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关于儿童如何理解假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幼儿能够从心理角度理解假装。另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只能从假装行为角度理解假装。本研究通过自制录像,考查了3~5岁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实验中,给幼儿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录像情境:有意图-有行为、有意图-无行为和无意图-有行为,要求幼儿回答录像中的主人公是否在假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录像中主人公明确表达其假装意图的情境下,幼儿能够从心理层面理解假装,并且3~4岁幼儿存在一个快速发展期;同时,假装实体的熟悉度可能影响幼儿对假装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新故事”对来自两所幼儿园的13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进行了测查,探查了这一阶段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但是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1~2年,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对于信念问题的错误回答主要是基于一级推理,相当一部分的6岁儿童能够基于二级推理对信念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不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认为,对假装的认识包含理解假装表征、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选取了86名3-5岁的学前儿童和122名3-12岁的聋童,考察他们对假装上述内容的认知情况及差异。结果表明:(1)当假装任务中涉及的事物特征不符合儿童经验时,9岁前的聋童和正常学前儿童难以理解假装表征和模仿性假装。反之若符合儿童的经验,大部分3岁正常儿童及7岁聋童就能正确理解上述内容;(2)5岁正常儿童和7岁聋童已能正确理解欺骗性假装,这比他们在同样情境下理解假装的表征和模仿性假装的年龄要迟。(3)聋童理解假装问题要比正常儿童滞后2-4年,但他们正确理解这些问题的年龄起点及达到的程度与正常儿童可能是一致的,而且发展的趋势也是相似的。(4)手语聋童理解假装问题的成绩好于口语聋童,那些父母会手语或父母是聋人的聋童的成绩好于其他聋童。本研究的结论是:低龄正常儿童和聋童还难以真正理解假装表征;聋童对假装的认识比正常儿童滞后2-4年,但发展趋势相似;聋童自身的手语水平及其父母的手语水平是影响他们理解假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考察了3~5岁幼儿违规后说谎的人数及其年龄特征,同时探讨了说谎行为与说谎概念理解、道德评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3岁儿童,违规后出现说谎的人数至少在一半以上,但4、5岁儿童在说谎的人数上要显著地多于3岁儿童。在说谎/说真话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的发展上,年龄间差异显著,从3岁至5岁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研究结果没有发现是否说谎与说谎认知之间的关系,即在说谎/说真话的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上,说谎组儿童与没有说谎组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幼儿对某几种复句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对并列,递进、条件和选择复句的理解水平。被试为4、5、6岁儿童。结果表明4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还”和“不是……而是”的复句,6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不但……而且”,“只有”,“如果……那么”的复句。以“或者……或者”和“不是……就是”为连接词的复句,6岁儿童尚不能理解。理解的次序可能一方面取决于句子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的复杂性和理解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对物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者对所有物具有多重权利, 如触碰、使用、更改、追踪和转移等。研究发现, 3岁幼儿就能理解, 所有者对自己的物品具有触碰权和使用权, 而他人不具有。但是, 他们理解所有物的更改权、追踪权和转移权, 却相对滞后。这提示对不同所有权权利表征的发展可能是分化的。此外, 3岁幼儿还理解所有者具有赋予他人使用所有物的权利, 还会积极维护这种权利, 并对阻止权利实施的行为表示抗议, 说明他们也能理解二级所有权权利。为什么幼儿对不同所有权权利的表征会出现分化, 其背后的机制需要未来研究的探索。此外, 某些公共物品(如公共汽车)本身存在着所有权权利相分离的情况, 幼儿是如何表征的, 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不同文化对所有权权利的侧重不同, 提示我们有必要对所有权权利认知的发展进行跨文化检验。  相似文献   

8.
前言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交往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交往达到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力量,认识他人和自己,从而进一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儿童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动因,也是实现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幼儿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幼儿社会交往的特点和规律,对寻求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就所得到的资料,幼儿社会交往中的同伴交往研究较少,且较集中于交往的认知方面,主要通过研究者提问幼儿回答研究他们对自己与同伴交往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友好交往”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取5、6、8、10岁儿童各32名,采用故事情景来考察儿童处于不可回答问题情况下猜测答案的倾向.研究结果表明:(1)5~10岁儿童在故事情景下面对不可回答问题时存在猜测答案的倾向,且年龄差异不显著.(2)问题形式对儿童猜测答案的倾向有显著影响,较不可回答的开放问题,儿童在不可回答的封闭问题上的猜测答案倾向更强烈.(3)在不可回答的封闭问题上,儿童倾向给出否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3—6岁的儿童,由于他们身心的发展比先学前期儿童全面、稳定,已经有可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可当今部分年轻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孩子只要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便心满意足了。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小,不能从事劳动活动,也有个别家长误认为劳动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什么事情都尽量替孩子安排好,甚至到了5、6岁连扣纽扣、系鞋带、独立进餐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也不让孩子做。表面上看,这样做是疼爱孩子实际上对儿童一点益处也没有。 劳动对儿童身心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肌肉、骨骼的发育离不开活动的作用,通过劳动还能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并能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使其更精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因为劳动过  相似文献   

11.
所有者是所有权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也需要我们合理地判断所有者。本研究考查幼儿能否像成人一样,区分可能的所有者和不可能的所有者。研究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考查了3~5岁幼儿和成人对“什么是所有者”的直觉理解。结果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均认为能力健全者、能力不健全者是所有者,但不认为人造物可能是所有者。3~5岁幼儿评价动植物是所有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成人,表明相对于成人,他们仍存在认为动植物是所有者的倾向。研究提示,幼儿对所有权主体的理解既与成人之间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成人可以基于幼儿的所有权认知引导儿童正确理解所有权概念,进而提高幼儿在该领域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2.
几何线索对儿童理解地图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具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以几何地图为材料,通过定向任务,考察儿童对不同几何线索(拓扑关系、欧式几何特征、度量结构)的利用与发展,揭示了儿童对地图与现实空间之间对应关系的认知过程。研究发现,3岁儿童已初步发展出使用欧氏几何特征和度量结构表征空间位置的能力;但不同欧式几何特征(相对距离、角度、方向)被儿童掌握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别;关于拓扑关系的研究较少,尚未掌握儿童利用该线索的发展规律。提高生态效度是未来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雷怡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对Lillard的Moe假装任务进行了重复与改进,旨在探讨儿童对假装行为中知识状态作用的理解,进而讨论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实验一表明,“是否”问题使得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表现出肯定回答倾向;实验二表明.当改变提问方式,在问题中提供选择项目后,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的通过率有显著提高.肯定回答倾向明显减弱;实验三表明,当减少指导语中相互矛盾的信息、明确指出主人公知道某物而不知道另一物以及减弱对未知状态和知道状态的强调的情况下.5岁儿童能根据主人公所知道的事物来推断出其行为是在假装成该事物,能理解到知识状态在假装行为中的作用。这一结果表明5岁儿童能够理解到假装中所隐含的心理表征,Lillard所提出的Moe任务范式低估了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4.
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幼儿责任心发展是儿童社会性人格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研究根据幼儿责任心的主要维度编制了幼儿责任心发展的问卷,并对318名幼儿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幼儿责任心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除在过失责任心方面,大班是发展关键年龄,在责任心的其它方面,中班是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责任心发展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是3-6岁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过失责任心是其次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幼儿百以内数概念的形成和促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我们研究小组的一篇题为“儿童在数及数学上对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的发展”的文章中曾提到,发展心理学不仅要研究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在“动”中研究发展的潜力以及作为认知对象的系统结构。本研究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提出来的。儿童数概念的研究在国际上是发展心理学较早的研究课题之一。现代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我国自新中国成立至1962年为止,关于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也进行过一定的研究,累积了不少有关资料。1979年全国九个地区对3—7岁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进行了协作研究。本研究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促进幼儿百以内数概念的形成,以更好地为开发亿万儿童的智力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以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考察了173名4~6岁儿童对梦的起因和可控性的理解。结果表明:(1)4~6岁儿童对梦的起因的理解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认为具有与某事物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人更有可能梦到该事物,而4~6岁儿童在偏好如何影响梦的的理解上与成人不同。(2)与4~5岁儿童比,有更多的6岁儿童认为梦具有弥补没有实现愿望的功能,但未达到成人的水平。(3)4~6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梦是不可控的,表现在他们没有认识到做梦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的过程,并认为个体的意愿能够控制做梦  相似文献   

17.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幼儿情绪理解层次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情绪理解测验和儿童依恋行为卡片中文版,探讨幼儿在不同情绪理解层次上的发展特点,并考察其与依恋的关系。114名3~6岁儿童完成了测试。结果显示,不同层次的情绪理解随儿童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面部表情识别和情绪外因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早,而混合情绪理解和道德情绪理解相对较晚;不同依恋类型儿童在不同情绪理解层次上存在差异:安全型依恋儿童在情绪理解总分以及情绪外因、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基于记忆的情绪理解任务的成绩均显著高于非安全型依恋儿童。  相似文献   

19.
少年儿童公正观念发展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儿童的公正观念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7岁前后的年幼儿童对公正概念尚不理解,他们的好坏标准取决于服从或不服从。所以年幼儿童的公正判断是以服从为特征的。10岁左右的儿童的公正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是以公平不公平或平等不平等作为是非标准的,因而这一时期儿童公正判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考察6~8岁儿童在由观察者预期造成的对模糊信息有多样解释上的理解.操纵影响观察者预期的因素,包括知觉经验、知识水平、先前经历和偏见,要求儿童预测观察者对局限视野图形或两可动作信息的解释.结果表明,6岁儿童仅对观察者偏见影响其对行动者行为的解释拥有部分理解,他们还不能理解知觉经验和知识水平会影响观察者对视觉刺激的解释,以及先前经历会影响观察者对行动者行为的解释.7岁儿童除了知识水平外,其它三方面的理解都已发展起来.8岁儿童可以理解多种观察者预期造成的解释差异,解释性心理理论比较稳定,但离完全成熟的理解还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