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道德革命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深入,首先表现在一些革命派人士提出了三纲革命的口号,使人们将斗争的矛头更集中地指向三纲。其次,不少革命党人将自由、平等、博爱定为新道德的精神、原则,这就使近代道德革命的方向更为明确。其三,这一时期又有人对利己主义有所批评、矫正,这对近代道德革命向健康方向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道德重建是从传统走向近代的一个重要任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的得失进行了持续的反思,愈益清醒地认识到道德重建对于革命的重要价值。围绕着国民道德的革命与革命者的道德这两个方面,孙中山阐发了诸如人格救国、替众人服务、为主义奋斗以及为主义牺牲等道德主张。这些道德思想为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与价值引导,其合理的内容在今天仍然闪烁着历史的光辉。然而,囿于历史的与阶级的局限,孙中山的诸多道德主张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触及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精神问题,但并未能对道德的本质与道德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认识与探究,故未能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家庭、家族、自然村落等传统伦理实体或分化或瓦解,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各自的伦理境况存在较大差异且处于进一步分化之中,这就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总体的伦理状况或伦理形态。在这样的伦理形态中,传统道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以及现代规则主义道德等不同的道德范式各占一席之地,彼此冲突而又相互融合。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形态,从这一伦理形态中的不同道德范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寻绎出伦理道德未来演进的主导性方向,是当前道德治理和道德建设的前提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苏联,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学和道德的作用、科技革命进步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等问题成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苏联伦理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科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问题,1959年、1963年至1964年《共青团真理报》先后两次举行全苏学术讨论会,讨论了科学与道德、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从70年代开始,伦理学界十分重视科技革命与道德关系的研究,研究范围也有所扩大,涉及到生态学与伦  相似文献   

5.
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在大力弘扬我国古代传统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源生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取决于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所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发展的崭新阶段,其产生和形成实现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上空前的革命性变革,它同古代传统道德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是在对古代传统道德扬弃和超越的前提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发动的“道德革命” ,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以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学者论及“五四”的道德革命 ,重点大多是它对旧道德的批判清算 ,及其所造成的震动、影响 ,而对它所提倡的新道德则涉及较少。本文拟对此稍作评介 ,以求对“五四”的道德革命有更全面的认识。概言之 ,“五四”所提倡的新道德 ,其基本原则是“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 ,而其理论基础则是“求乐免苦”的人性论、伦理观。现按其逻辑顺序分述如下。一“五四”道德革命是戊戌时期道德革命的继续。在戊戌时期 ,维新派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中国一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先后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所谓道德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虽然,道德革命的口号是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但是道德革命的历程实际上伴随着我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在十九世纪末就开始了。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道德革命,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8.
何谓道德革命把中国近代道德革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文献甚少,就笔者所见,只有张锡勤的《略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道德革命》一文。张文认为,“所谓道德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它发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道德革命论者有两派,即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他们提倡的新道德是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其中,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建构现代性道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倡导性自然观,肯定性的正当合理;批判传统性道德的禁欲和愚昧,主张性解放,宣传性科学;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和婚姻自由;抨击封建贞操观,强调女性作为人的性权利。近代基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建构的性道德为现代性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性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颜鸣 《学海》2001,(6):167-170
“爱情”犹如大自然中春天的花草、夏日的凉风、秋天的果实、冬天的阳光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情感 ,世界上只要有男女存在 ,“爱情”就会永远存在。在中国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传统道德的影响 ,总是把爱情婚恋当作闺阁之事 ,不登大雅之堂。十年动乱时 ,更是把爱情打入冷宫。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有血有肉的自然人 ,与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爱情婚恋生活 ,这是他们革命生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能体现出崇高的精神风范。瞿秋白与周恩来是同时代人 ,也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卓越的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婚姻道德生活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绵延几千年,在近代的历史巨变中,虽然没有完全改变,但是,在婚姻目的、婚恋模式、结婚习俗、婚姻形态、夫妻关系等方面都有了新动向,展示出新兴的婚姻道德观念和婚姻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12.
列宁说: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邓小平同志为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国国情、分析中国革命历史转折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道德领域,他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反对歪曲和否定共产主义道德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错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上半叶,毛泽东引领的社会变革中诞生的新道德与新政治,二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新德治,包括新道德、新人格、新风尚。新德治是对古典德治传统的一次革命,而对于新时期的政治文化和道德建设来说,它又是直接的历史前提条件,是应该加以梳理和承接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道德研究的新探索——评《中国传统道德举要》王颖自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动“道德革命”之后,如何对中国传统道德遗产作批判继承,便成为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大历史课题。今天,随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逐步深化,这一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使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地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引发了我国社会精神风貌以及人们道德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其意义之深远可与五四运动相媲美,其社会反响之大可比之于解放后进行的革命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相似文献   

16.
人之五官,既是人体与生存环境的沟通、交往的通衢,又是发布人之婚恋的处所。也可以说五官是婚恋的名片,五官所构成的情在婚恋中有着重要地位,把握五官之情便成了婚恋的“重点工程”。一个懂得婚恋的名片并善于应用婚恋的名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相互一致的常态关系和相互矛盾的非常态关系.在常态关系中,道德构成了法律的养料、源泉、基础和底线;而在二者之间的非常态关系中,存在着"向后看"和"向前看"两种形式,其中"向前看"的形式,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向前看"的形式,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这时,法律向道德提出挑战,而这一挑战成为实现伦理革命,从而推动价值观念变革的有效途径.法律向道德的挑战是道德与法律之间"旧"的常态关系跳跃到"新"的常态关系的"阶梯"或者"节点".  相似文献   

18.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理论是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理论向导、以中国传统优秀道德和中国革命高尚道德为丰厚思想底蕴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破解各自时代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为己任而进行的接续探索是其实践动因。  相似文献   

19.
当代女青年婚恋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婚恋价值观成为敏感区域。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其具有双重角色(青年角色,女性角色),研究探讨她们的婚恋价值观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仅就当代女青年婚恋价值取向作一粗浅探讨。 一、当代女青年婚恋价值取向轨迹拾零 当代女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即当代女青年对婚姻、恋爱中利弊得失,值与不值、好与坏观念的选择、追求、判断。下面仅撷取女青年在婚恋中的零星轨迹,以现当代女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的基本概貌。  相似文献   

20.
伦理道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说教,而就是我们自身的存在,是关于人的生命实践的学说.马克思拒斥古典伦理学的抽象人性观和超验的道德立场,实现了对近代伦理学的革命变革.这一变革体现在把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引向人的存在本身,从现实人的生存处境和社会现实来思考和寻求人的解放之路,马克思这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伦理变革为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