纠正阳明后学以先天之本体而废后天之工夫的流弊,强调后天之时用。  相似文献   

10.
王焱 《管子学刊》2010,(2):61-64
为了在无道乱世中增加生存机会,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与"与物委蛇"这两种生存策略。前者主张世人将自身的世俗之用掩盖起来,以免于祸害,最终实现自身的根本大用;后者主张世人尽量避免与他者发生正面冲突,在矛盾的空隙中求得最大的生存空间。庄子吁请世人尽其所能保全生命,是为实现生命意义做必要准备。庄子对生命的态度可概括为:不伤生,乐然生,不贪生,安然死。  相似文献   

11.
从不同的角度疏解《庄子·逍遥游》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通过对《逍遥游》文本的细致疏解,拈出“无己”与“无用”这一对概念,进而考察每一个概念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庄子看来,“己”与“用”存在密切关系,有“己”才谈得上各种具体之“用”,从而产生功用和利害观念,最终将人引入“有待”的各类条件限制之中。因此,庄子希望消除一“己”之偏私,以至“无己”,以脱离条件限制之域,摆脱一切功利性具体之“用”,进入“无待”的“逍遥”之境,也即“无用之大用”。因此,“无己”是“无用”的基本前提。同时,由“无己”开启的“无用”又是庄子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的独特言辞,《逍遥游》以尧与许由对待天下和治天下的态度将这一点加以彰显,并最终由“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无为逍遥的道体意象将个体的自适其适和天下秩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文木与散木     
正庄子将树木分为两类:文木和散木。文木是有用之木,散木是无用之木。文木因其有用,而夭于斧斤,散木因其无用而颐养天年。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庄子的观点,对还是不对?很难说。读《庄子》,纠结于对错,有点误会了庄子。我个人的观点,庄子不是要让你相信他,庄子是说,一个问题,我有另一个答案。庄子处处与常识作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中多次述及惠施的言论行事。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喜辩且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发生争辩,如《逍遥游》中与庄子围绕瓠瓜、大樗展开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德充符》篇末与庄子关于人"有情"还是"无情"之辩,  相似文献   

14.
废旧的牛仔面料以其资源和风格的优势,与无用设计理念刚好契合,用创意赋予废旧面料新的价值,展现无用之用,同时也迎合了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环保理念。设计师们将废旧的牛仔面料变废为宝,不仅丰富了设计艺术语言,将牛仔文化变成具有功能性、装饰性的艺术品,同时也为环保事业做出了一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自然生态危机的残酷现实无情地告诫我们,一直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正日益背离我们的意志而去。反省现实,我们不禁想起培根在17世纪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人类为了美化自己的家园,不顾及神圣明智的天意和天生自然的物理,不勤于万事万物中寻找上帝的印记,却妄自把自我的形象加盖在上帝的作品上。(参见李约瑟,第115页)在李约瑟看来,培根的这一思考正与两千年前中国道家的思想相呼应,如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提出,其直接原因虽然是对儒家人类中心主义的抨击,却包含了对人类心智骄傲本性进行制御的理性运思。这一思想对于生活在21…  相似文献   

16.
《易》述天人变化物能流行之大理,事物有组成有演化之要律,人世有兴废有盛衰之微机。故易理广深而精神未离于用。故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然《易》由于极深研几穷本彻末以务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故又未尝以现实之用为限。而常包有不唯现实之用及浅者目为无用之用。庄子说:“知无用而后可与言用。夫地非不广且大,人之所用者容足耳,然则侧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岂有用?则无用之为用亦明矣。”此在论《易》用者又为所当知也。  相似文献   

17.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看待事物是以道观之的。与之相契合,庄子的"无情"并非否定人的所有情感,而是否定有悖于道的情,让人的真情流露。庄子肯定的"情"是"大情",是合于道的情,它是人的本真性情的真实展现。只在这种"大情"中,人才能进入悠游自得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当先秦诸子大都以人的理解为中心去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存在方式,认为万物只是相对于人来说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时,庄子站在古典存在论的立场上提出了含有生态审美智慧的“万物一齐”观,即“休乎天钧”的生态和谐理念、“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生态价值观念、“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共生气象。其“万物一齐”的生态审美观所蕴涵的万物平等共生、放弃自我中心、无用之用等观念有助于当代的生态伦理和生态实践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