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宋著名诗人和思想家杨万里 ,潜心研《易》 ,撰《诚斋易传》 ,开引史证《易》新学风。书中借《易》理阐发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体常通变的革新思想和敬德力行的自律精神 ,对古代易学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诚斋易传》蕴含的经邦济世思想 ,至今仍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日本、韩国、一些西方学者和国内学术界颇为关注老庄关于心理治疗的问题。笔者曾在《医学与哲学》(2 0 0 1年第 8期)发表一篇文章 ,其中提到“玄览 -心斋疗法”,其后 ,收到一些询问 ,现将想法进一步写下 ,向同仁们请教。1 玄览 -心斋疗法的理论基础玄览 :语出《老子》第 1 0章。玄 :指本原。览 :指镜子 ,心镜。老子说 :“除玄览 ,能无乎 ?”原意指“洗净这面镜子 (心镜 ) ,还能照不出瑕疵吗 ?”此处用玄览 ,取其“洗净镜 ,照出暇疵”之意。心斋 :语出《庄子·人间世》。斋之原意指饮食中的不荤不酒。心斋 ,指心灵的空静 ,保持清洁…  相似文献   

3.
早期道教定期斋戒制度与佛教的关系,是近数十年来国际道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八节斋"等定期斋戒制度,都是在汉晋道教斋戒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其最早的渊源则是《礼记·月令》等所代表的先秦秦汉国家祭祀制度。汉代《太平经》和《老子中经》奠定了道教"八节斋"等定期斋戒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东晋上清派及其经典则对古灵宝经定期斋戒制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早期道教定期斋戒制度与印度佛教"布萨"制度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至于六朝以来以"月六斋"为代表的本土佛教定期斋戒制度的确立,恰恰是印度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根据本文作者过去的研究,东晋末刘宋初出现的道教灵宝斋主要是以行道为核心的一种集体法会仪式,举行期间所有参与者须奉持类似于佛教戒律的系列戒条。灵宝斋是古灵宝经借鉴源出印度佛教布萨制度的汉传佛教斋法创立的,其中融摄了中国本土道教的天师道和方士仪式成份。王承文在其近著《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中提出了与笔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一方面,他竭力证明古灵宝经中的时节斋或灵宝斋源出中国本土宗教;另一方面,他认为汉传佛教的时节斋乃仿效中国本土宗教斋法而制立。本文从三个方面反驳王说,期望通过深入的讨论推进中古佛道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老子鬳斋口义》用宋代流行的白话解老,体现出林希逸融会三教的老学思想。林希逸在解老中大量借鉴三家思想资源,对老子之道体、得道之人的特征以及修道功夫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极力澄清理学家对《老子》的"异端"误读,将对《老子》的理解导向内心,有突出的心化特点。但林希逸的注解也有牵强随意之病。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融会三教的解老方式以及对《老子》文章的点评,对后世注老者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八关斋诗>约作于天监八年,这当是沈约为祈求消病而发愿、舍身下的产物.它并不能充分表明沈约信仰佛教的坚定性,它甚至有迎合梁武帝崇佛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斋戒的定义是什么?答:斋戒是阿拉伯语一词的意译,为伊斯兰教“五功”之一。中国穆斯林称“斋功”、“封斋”、“把斋”等。原意为“克制”、“止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 1 7世纪中日思想家王夫之和伊藤仁斋的著作《读四书大全说》、《论孟古义》作了比较 ,认为 1 7世纪中叶 ,王夫之和伊藤仁斋诠释《论语》、《孟子》在批判程朱、复归孔孟的同时 ,所提出的“实学化”、“人情化”、“合理化”的人生主张有相通之处 ,符合时代潮流。二者在解决相近的课题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异。王夫之重视历史文化传统 ,具有深沉的文化信念 ,试图在全面总结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中国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而伊藤则简明直截 ,不作高深玄远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9.
佛教寺院往往有一座名日“五观堂”的处所。五观堂是僧尼用斋的地方,又称“斋堂”。泉州开元寺的五观堂的石门楹联写着:“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佛教的“五观“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斋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三心”是:贪、嗔、痴。  相似文献   

10.
戏里戏外     
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杭州某商人之女酷爱《红楼梦》,整日为宝黛爱情悲戚不已,久而成疾,竟至卧床不起,父母愤而将《红楼梦》投入火中,未曾想此女在痛呼“奈何烧煞我宝玉”后竞气绝身亡。  相似文献   

11.
王畿易学认为易之体用不二,易为心易,太极为心之极,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说,视<周易>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在修养方法上力倡先天之学,而以自然为宗.王畿易学是宋明时期陆王一路下来心学派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传统易学起到一种解构的作用,是陆王心学在其本质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试论帛书《衷》的篇名和字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三件残片的缀合和考释,认为所谓的帛书《易之义》原篇题当为《衷》,是孔子后学按照阴阳和衷共济的主题所选定的孔子沦《易》言沦的汇编,编者以为这些言沦是最为适当的论《易》之语,故名其为《衷》;而原记字数“二千”当为“四千”之误;同时进一步考定帛书《要》的篇首当为今本《系辞》的第十章。  相似文献   

13.
许蔚 《周易研究》2006,(1):17-21
《左传》、《国语》所载之易例,向为历代易家所重视。其间在“卜史”名义之下,掌易者实际身份之差异及《易》之实际应用方式之差异之于考察春秋时代或谓《左传》、《国语》时代《周易》文本之传播、接受及其形成情况皆负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4.
程林 《周易研究》2004,(3):46-50
<易序>为朱熹著作<周易本义>中的一篇序文,但此文也被收入程颐的<程子遗文>及程颐的弟子周行己的<浮沚集>中.谁是<易序>的真正作者,众说纷纭.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和思想的关联上断定朱熹是这篇序文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左传》《易》释与《易传》的诠经方式入手,观察先秦解《易》模式中的思维运作过程。尝试从这一角度重新思考经传关系问题,即经传的承续性可以透过它们在思维模式上的相关性获得新的解释。此外,本文还尝试探讨了以字义演绎来阐发义理的解《易》模式产生的本源性原因,即通过解析"《易》象"的构成,阐述"《易》象"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16.
略论惠栋的考据学特色与既济思想--以《易大义》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大义>是惠栋用易理对中庸的注解,该书实际体现了惠栋的许多学术特色,其考据学特色表现为:1.复经书原貌.2.考典章制度.3.述微言大义.而其思想特色则表现为将中庸的思想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在注解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易学思想完整地表达为:乾元经过择善积善的过程最终达到既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房审权在宋代易学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反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之法,汇集汉代以来解《易》诸家,坚持以义理解《易》为主,切实地推动了义理易学的发展,在易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李衡继承房审权的易学思想,在删补《周易义海》的基础上,编撰完成《周易义海撮要》.《周易义海》、《周易义海撮要》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易学资料,也客观地折射出了南宋以前义理易学的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易音》包含有六条易音研究条例,其中核心条例是"承其义则亦承其音"。这一关系原则中,"义"在"音"先,"义"是决定上下爻辞之间韵读关系成立的第一条件,在此基础上,音同或音近才能成为上下爻辞之间韵读关系成立的依据。通过对《易音》中的实例分析,发现此条例不仅贯穿其他条例,而且贯通顾氏整个易音研究。从清代易音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可以说顾炎武易音研究条例成为易音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且具有丰富的易学内涵,对现代易学研究有着很好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广 《周易研究》2004,(5):45-49
朱的治<易>体会.本文据此考察了朱子治<易>理路:一是对<易>道和<易>书的定位,认为圣人所深见的<易>道不仅仅指<易>的生生之道,而且还涵<易>书本为卜筮而作的本义;二是对治<易>困境的省思,认为因<易>之本义被遮蔽,且<易>道还需经历见得之故,故<易>成为难读的"天书".得出:朱子认定只有达至"此心大段虚明宁静"之境后,方可像圣人一样"深见<易>道之无穷",证成"学<易>无大过"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0.
郭彧 《周易研究》2006,(1):27-33
本文在笔者以前考证的基础上,又以读书所得新证据对北宋两刘牧的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证。并以考证结果为根据,对诸多已成“事实”进行了商榷,指出:三衢刘牧无任何易学著作存世;朱震等有关“河洛”图书的传承代次,全是瞎说,不可再引以为据;“河洛”图书内容出于彭城刘牧著一卷本《易数钩隐图》之后,很可能是其弟子窜人;范谔昌的“象学”并不讲“河洛”图书,以此溯及陈抟之“象学”亦非“河洛”内容;范氏晚于彭城刘牧,并非其师等。最后指出:彭城刘牧讲太极大道,理应在“宋明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