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世理想"与民族性--探讨中国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韬 《学海》2003,(4):163-168
中国现当代作家们的“绝望”意识在近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 ,当代作家们在作品中表现绝望的载体 ,大致有这样几种模式 :割裂了历史的现代精神 ;缺乏整体民族意识的民俗 ;失却了生命豪情仅作为纯欲望存在的个体。在当前这个全球化时代 ,西方强势文化已确实对中国文学形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制约 ,即来自于传统启蒙理想、后现代主义和欧美大众文化的三重束缚。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就此结束“一切乞灵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把构建汉民族文化体系 ,呼唤汉民族自身的文艺复兴作为创作和批评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一个诗人.不可能没有一定的逻辑素养。这是他成为一个诗人的必备条件。不管这素养是在实践中自我磨练来的.还是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1.得宜的逻辑形式。如果是一首好诗,其形式总是合于逻辑的,绝不会有悖于逻辑.特别是有的诗,其逻辑形式对于作者表达主题和抒发情感是那么的得力。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见《唐宋名家词选》)去年元夜同今年元夜景物一样,不同的一点是:去年元夜“人约黄昏后”,主人公充满愉快。今年元夜“不…  相似文献   

3.
万荣花鼓是闹社火或者节庆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具有低鼓、高鼓、多鼓三种形式,舞姿优美淳朴,鼓点响亮动听.其“套子”(套路)有一点油、风搅雪、干炒豆、狗撕咬、凤凰三点头、走圆场、龙摆尾等;技术动作有掏腰、掏腿、绕膝及高难度动作“狮子滚绣球”、“秦琼背剑”、“凤凰双展翅”等.表演既有美感又富于表现力,健美有劲,如虎之威风,如猿之敏捷.万荣花鼓在漫长的发展历史演变中,集舞蹈、戏剧、体育、民俗于一体,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的涵义,人们的理解很不一致。在辩证逻辑研究中,有的同志把它们当作思维形式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思维形式的规律;有的同志则把它们当作思维内容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构造理论体系的特有规律;此外还有“抽象同一”、“具体同一”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前者是形式逻辑的规律,后者则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真理不仅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具体性理解为特殊性,而把抽象性理解为普遍性,另一种则认为真理在形式上是抽象的普遍性,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5.
张荣胜 《美与时代》2013,(12):89-90
风姿各异的民俗为影视艺术民族风格的刻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供给”。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创作对“民俗养料”的吸收尤为充分,张艺谋巧妙地借助“民俗佐料”调制出一道道“中国烹饪”,掀起一番“中国民俗诱惑”热潮,筑构起中国新时期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一道亮丽风景。张艺谋早期电影中“民俗诱惑“的成功在于两道工序:其一:民俗原料的筛选尤为花心思,每一个民俗场景、民俗动作、民俗语言都别具匠心;其二:运用了最能保证“民俗原料”色、香、味齐全的烹饪方式,根据不同“民俗原料“的不同“口味”、不同“营养成分”,选择与之相应的烹饪方式。  相似文献   

6.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是以明中期以后至清乾隆年间流行在原汴梁(今开封)的小曲为基础,吸收了雍正、乾隆年间在北方盛行的岔曲,而形成的一种曲牌连缀体为其演唱特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7.
汪新建  刘硕晗 《心理科学》2005,28(1):149-151
人们关于自我的记忆经常会发生“错误”和“歪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压抑”,其二是“肯定性的错觉”,其三是“个体历史建构和保持”。它们是人们进行心理防卫的方式,其目的是使自我保持一种积极的、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牛的趣闻     
一九九七年是我国农历的丁丑年,俗称“牛年”.为此,笔者特搜集了一组有关牛的趣闻,以飨读者.灯牛:拉丁美洲圭亚那有一种“灯牛”,因其尾可制蜡烛、作灯用而得名.当地人将其宰杀后,在取下的牛尾巴中心钻个小洞,插入灯芯,便制成一支“牛尾烛”.这种烛光亮无烟,可点七、八个小时.水花牛:卢旺达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牛,它的头部有一大丛  相似文献   

9.
王百灵 《管子学刊》2006,(2):126-128
战国时期的金属工艺进入了更新的历史阶段,铜灯具作为青铜器文化中一种后起的新生事物,在战国时期上层人物中已经被普遍使用,陶灯具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器.从目前出土的文物资料看,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数量不多,大约有十几盏,此外有大批的陶灯具.盛行于战国至汉代时期的青铜灯,形式多样.常见的灯上有浅盘,中有柱,下有底座;还有一种盘边有柄,下置三足,称"行灯".再有一些灯制作成人形、兽形、鸟形、树形、杯形等,样式繁多,多属贵族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日常的交际和应答中,有时会遇到令人尴尬的话题,它或许来自对手的有意寻衅,或许来自朋友的“说者无心”,和善意调侃,应答不好,很可能会使自己难堪。而岔道法,一种在对答中有意转换对方语句的含义,将其引入于自己有利的含义中去的方法,不仅可使你摆脱困境,而且能使你显得智慧,机敏。历史上不乏这类例子。  相似文献   

11.
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看待宗教现象时会出现歧义,这使人们对“一般”宗教本质的理解难以达到统一。在人们的日常意识中,宗教是对神或众神的信仰,这种观点几乎已成定论,可是在宗教学出版物中却有数十个不同的宗教定义,而且各有各的根据。譬如,对避邪物之奇效或对魔法作用的信奉,常被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它与神性显灵联系起来,然而这种信奉并不属于信仰神明这个概念。诚然,神这个概念可以被赋予颇为广泛的涵义——它所指的并非个体本原,而是无穷多的宇宙创造力。例如,黑格尔就倾向于把神解释为绝对的反映,即事物相互反映的全世界过程,在这种反映过程中,新质不断产生,世界不断更新。 人们往往把宗教定义为对某物、某东西或对某物、某东西之关系所具有的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因此,一些研究者借助超感觉、非肉体、无维度的东西(即借助人的外部感官和仪器发现不了的东西)这样一些概念来揭示“超自然物”。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赋予“超自然物”以比较狭隘的涵义;它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假设度量的空间,在此空间中,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阴司”)。然而不少宗教学家尽量不使用“超自然的”(“超自然界的”)这个术语,因为该术  相似文献   

12.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以来,“人一机”模型(即人机系统)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后期,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一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一机”模型的单向性,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一机对话”模型(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分析“人一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一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王娜 《美与时代》2014,(2):55-55
为了弥补版式设计中的文化空缺,使视觉版面除了具有信息可传递性及审美功能外,更具民族性和文化性,这就需要赋予版式设计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道德经》中指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太极,“二”指两仪,即阴阳,“三”则指两仪互动。两仪互动可生成万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也包括具体的设计形式和抽象的设计理念。版式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必然存在“易”的过程,有“易”则有“变”,变则通,通则达。因此,探究版面设计中蕴含的“易经思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在推论万物的根源与万物、实在与现象、形而上的本体与形而下的器物、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以及万物之为万物的终极原因时,提出了“道”与“物”这对范畴。老庄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庄子·秋水》)、“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物物者之非物也”(《庄子·在宥》)、“物物者与物无际(《庄子·知北游》)等,都在向人们展示“道”与“物”这对范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坦途。春秋后期的老子将“道”延伸为形而上的、非物质的宇宙…  相似文献   

15.
彭国翔 《现代哲学》2004,2(1):59-66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但中晚明阳明学“格物”观念的发展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由中晚明不同阳明学者的格物之辩可见,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以聂双江、王宗沐、王艮以及刘蕺山等人为代表,将“格物”完全收缩到自我意识的领域,不免取消了“格物”这一经典用语本身所具有的面对客观事物的致思方向。另一种以王龙溪、周海门、欧阳南野、王塘南等人为代表,通过将“物”理解为意向性中的对象或者作为各种实际生活行为的“事”,使“格物”工夫不再是一种单纯自我意识的孤立活动,而是展开于自我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结构与互动过程。在后者看来,如果说朱子学的“格物”“忘内求外”而不免“逐物”的话,前者则又“务内遗外”而不免“绝物”。作为一种既不“逐物”又不“绝物”的“合内外”工夫,后者其实是阳明晚年成熟“格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反映了阳明学在与朱子学互动过程中由反对到吸收的动向。并且,这一动向在中晚明一些朱子学者的“格物”观处也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榕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1,24(5):606-607,609
有研究表明,时间概念是隐喻性表征的,即时间概念是由别的语义域概念投射映现于时间而形成的,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流淌的小溪”,前者将金钱投射于时间从而赋予时间的有价性,后者将小溪映现于时间,使时间具有了动体的属性。时间概念的所有属性都是这样隐喻性地建构的。因为不使用隐喻就难以表述时间。有研究发现,人们主要是使用11个范畴概念(空间、有价物、状态、易逝物、效应、改变者、检验者、动体、媒介、人、主宰一被主宰)来喻指时间的.  相似文献   

17.
“踏板被人们称为钢琴的灵魂。……人们一辈子在学习如何使用踏板。这是高等钢琴教育的最困难的领域。”拉赫玛尼诺夫的这一名言已成为当今钢琴家、钢琴教师乃至钢琴学生的共识。钢琴踏板的使用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在实际演奏中,几乎没有两个演奏者在使用踏板上完全相同。甚至同一位钢琴家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下都会对踏板有不同的使用。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使踏板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在明朝中期到清代乾隆年间,汴梁小曲在中原广大地区极为盛行;它又吸收了雍正乾隆时期流传在北方的岔曲和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了一种以曲牌连缀为其特点的演唱形式,名曰”鼓子曲”。这个艺术形式曲牌极为丰富,大曲牌有一百多拍节奏的,像[劈破玉]、[码头]、[倒推船]、[满江红]、[三起字]、[寄生草]、[背工]等,都是一个单曲牌就可以演唱一段完整的故事,小曲牌有十多种节奏的,如:[阳调]、  相似文献   

19.
人类普遍价值标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否存在人类普遍价值标准?普遍价值标准如何才是“普遍有效的”?这问题涉及对普遍价值标准论证。有三种方案:本体论、现代科学范式和生活世界。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对普遍价值标准进行证明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属于一种依据先在的预定本质论证价值物之普遍性或终极性的思维形式。本体论对“是”的思考设置了某种普遍有效的终极价值标准,终极存在被说成是最高价值。因此,本体论更多地是“承诺”而不是“论证”。它不可避免地将人的思维陷进两个基本困境之中:第一,自我中心困境。本体论以“承诺”为前提进行最高价值的普遍性论证,实质…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不断演进,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在自然科学中的方法论地位越来越受到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重视。科学隐喻不仅以一种“超逻辑形式”的科学语言被广泛使用,而且以一种“超逻辑思维”的研究方法处处可见,所以,可以说科学隐喻是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的高度统一,是语言形式和思维形式的高度融合,是一种“超逻辑形式”的科学凝集。本文探讨隐喻在自然科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表现形态,从方法论和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科学隐喻的显著特征,是对“科学隐喻”的进一步补充和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