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雪松 《法音》2023,(3):54-55
<正>我第一次见到星云大师是2005年6月24日,台湾佛光山创始人星云大师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拜会所长方立天教授,慈惠法师、慈容法师,以及满耕法师等随行。方立天教授关切地询问了星云大师的身体情况,并向星云大师一行介绍了人大宗教所的基地建设和佛学研究情况,宾主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谈。正在研究所工作的张风雷、何建明、宣方、魏德东等诸位教授也与星云法师一行见面交谈。当时,我还在研究所读书,作为研究生也参加了这次交流活动,记得当时印顺导师刚刚圆寂不久,星云大师深情追忆并高度评价了印顺导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王志远 《法音》2023,(3):56-58
<正>星云大师圆寂,是震动全球的一件大事,引发亿万人的哀思和怀念。许多人受过大师的恩泽,他们的追思使我更多了解到大师的为人和成就,也牵动着我个人对大师的深切回忆。我一生中结识过几位与命运相关的贵人,很幸运,星云大师是其中一位。早在80年代,由于我主编《宗教文化丛书》的影响,佛光出版社为出版繁体字版来北京与我签约,交往日深。  相似文献   

3.
程恭让 《法音》2023,(3):59-64
<正>2月13日,我们在大觉寺参加星云大师最后的祭典。心中非常清楚:我们不得不接受大师的离世。同时我们心中也十分清楚:星云大师的离世事实上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从佛教思想与历史的角度言,星云大师所推动的人间佛教,毫无疑问是从汉传佛教、中华佛教开创出来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及世界意义的现代佛教文化典范。后星云时代的佛教文化将会是怎样,它将是好是坏?一些朋友、读者、好友,这一星期不断向我提出这一问题。作为一个佛教思想的研究者,我时刻提醒自己谨守学者的本分,不要对未来的历史作出任何大而化之的情绪性判断。不过,作为一个佛学研究者,我觉得可以负责任地说出我的一点理解:星云大师的离世,对佛光山及其人间佛教的影响应该不大,但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佛教的影响可能会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4.
张文良 《法音》2023,(3):47-49
<正>惊闻星云大师圆寂时,我正在日本京都访学。看着窗外飘着漫天雪花,顿感朔风呜咽,天地含悲。与大师交往的片断如一幕幕立体电影的画面,重新浮现在脑海里。我第一次仰瞻大师的风采是1989年3月,星云大师率“弘法探亲团”访问大陆。大师的这次行程中有一场在北京图书馆举办的“禅学与人生”的佛学讲座。  相似文献   

5.
何建明 《法音》2023,(3):45-46
<正>5日近午夜时分,我突然接到友人通过微信告知星云大师舍报的噩耗,感到非常悲痛,一时间曾经与大师相见时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夜不能寐。6日一大早就看到佛光山正式发布的讣告,我便通过微信向经常联系的妙凡法师表达哀悼:惊悉大师圆寂,万分悲痛,大师不朽!星云大师的辞世,不仅是佛光山和台湾佛教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当代世界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6.
刘长乐 《法音》2023,(3):22-26
<正>一个人的心量能有多大?一个人的步履到底能走多远?也许我们可以从星云大师行脚修行的一生中找到答案。2月6日,惊悉大师示寂的消息,难掩心中的不舍与哀伤。但转而想到,大师多次对我谈到他对待死亡的看法和态度,又有些许释然,我的情感很是复杂。  相似文献   

7.
学愚 《法音》2023,(3):75-76
<正>星云大师走了!犹如一颗绚丽的巨星,划破长夜,飞向远方,留下满天黑暗,让人伤悲!听到大师圆寂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早就想写一篇追思文章,但值得写的东西很多,又不知从何下笔,只在心中默默地祈愿:星云菩萨乘愿再来!  相似文献   

8.
李利安 《法音》2023,(3):65-74
<正>2023年2月5日晚,突然接到一个朋友发来的截屏。一眼看去,有星云大师的图像,再看标题是《佛光山星云大师圆寂,享耆寿97岁》。天呐!尽管我知道这几年大师身体不是很好,前两年还经常向妙凡法师询问大师的情况,这一两年都不敢轻易再问,生怕听到更差的消息,虽然也看了大师的遗嘱,知道大师早已看破生死,安然迎接生命的终点,但看到这样的消息,依然万分震惊,内心久久难以平复。回首与大师结缘的一些往事,历然在目,不禁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6)
尊敬的星云大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今天晚上,我们在这里敬设素筵,为台湾佛光山和美国西来专创始人星云大师率领的国际佛教促进会弘法探亲团一行接风洗尘,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星云大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  相似文献   

10.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台湾高雄市佛光文化,2014年12月出版)分为四卷。卷一题"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包含三篇长文,分别讨论星云大师在现代人间佛教近百年发展历史以及元明六百年来汉传佛教革新、转型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前者题为"从太虚大师到星云大师:现代人间佛教的倡导与创立——二十世纪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展开历程的一种解释模式",从人间佛教理论构建及实践运作两方面考量,探论了太虚、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开展的关系。作者认为太虚大师在20世纪上半期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方向性理念以及人间佛教建设的  相似文献   

11.
温金玉 《法音》2023,(3):50-53
<正>在这个平静的清晨,朋友圈的信息却如潮水般的涌入:2月5日下午,星云大师舍报西归,涅槃寂灭,让人悲痛。回想以往的点滴,缅怀这一份法缘,有着无尽的感恩。如今梳理最初的因缘,非常偶然。1989年3月,星云大师率“弘法探亲团”首次访问大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6)
3月29日,台湾星云大师在北京图书馆报告厅作佛学演讲:《禅学与人生》。这次演讲会由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北大、人大哲学系、中国文化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六个单位联合举办。主办单位的专家、学者、佛教徒和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演讲会。演讲会生动活泼,星云大师无碍的辩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演讲的过程中,大师幽默智慧的话语常常为阵阵热烈的掌声打断,深奥的禅理在星云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6)
3月31日上午,北京阳光灿烂,法源寺内的丁香含苞待放,一派生机盎然。天王殿前高悬“热烈欢迎以台湾星云大师为首的国际佛教促进会弘法探亲团,的横幅标语。佛学院全体学僧及法源专全体僧众,僧仪整齐,列队等候在天王殿前,迎接星云大师所率的弘法探亲团光临。九点钟,大师率领七十多名团员莅临法源寺。传印、白光二位法师率领学生、僧众热烈欢迎。大师与同学们一同来到大雄宝殿拜佛、诵经。诵经完毕,大师与全体同学在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然后,大师在  相似文献   

14.
台湾佛光山数十年来“人间佛教”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实践,使得当代“人间佛教”的发展呈现出最具代表性的“星云模式”。论文基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在佛光山的深入实践,梳理和总结了当代人间佛教的“星云模式”,并认为以佛法建设为中心的弘法利生模式、以佛教社团为中介的资源动员模式和以人间佛教为纽带的社会信仰模式,是当代人间佛教“星云模式”的三大要件,是佛光山“人间佛教”思想得以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更体现了星云大师博大精深的佛教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2000年4月1日,台湾佛光山主办的《人间福报》创报,从这一天起,佛光山开山之祖??星云大师便日日写一篇短文给《迷悟之间》专栏,至今已结集成很多册,发行海内外,大受欢迎,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都能看到这套书。星云大师在《迷悟之间》第一册《序言》中说:“所谓迷语之间,主要的就是吾人在日常行事之中,总有一些‘迷’与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9,(8)
上海青年画家、佛门弟子宓雄,以画佛像和佛教故事著称。上海佛教协会为开拓民间佛教艺术,特聘请他为艺术顾问。今年五月十日,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真禅大和尚和上海市佛教协会秘书长欧国藩居士在玉佛寺方丈室向他授予荣誉证书。台湾高僧、国际佛教促进会会长星云大师,今春来沪弘法探亲时,也观赏了宓雄的作品。上海佛协向星云大师敬赠了宓雄创作的中堂宣纸油画《千手千眼观世音》和蜡染佛像壁挂。星云大师  相似文献   

17.
杨理解 《法音》2015,(2):61-66
<正>很多佛教的大师都异口同声地说慈悲心是人类和一切生命安乐幸福的源泉。例如:国学和禅宗大师耕耘先生说:"什么是幸福的能源?就是爱与慈悲"[1];星云法师说:"慈悲心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2];索达吉堪布说:"佛教的慈悲观,对现代人来说不可缺少。它虽不像很多时髦的东西那样吸人的眼球,但就如水和空气,淡得让人察觉不到它  相似文献   

18.
宗诚尼师     
妙法 《佛教文化》1996,(4):40-41
昨天午后一场大雨突如其来,把多日平静的南京搅成一片纷乱。行人们急慌慌寻找避雨之所,自行车、卡车、小车忙成一团。城中秀丽的绿地北极阁山在雨中仁立,一任大雨在身上滚落,垂下了绿色的头。就在那一刻,鸡鸣寺中住持宗诚法师过世了。但今天我才得到消息,朋友中午电话告诉我大师圆寂了,今天上午许多人到庙里和大师作别,身穿长衫的男男女女流向大师的印地,把一条街挤得满满的。世上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场面,而且都是发自内心的,大师以德泽被众人,自然受人爱戴。我也要去祭奠法师。我与法师几乎不相识,她根本不会知道我,而我仅是…  相似文献   

19.
当星云大师继承太虚大师的宗旨,在台湾地区把"人间佛教"思想实践风生水起、大有可为之际,赵朴初先生也在中国大陆作出了积极地响应。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佛教内部的情况,赵朴老"人间佛教"思想呈现出不同于星云模式的别样特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佛教;基于振兴佛教的教团教育;基于大乘精神的僧众圆融;基于社会主义的完美人生;基于世界和平的人间净土。赵朴老"人间佛教"实践的特殊贡献是:在大力推进僧团自身教育的基础上,大陆佛教寺院兴盛、佛学院林立;积极促进了中外佛教之间以及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友好交往;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团结教众,提高及完善众生生命境界;理顺政教关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20.
原始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星云大师则站在人间佛教的立场上,认为"苦是人生的增上缘"。从星云大师的安贫乐道、以无为有、以病为友、忍苦成才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大师"转苦得乐"的奥妙。认为大师的人生奥妙,来自于他注重事上磨炼、以圣贤大德为榜样及道就是因缘的佛法参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