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所谓"波斯四书"是指《艾慎阿忒·拉玛阿特》、《拉瓦一哈》、《默格索德·阿格撒》、《米尔萨德》等,他们是关于苏非理学的波斯文著作,在回族经堂教育中流传已久,且较早被翻译成汉语,对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尤其是在苏非理学层面影响很大。一、刘智提及的"六大部经"明末清初回族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发展成熟,文献积累逐渐丰富。穆斯林经师搜集、整理和翻译宗教文献的意识增强。同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体定位,称之为"经",以示尊  相似文献   

2.
<正>中文伊斯兰教著译兴起于明清之际,成果斐然,主要特点是伊斯兰教内知识分子所著,主题以经堂典籍翻译和阐释伊斯兰教基本理念为主,这批著作是伊儒会通和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可称之中文伊斯兰教典籍,但并非现代学术视野下的伊斯兰教研究著作。从学术史的角度,通常认为现代意义下的宗教研究肇始于近代,具体到伊斯兰教,“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伊斯兰教学术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  相似文献   

3.
苏非派简介     
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中,有两本权威性的认主学教本。一本是《天方性理》,是清朝初期先贤刘介廉公著的,后经先贤马复初公译成阿拉伯文,定名《勒脱易夫》;一本是《尔歌益德》,经马坚教授译成中文,称为《教义学大纲》。在后者的旧手抄  相似文献   

4.
哈桑·巴士里(642-728)是伊斯兰教早期著名的圣训学家、教义学家,他曾和伍麦叶王朝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麦立克(646-705)有过书信往来,在信中他向哈里发详细阐述了关于前定与自由的观点。在一些中世纪的阿拉伯《书目》以及教义学著作中都曾提到哈桑·巴士里著有论述前定的一封书信,但是这封书信的阿拉伯原文,直到1933年才由赫尔穆特·里特(Hellmut Ritter)编辑公开出版((1))。这个编辑本基于在伊斯坦布尔发现的两个抄本,即圣索菲亚博物馆抄本(编号:1589)和科普吕律博物馆抄本(编号:3998),前者为14世纪中期的手抄本,后者抄写于1477年。赫尔穆特版本中的大部分内容由迈克尔·施瓦兹(Michael Schwarz)于1967年翻译为英文((2)),后来收录在安德鲁·里潘(Andrew Rippen)和扬·克纳珀(Jan Knapper)所编的《伊斯兰研究文本来源》,((3))这也是哈桑·巴士里这封书信的唯一英译本。后来在德黑兰大学图书馆又发现第三个抄本(编号:1022),抄写时间为1360年左右。苏莱曼...  相似文献   

5.
《昭元秘诀》是一本苏非著作,一度被中国伊斯兰教选为经堂教育读本。它反映的是大神秘主义者伊本·阿拉比的思想。该文除阐释加米写作《昭元秘诀》的缘由外,概略地讨论该书的"品论"及其主体部分"电论"。对于当今苏非著作的研究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昭元秘诀》波斯文原本、注解本及其汉译本,作为中国化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认主学最高教材,国内学术界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整回溯了《昭元秘诀》的成书、注释、流传及汉译的过程,考证了作者、注者、译者的生平与师承关系,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拜达维古兰经注》(Tafsīr al-Baidāwī),亦有《嘎最经注》之称,为波斯著名学者纳绥尔丁·拜达维(Nāsir al-Dīn al-Baidāwī)所著,是逊尼派重要的《古兰经》注解之一,在伊斯兰教经学文本中享有盛誉,是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主要教材之一。一、《拜达维古兰经注》的成书纳绥尔丁·拜达维,生于伊朗设拉子市附近的拜达维,生年不详,1286年卒于伊朗名城大不里士。  相似文献   

8.
正一、历史上对中国化经学思想探索中国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重要元素。特别是从明代之后,中国化经学思想逐步产生、丰富和完善,影响深远。(一)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经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登洲,胡登洲开创了以培养我国伊斯兰教经师为目的的经堂教育,成为我国经学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赵灿所著《经学系传谱》,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明清之际自胡  相似文献   

9.
<正>《菲格亥·艾克伯尔》是艾布·哈尼法(700—767)论述伊斯兰教义学的大纲,在伊斯兰世界流传了上千年的教义学文献。全书也是一部对伊斯兰教义学上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符合伊斯兰教信仰原则的回答,也是他本人创制教法的思想和实践的指导。一、《菲格亥·艾克伯尔》的主要内容艾布·哈尼法所处的时代是公元7-8世纪,后来哈乃斐派的学者满俩·阿里·嘎里(?--1001)专门撰写了一本注释,全面系统地评注和介绍了《菲格亥·艾克伯尔》的思想内容。我国伊斯兰教经堂  相似文献   

10.
正一、明清时期经堂歌的由来经堂歌始于明代中期,是当时的中国穆斯林学者针对"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状况,采用"伊儒会通"的方式,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创作出的一种"俗言浅义兼白话,愚夫幼蒙易通达"(清·李复真:《穆民劝善歌》)的民间歌谣。经堂歌是伴随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儒诠经"活动的开展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喜迎中国伊协成立60周年之际,余崇仁阿訇翻译的《艾布·达乌德圣训集》《奈萨仪圣训集》《提尔米兹圣训集》和《伊本·马哲圣训集》于2013年4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加之该社2009年出版余崇仁阿訇翻译的《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和2008年出版祁学义阿訇翻译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标志着伊斯兰教六大部圣训集中译本全部出版发行,这也弥补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空白。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伊斯兰的经典《古兰经》。从唐朝到民国的1200多年中,《古兰经》始终没有被完整地翻译成汉语,不为广大中国人了解。目前学术界已知我国最早《古兰经》汉译本出版于民国十六年(1927),是我国汉族学者铁铮从日文转译过来的。然而,笔者在整理伊斯兰文献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1912年由两位甘肃籍阿訇用"小经"文字以经堂语翻译了《古兰经》全文,命名为《天方尊大真经中华明文注解》。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古兰经》翻译的历史纪录,将中国汉语通译《古兰经》的历史提前了近15年。该译本对研究我国经堂教育的发展和经堂语的应用,以及明清时期的汉语言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中国穆斯林用"小经"字母拼写汉语,是伊斯兰文化中国化或本土化的重大尝试,是对汉文化认可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中国穆斯林对汉文化产生向心力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3.
国外对中国穆斯林及回族的研究,最初是从翻译开始的。1867年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1818—1910)在圣彼得堡刊布的《中国伊斯兰教徒的运动》一书,为蓝子义《清真正教条规》的俄译本(后出英译本)。内吉我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条规,当系国外研究我国伊斯兰教的滥觞。瓦氏于1840—1850年间居华,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的成员。随后法国的梯尔森特刊布了两卷本的《中国及新疆的穆斯林》,与瓦氏同团的鲍  相似文献   

14.
国内《古兰经》翻译的重要成果———记马振武阿訇和我国第一部小儿锦《古兰经》□杨宝军●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县伊协副主任马振武阿訇用小儿锦、经堂语、阿拉伯文三种文字对照翻译的《古兰经》,1996年6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伊斯兰教译经史...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组建而往亚非伊斯兰国家进行民间外交的穆斯林爱国团体。((1))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在亚非伊斯兰国家从事国民外交活动期间,除了参加重大集会、拜谒各国政要及名流、访问各国人民团体与学校之外,还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旨在揭露日本侵略本质、宣传中国抗战的演讲。((2))按照演讲的场合区分,  相似文献   

16.
<正>《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为清代经师伍遵契翻译的伊斯兰教著作,原作者是12世纪伊斯兰教哲学家拉齐,原著为波斯语,名为《米尔萨德》,该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伊斯兰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经学系传谱》记载,明清时期的经师多喜讲授《米尔萨德》,《米尔萨德》还被列为经堂教育的必修教材。"命"与"性"是《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它们对应着伊斯兰哲学中的灵魂观念,另一方面被译者用极具儒学特色的"命"和"性"概念表述伊斯兰的灵魂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入研究伊斯兰哲学的深刻义理,  相似文献   

17.
余崇仁阿訇经过十多年的勤奋耕耘,其翻译的《艾布·达乌德圣训集》、《奈萨仪圣训集》、《提尔米兹圣训集》和《伊本·马哲圣训集》等四部圣训集,日前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加之此前出版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和《穆斯林圣训实录》,标志着伊斯兰教逊尼派六大权威圣训集的中文译本已在我国全部出版发行。这是载入中国伊斯兰教史册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夏,笔者受邀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题授课,授课教材为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嘉宾、都永浩两先生整理的刘智《天方典礼》,以此探索对伊儒会通思想的继承与转化。一、择先贤1944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在商务印书馆为之出版的单行本《中国回教小史》中这样写道:“汉文译述的发表,始于明末。真正能自成体系,立论正确的译述,从王岱舆开始。岱舆后,张中、伍遵契、马注、刘智都是很重要的译述者。”1此处的“汉文译述”是指关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翻译与著述。  相似文献   

19.
《经学系传谱》的作者赵灿纳国昌《经学系传谱》是关于中国清真寺经堂教育沿革的唯一专著,也是中国伊斯兰教珍贵的典籍之一,作者自称"晋陵裕心贫者,斗芒甫赵灿"。明代后期,中国伊斯兰教呈现"经文匾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①状态。有识之士群起...  相似文献   

20.
刘智据波斯文原著《勒瓦一合》所译《真境昭微》,是一本有着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苏非主义著作。该书原著为波斯苏非哲学家、神秘主义诗人加米对神秘主义大师伊本·阿拉比的《智慧的珍宝》的注释。本文除简介《真境昭微》流传的时代背景外,还探究《真境昭微》关于"真有"之"理"的内涵、"理"在宇宙缘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讨论与"真有"之"理"相关的、值得重视并反映伊本·阿拉比"存在单一论"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