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晶 《法音》2023,(2):69-75
<正>紫柏真可(1543-1603)一生很少专事著述,除《长松茹退》与书信之外,余者皆为门人记录,在其身后汇集为“全集”与“别集”入藏。[1]这种成书形式难免会有散佚。憨山德清曾说,紫柏大师接众多作随机之谈,“称性冲口,曾无刻意为文也,一唾便休,弟子辈笔而藏之者什一”[2]。限于当时条件,幸获“笔而藏之”的这一部分文字,也有相当比例未能收录。  相似文献   

2.
王诗越 《法音》2022,(9):27-33
<正>松江延庆寺位于松江府华亭县(治所在今上海松江)[1],是著名的天台宗寺院,名列“教院五山十刹”[2]之一。截止目前,学界关于该寺的研究并不深入,甚至存在不少讹误。这些讹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位置有误。如王仲尧将松江延庆寺所在地标为“明州鄞县”,现地名  相似文献   

3.
熊烨  黄兴旺 《法音》2022,(8):39-44
<正>一、引言根据相关文献、史料、石窟题名的记载,有诸位禅僧在公元五世纪初期到访过河西走廊。例如《高僧传》记载到:“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1]且炳灵寺169窟第6龛(420年前后)中,也有比丘道融与昙摩毗的造像与题名。[2]此外《高僧传》中,也记载了禅僧玄高在西秦(409-431)隐居在麦积山,  相似文献   

4.
张与弛 《法音》2022,(4):68-71
<正>高僧保志,又名宝志,在南梁慧皎所撰《高僧传》中有梁京师释保志传,唐道宣《续高僧传》中也有数言[1],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钟山道林真觉大师传》中云:“(南朝梁)敕谥广济大师……(唐代)谥曰妙觉……(宋)太宗皇帝……赐号道林真觉大师。”[2]保志不仅被历代皇帝追赠谥号,关于他神力的记载也愈加玄妙。梁《高僧传》中,保志被归入“神异”高僧,  相似文献   

5.
刘泽亮  田希 《法音》2022,(2):8-11
<正>宋代杨杰为《宗镜录》所作的序言中说:永明延寿(904-975)“深达禅宗,禀奉律仪,广行利益”[1]。可见,戒法思想在延寿整个佛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学界对此鲜有专门的探讨。[2]延寿的戒法思想主要见于《受菩萨戒法并序》一卷[3],收入《卍续藏》,尾题《梵网菩萨戒仪》[4]。这是延寿以“摄心为戒”为基础,圆融戒定慧三学,重构、再释戒法思想的代表作。本文以此为文本,  相似文献   

6.
滑红彬 《法音》2023,(2):59-64
<正>自东晋慧远大师创建东林寺之后,庐山就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至宋代,庐山佛教更是繁盛。陈舜俞《庐山记》中记载:“山北,老子之宇二,佛之宇五十有五。……山南,老子之宇九,佛之宇九十有三。”[1]据此可知,北宋时期,庐山寺院计有148所。庐山佛教之繁盛,可见一斑。其中尤以十大禅刹最为突出。《舆地纪胜·南康军》载:“庐山十大禅刹而山南居其六,曰归宗、开先、万杉、栖贤、罗汉、慧日是也。”([2])在这些名刹之中,  相似文献   

7.
朱建路 《法音》2020,(3):5-11
宋金的分治,造成临济宗又一次分为南北两宗。学界对南宗的传承比较清楚,北宗的传承则多语焉不详。相关论著多讲南宗,对北宗只简略介绍海云印简及刘秉忠。[1]其实,元代北方临济宗不仅只有海云一系,而且海云弟子中也有不少高僧,值得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临济宗代表团赠予河北正定有关临济宗的文字资料中有《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铭》。此碑立于元代,李辉先生以此碑记载为主,考察了金代临济宗的法脉传承。[2]其实,此碑涉及元代临济宗北方的内容,对我们考察元代临济北宗的传承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8.
李传君 《法音》2022,(4):72-76
<正>赵朴初(1907-2000)[1]与黄胄(1925-1997)[2]的交游主要集中在书画方面。赵氏有着多重身份——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诗人、书法家、佛教居士,因其在诗词及佛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以至于书名往往被掩。事实上,赵朴初在书坛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黄胄在内的很多书画家也都与其交往甚密。正如艺术家唐吟方所言:“当代诗词家中,赵朴初与画家关系最密切,他  相似文献   

9.
唐代青原系禅僧潭州(今湖南长沙)石霜山庆诸禅师(807-888),俗姓陈,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庆诸禅师13岁出家,依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绍銮禅师剃度。23岁时赴嵩山受具足戒,后来又到洛阳学习律典。在修学了一段时间之后,虽然知道这是正法,但庆诸禅师感觉所学属于“渐宗”,与自己心中所期盼的“顿悟成佛”的修学之路有很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20,(5)
正一、法师生平省常法师,俗姓颜,字造微,浙江钱塘人,生于显德六年(959),天禧四年(1020)正月十二日入灭于西湖昭庆寺上方草堂,葬于灵隐山鸟窠禅师塔西。智圆法师(976-1022)《故钱唐白莲社主碑文》(以下简称智圆《碑文》)曰:"圣宋天禧四年春正月十二日,白莲社主圆净大师常公,归寂于钱唐西湖昭庆本寺之上方草堂,寿六十二,腊四十四。越二月三日,弟子辈号咽奉全身,瘗于灵隐山鸟窠禅师坟之右……公讳省常,字造微,姓颜氏,世为钱唐人。"[1]母孙氏梦一梵僧,后法师生。法师幼年即断荤茹素。乾德三年(965),入寺为净人。开宝六  相似文献   

11.
<正>“羌姆”由藏文音译而来,是对藏传佛教寺院仪式表演的一种口语称呼,汉译为“蹦跳”“足蹈”。羌姆一词无明确的藏文释义,泛释“跳舞”。[1]有学者释羌姆为“消灭”。[2]由于长期约定俗成的沿用,羌姆已成为藏传佛教乐舞的专用名词。[3]将“足蹈”“消灭”等释义结合起来看,这种仪式表演显然具有一定的原始巫术色彩。羌姆表演中,舞者除佩戴骨骸鬼卒等首具外,还会穿着华丽鲜艳的大袖长袍,尤其是在表演主尊和护法神时,则会穿着羌姆袍,又叫跳神袍,藏语为“朴嘎”。  相似文献   

12.
陈佳  林晨  陈转男 《法音》2022,(10):20-24
<正>一、龛像概况与年代目前学界所知川渝地区唐宋时期的“药师变”[1]实物资料多见于川东的资中、安岳、以及川北的巴中,川西的眉山、乐山夹江等地;并认为夹江境内可见的“药师变”仅千佛崖150号龛,时代为中晚唐时期。2022年5月,笔者对夹江牛仙寺摩崖造像进行调查时新发现1龛“药师变”,即牛仙寺第83号龛(以下简称牛83龛)。该龛与《药师经》[2]经文相对应,内容较为独特,是研究川渝地区唐宋药师变龛像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禅宗创立之初,因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所以初传情况史料记载过略,矛盾较多。首承衣钵的“大祖禅师”慧可,何方人氏?何事断臂?何处圆寂?古籍多说并存,让人莫衷一是。本文对此作一考证,并对慧可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就教干方家。(一)慧可何方人氏慧可有四个名字。相传慧可父亲晚年,悲于膝下无子,长祈祷之。有一日夜里,突感有异光照室,其妻始怀慧可,公元487年慧可出生,后,“遂以照室之端名之日光”。光自幼志气不凡,“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业,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相似文献   

14.
魏仕俊  孙艳新 《法音》2022,(9):73-76
<正>有学者称1999年至2019年为中国的日本史研究“硕果累累”的二十年,出现了成果井喷的盛大场面[1],现在看来,这一趋势仍有增无减。然而,日本史诸多轸域研究的成熟度有较大差异,其中日本中世史的研究一直最为冷门,中世佛教交流史亦不例外。之所以关注者寥寥,除了资料相对匮乏与现代人厚今薄古的观念[2],  相似文献   

15.
<正>化觉巷清真寺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清真寺,((1))但是关于它的始建年代,学界至今没有确论。关于该寺始建历史的主要依据为唐天宝元年(742)之《创建清真寺碑记》,但是陈垣、桑原骘藏等学者均已指出该碑系明人伪造之作;((2))白寿彝据此说到:“因而,这座寺是甚么时候创建的,也就成问题了”;((3))其后,杨志玖根据历史情境,断言化觉巷清真寺创建于元代。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9,(2)
《林间录》,二卷。北宋大观元年(1107),明白庵沙门惠洪集。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惠洪,又作“慧洪”、“德洪”,字觉范,号寂音,筠州新昌(今浙江境内)人,俗姓俞氏。年十四,父母并月而殁,依三峰觏禅师为童子,十九岁试经东都(开封),假天王守旧籍“惠洪”名而为大僧。依宣树  相似文献   

17.
谢术福 《法音》2022,(1):52-55
"招提",梵文Caturdesa,意为四方[1],亦常指寺院。日本"唐招提寺"因我国唐代鉴真和尚而建,其寺名意为"大唐道场"。又因日本佛教如法授戒亦始于鉴真和尚,故而鉴真和尚被奉为日本律宗初祖。唐招提寺是日本最早的律宗寺院,由鉴真和尚亲自设计并带领日本工匠创建而成。[2]鉴真东渡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不仅影响到日本佛教的发展,而且对日本当时及后世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白亮诚哈吉,云南省个旧市沙甸人,名耀明,字亮诚,号孟愚,笔号莲父,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九日,1965年8月6日归真于泰国密塞,享年七十一岁。父名载廷,字金柱。清末总统南防全军,补开化总镇,驻文山防法、越入侵,诰封“建威将军”,谥“忠果公”。亮诚有弟兄三人,大哥耀鸾早年归真,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12)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简称《大慧宗门武库》、《大慧武库》、《武库》等。临济宗杨岐派名僧大慧宗杲(赐谥“普觉”)的参学弟子道谦编。南宋绍兴十年(1140)初成,淳熙十三年(1186)重编。收入《续藏经》第一四二册。有关此书的由来,南宋禅僧晓莹在致径山宗演的《云卧庵主书》中,有一节十分详细的记叙:  相似文献   

20.
阎小龙  张元林 《法音》2023,(2):6-14
<正>提婆达多与佛陀的故事,在佛教经典中记载较多。提婆达多(Devadatta),又译为“调达”“提婆达兜”“地婆达兜”“禘婆达多”等。《释迦谱》卷二记载:“调达,亦云提婆达多,齐云天热。以其生时人天心皆忽惊热,故因为名。”[1]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和斛饭王是兄弟,提婆达多是斛饭王之子,与阿难为兄弟,与释迦牟尼是堂兄弟关系。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的矛盾关系在佛经中多有记载,但众多的佛经中,对提婆达多的评述出现了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