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婆达多被称为空前绝后之“极恶人”的提婆达多,出生于印度东北部的比哈罗州。据佛传记载,他与释尊有姻亲关系,是释尊之父净饭王的弟弟甘露饭王的儿子,与释尊的侍者阿难为兄弟,因而也是释尊的堂弟。传说提婆达多从小就聪明伶利,武艺高强,甚至说他想与释尊争夺后来成为悉达多太子之妻的耶榆陀罗公主。不过从他们两人的年龄大小来看,颇为可疑,因为提婆达多实际上要比释尊小三十岁左右。提婆达多之加入释尊教团,是在释尊成  相似文献   

2.
佛诞节     
佛诞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其生卒年代,南传与北传佛教有不同的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论”,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约与中国  相似文献   

3.
迦毗罗卫何处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迦毗罗卫城是释迦牟尼的故乡。它座落在喜玛托雅山南麓,是释迦族聚居的古迦毗罗卫国的首都。释迦牟尼是该国净饭王的太子,本名乔答摩。他出家成佛后,别人尊敬他,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准备降世前,从兜牢天下视大地,发现了迦毗罗卫这一美丽、富饶、庄严、神圣的地方,于是化身为六牙白象,使净饭王的摩耶夫人感梦成孕。临产前,摩  相似文献   

4.
惟贤 《佛教文化》2007,(5):65-70
《法华经》里有“提婆达多品”,佛也为他授记。  相似文献   

5.
厚仁虔诚的韦提希王妃 国母王妃 亲见弥陀 大王被禁 王妃送食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记载着韦提希因佛神力得睹阿弥陀佛圣容的故事。 韦提希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的王妃。生一王子名阿阇世,因受提婆达多怂恿,将父王幽闭于七重室内,禁绝饮食,企图将他饿死。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宗旨是利乐有情和普度众生。历来有研究医药学和施医舍药的优良传统。佛教经籍记载:“(佛)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耆婆,是王舍城的名医。耆婆医术高超,著述甚丰。隋唐之际,耆婆的《耆婆五脏篇》、《耆婆脉经》,就已传入我国。佛经中记述的持水父子,也都是巧知四大,善解医方、妙通八术的佛教医学名医。  相似文献   

7.
阿难尊者出生于刹帝利种姓家族,属于刹帝利王室成员。刹帝利在佛陀时代是最高的种姓。刹帝利种姓的净饭王是悉达多·乔答摩(佛陀)的父亲,甘露饭王是净饭王的兄弟,阿难是甘露饭王的儿子,因此他是佛陀的堂兄弟,与佛陀同日生,都是五月的月圆日出生的。因为亲属们都说:“他的出生带来庆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2018,(10):56-56
佛教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早创建于古印度。它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在世活了80岁。早期佛教着重理论,而不重视偶像崇拜,故不雕塑佛像。佛教最初崇拜释迦牟尼为佛,而只是把他作为教主。当时人们礼拜的具体对象是纪念佛的菩提树、法轮和浮图。自从佛教僧侣传教活动开始以后,才开始把  相似文献   

10.
佛祖悉达多·乔达摩生于公元前463年的古印度北部加毗罗卫国,逝世于公元前383年。他三十五岁时悟道成佛,后在印度传教,足迹遍及恒河流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释迎牟尼圆寂后他的言论被整理为佛经。他的遗体火化而留有很多“舍利”受到众多佛教徒的瞻礼。一、关于佛舍利舍利,又称舍利子,意为身骨,为梵文音译。佛舍利特指释迎牟尼火葬后遗存的固体物质。佛教经典把佛舍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法身舍利,即释边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另一类为生身舍利,即释迦牟尼火葬后的遗留固体物。生身舍利又可分为三小类,即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  相似文献   

11.
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婆罗门教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而得名。此外还信仰多神。它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  相似文献   

12.
大凡学佛弟子,读诵佛经是日常的必修课程。佛经法宝,是人类离苦得乐的指南,是佛祖释迦牟尼为度脱众生而宣演的无量法门及成佛的真谛。所以,掌握正确的读诵佛经的方法,亦是修持得力迅捷与否的关键之一。本人学佛时日尚浅,但采用“出入法”读诵佛经,自感受益颇丰。尽管本人浅于学且阙于修,仍毛遂自荐,奉献同道。期望能抛砖引玉,以达共同探讨提高。何谓“出入法”,始当求其入,终当求其出。虔诚参悟,此是入经法;用得透脱,此是出经法。简而言之,读经,要走得进去,也要走得出来。所谓“入”法,就是怀恭敬虔诚心,认真读经;怀强烈浓厚意趣,反复参悟。视读经为人生一大乐事,把佛经读通读懂,真正领会经中的旨意。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或断  相似文献   

13.
慕君 《天风》2023,(5):47-48
<正>泱泱华夏,百善孝为先。奇妙圣经,孝敬是神言。孝,是人类家庭关系中避不开的字眼,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国家都有着大量关于孝的故事,比如,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拾葚异器的故事与希伯来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拾穗供婆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佛驮(—作陀)跋陀罗(359—429),简称佛驮跋陀,华言“觉贤”。五世纪初叶的译经大师,禅学巨匠。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那呵利城(今尼泊尔境内)人,释迦族甘露饭王的后裔。祖父达摩提婆,因经商至北印度,从而住劫比罗伐窣堵,贤生于此。三岁父亲去世,五岁母亲又故,为舅家收养。从祖鸠婆利,闻其聪颖,在贤十七岁时,迎还度为沙弥,从事习诵,一日诵毕别人需要三十天才能诵完的功课。受具后,博览群经,修业精勤,特精禅、律而驰名于世。后与同参僧伽达多游罽宾,从佛大先禅师受学禅法,遇中国沙门智严,受请前往中国传教,表示正合生平素愿。于是与智严一起,杖锡跋  相似文献   

15.
源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二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战争、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达于鼎盛。唐朝诗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具体描述了发展中的佛教盛况。 佛教信徒把念佛、诵经、造像、布施等视为“功德”之事,把抄经看作造“功德”的重要手段之一。认为怀着虔诚之心抄写佛经可以“所获福聚,无量无边”,可“见释迦牟尼”,可以“灭罪”,而且写经越多,功德越大,那么虔诚的佛教信徒怎能不夜以继日、全神贯注地抄写佛经呢?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的塔     
塔,本是佛教的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死后,尸体焚化,烧成了许多晶莹的珠子,称为舍利。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分取佛的舍利,在本国修了高台型建筑物,隆重埋葬。这种高台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6)
一、奉献我心,追求正法《法华经》具有指导所有事物的方针,而其中的《提婆达多品》尤为重要。在该品的前半部分出现的那个国王,为了追求正法,毅然舍弃王位,抛弃财产,断除对妻子的情爱,不惜自身的生命,这种精神感人肺腑,最为可取。国王为了求师,布告全国:“若有人教我无上正法,我将尽此一生奉侍其人。”当这个人一出现,即如约定,精勤承事,“采  相似文献   

18.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3):49-53
《佛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事。 佛教讲因果,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佛教认为一般人都离不开轮回之道,只有成了佛才 能超出轮回。那么,释迦牟尼佛怎么也有前生之事呢? 这里要给读者说明一下。在佛经中释迦牟尼成佛之 前还是菩萨,仍脱离不了轮回。因此才有佛的前生 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是寓言、童话,长期流行在印度民 间,内容生动,寓意深长。作为一种寓言可以通过说 因果,讲轮回明白善恶的真理。正如佛经所说:“  相似文献   

19.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形制、丰富的壁画内容被称为“龟兹样式”,而以中心柱石窟最具代表性。壁画内容主要包括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画等,这些壁画是围绕着释迦牟尼佛本身展开的,着重反映释迦牟尼前世本生、今生本行、最后涅槃的事迹,是小乘佛教“惟礼释迦”思想的具体反映。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出土的佛经残卷,大多属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主要来源于小乘佛教经典“四阿含经”,说明这一地区小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而禅法的流行,据佛经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灵山会上。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众皆茫然,惟大迦叶以会心的微笑获得了佛祖的禅法真传,这就是佛教禅宗史上“拈花微笑”公案。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与融合,禅宗在中国形成了“一花开五叶”的盛况,其间,宗师辈出,禅法多样。禅宗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界最具生机和影响的宗派,禅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佛学大师太虚法师曾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然而,明清以降,禅宗日趋颓废。如何在当下将古老的禅文化发扬光大,如何借鉴和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