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与生态学的对话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为损害的迹象。”①对人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使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逐渐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向了人与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极大地扩大了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并产生了人类生态学这一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2.
生命创造     
王雪芬 《天风》2002,(2):20-20
经文:创1:20-21,24 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成了。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神创造的,包括人类在内。最初神创造了多少种生物,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据科学家考证:现在地球上有150万种的动物和50多万种的植物,它们分布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赤道到地极,从高山到海洋,在各种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和谐病房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差异对其的影响。总结影响和谐病房构建中差异存在的主要形式有五点:不同医生之间差异的存在;不同患者之间差异的存在;医患间情感体验的差异;疗效追求的差异;社会环境理解的差异。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医患交流、开展岗位评议活动三条解决方式,使病区环境实现了和谐统一的喜人局面。  相似文献   

4.
所谓生态,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它的形成仅是上世纪末的事,然而人类最初的生态思想却可以追溯到很远的从前。早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先民们就有了生态思想的萌芽,这种萌芽产生在如《诗  相似文献   

5.
皮亚杰有关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1973)就是生物潜在压力使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化来适应于周围的环境,以及不断更新思维策略和结构,正是这种生物潜在压力使儿童在成长中通过四个连续的思维发展阶段。从性质上看,思维发展依赖于下述四个相互交织的因素:生物(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文化)影响;平衡,在某些场合中还有数理逻辑能力,因而确切地讲,如何揭示各种变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了个难题。不过,皮亚杰和皮亚杰学派的研究者们提出的跨文化研究方法或许能提供些线索。因为生物(成熟)和社会(环境经验)这两个影响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可以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和验证的。如果生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及群体关系的和谐等,是任何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是人类一贯的向往和追求。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曾经做出各种各样的探索、尝试,力图创造和谐。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意大利哲学家毕泰戈拉就曾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基本范畴,并提出“美德乃和谐”这样一个命题。拍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只有  相似文献   

7.
和谐家庭     
《天风》2009,(4):12-12
<正>导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基督教是十分重视家庭伦理的,"好好管理自己的家"是圣经的要求。为此,我们特推出本期话题——和谐家庭!盼望能对每  相似文献   

8.
杜旌  冉曼曼  曹平 《心理学报》2014,46(1):113-124
中庸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倡导在全局认知基础上采用执中和适度的方式, 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以49个企业团队的413名员工为研究对象, 采用多层次线性模型考察中庸价值取向在不同情境下对员工变革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员工具有高变革认知时, 中庸价值取向对员工变革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 当团队中存在高同事消极约束时, 中庸价值取向对员工变革行为有显著消极作用; 模范带头作用没有显著情景作用。研究揭示了中庸价值取向影响员工变革行为是依据情景而变化, 从而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智力观--塞西的智力生物生态学模型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芳  李其维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2,25(5):541-543
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引擎”;把“动机”整合到智力发展中。塞西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为我们揭示人的智力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道教生态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剑波 《中国道教》2005,11(3):21-24
道教生态思想对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完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被人视为指导人类克服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道教生态智慧进行系统的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生态伦理的理论前提:万物平等,和谐共处道教认为,由于:“天人一体”即宇宙是由人、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的相互联系、协同进化的和谐整体,以及万物平等,因此,道教不仅反对唯人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且反对把自然仅仅当成是人类的征服对象和统治对象的态度,以及只为人类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危害环境的行为,主张人物…  相似文献   

11.
营造生态化大学和谐德育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当从由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破坏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中吸取教训,并依据我国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适时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应科学构建生态化的大学和谐德育环境,切实增强大学和谐德育建设的成效;应大力优化和谐德育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及其道德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生物医学研究的环境风险,因研究与人体密切相关,由医疗器械设备和研究实施过程以及病毒性传播等导致的环境破坏引起。传统医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学研究对象主要是从人的肉体、精神到社会,缺少生态视角。规避相关的环境风险,应秉承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思路,借鉴"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模式。具体操作可加入环境风险评估内容;实行环境影响的空间排序机制及时间积累的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应急环境风险管控;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进行赋价。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流行把儒家的基本思想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归结为"天人合一",并常常把"天人合一"的源头归结于《易经》。其实考诸中国思想史,把儒家的基本思想总结为"天人合一",特别是把"天人合一"的来源归结于《易经》的说法并不准确,是一种误导。《易经》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较之于"天人合一"更为符合儒家思想的本旨。在儒家三才和谐的理念中,天、地、人三者各自都有自身的功能与价值。身为三才和谐结构中的积极参与者,人类拥有促进与维持宇宙和谐的重要责任。就环境哲学而言,儒家的"三才"说既不是"环境保护主义",也不是"自然保护主义",而且相对于大地伦理学与深层生态学等西方的整体性环境哲学而言,儒家整体性的环境哲学赋予人类在宇宙间以一个更崇高的地位和责任。  相似文献   

14.
王思天  王芃 《美与时代》2014,(12):18-19
为了能够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美观、宽松和谐的城市环境,加强对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是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就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浅显的分析,旨在能够对有关单位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和谐诗     
和字一口在右边,谐字左边有一言;和谐好比人两个,促膝而坐畅心谈;和有不解开口问,谐以坦诚说因缘;谐有不明来告白,和以和气讲渊源;和谐真诚相对话,消除偏见与争端;和谐平等相对待,终成朋友义相连;和谐精神应效法,秉持尊重与包含;一慈二俭三谦让,清心寡欲不争先;人身和谐体康健,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课堂教学的现代元素,组织学生协作学习,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力图把新课程思想尽可能贯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改变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学会利用课程资源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开放型的学习.为此,我们就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基于科学分组的人际关系和基于共同任务的协作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居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湘南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代表在建筑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而且其在建筑思路上也完全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原则。事实上,湘南古民居建筑所遵循的回归自然的整体规划理念;天人合一的建筑建造方法;邻里和谐的公共空间组合;生态可持续的能源材料运用对于城市居住环境具有极为实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处理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当今世界各式各样的对话中,宗教对话无疑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著名神学家、宗教哲学家、“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倡导者孔汉思(Hans Küng)有言:“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国家间的和平;而没有宗教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我国各宗教自古以来就有和谐与合作的优良传统,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兴起的宗教对话浪潮,我国各宗教有必要深入挖掘自身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宗教间业已存在的和谐与合作,为推动社会繁荣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是促进宗教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就基督教会来讲,创建和谐教堂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有益活动。既然是探索,其中就有一些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因其崇山的传统和入山修道的独特宗教诉求形成了特殊的入山禁忌,包括入山的时间、空间、行为禁忌等。道教入山禁忌以万物有灵观为认识论前提,体现了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独特审美体验,其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环境美学思想对于今天建设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生态-环境美学理论,仍有其宝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