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哲学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常常会产生非常有意思的结果,也会影响到哲学发展的路向,并为哲学讨论展示有益的提示。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交往,则为理解20世纪一段特殊时期的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例。从雅斯贝尔斯的角度来看,他最初想同海德格尔建立的是哲学的友谊,后来这一关系却陷入了政治的对立。自1933年以后两位哲学家就未曾见过面,但却为他们各自的后半生树立了典范:海德格尔成为了雅斯贝尔斯评判自己哲学严肃性的标准,而雅斯贝尔斯则成为了海德格尔用来审视自己良知的准绳。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感谢王金林先生,他撰写的《一个包裹和三封信》和翻译的《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的通讯对话》(《世界哲学》2007,2)让我们更了解海德格尔的纳粹岁月的道德问题。就王先生翻译的马尔库塞致海德格尔(1948年5月12日)一函中,"难道这种消灭不是在1933年之前很久就已经清楚地呈现在其‘领袖’的每一句话中,呈现在救世军(SA)的每个姿态和行动中了吗?",其中的"救世军(SA)"一辞,似是误译。我手头没有原文,无法查证,但根据文字的上文下理,SA似应为纳粹党组织的冲锋队(SA,Sturmabteilungen),而不是基督宗教的慈善组织救世军(SA,Salvation Army)。谢谢!甄立德(香港)  相似文献   

3.
马丁·海德格尔逝世于1976年5月26日,享年86岁.第二年,题为《回忆马丁·海德格尔》的文集问世,由海德格尔著作临时出版人京特·纳斯克(Günther Neske)的出版社推出.此文集收入了海德格尔过去的学生、朋友和熟人们写的富于启发性的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4.
这是海德格尔1927年为马堡大学建立400周年的纪念文集撰写的关于马堡大学自1866年以来哲学讲座教席历史的文章.借此文,海德格尔简要评述了60年来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诸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哲学贡献,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黑色笔记本"在2014年出版之后,引起了欧美学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从海德格尔在1931年到1941年期间记下的一些笔记内容来看,海德格尔的确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明显的反犹主义倾向,并且在1939年仍以形而上学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本质性的肯定"。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这一刚出版的新文本,介绍西方对此问题的不同争论,试图从海德格尔思想内部入手,揭示出海德格尔牵涉反犹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动机。  相似文献   

6.
“存在”这一概念极易误导人们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立足于从“存在”到“意义”的现象学还原,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海德格尔谈论存在时,他谈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这一解释可以在早期海德格尔关于事实状态(Faktizit~it)和后期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和理解.事实状态和Ereignis说的是一回事:保持意义-给予过程的敞开.鉴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研究文献中的长期使用,本文将首先澄清海德格尔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并根据这一澄清重新解释世界、真、Ereignis、事实状态等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批判哲学试图捍卫人的自由,将之建基于人的主体自发性与自主性.在对康德自由概念的解读中,海德格尔认为,康德将自由理解为一种因果否定了人类的自由.依据康德文本,重构康德的因果自由理论,可以澄清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误读.剖析海德格尔在批评康德时所持的立场,将会看到海德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存在论—现象学维度.将双方关于自由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清理了海德格尔不同时期有关Aletheia[无蔽]的不同解释,认为Aletheia[无蔽]意义上的“二重性”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主导线索,也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思想经验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希腊的“无蔽”经验的重思,海德格尔指向当下和未来,关注后哲学时代里普遍意义的差异化-境域化生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海德格尔1919年在弗赖堡大学早期讲课稿中的内容探讨海德格尔早期对哲学本性的思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考察海德格尔早期开始思考哲学本性问题的方式;分析他将哲学当作原初科学的观点,即认为哲学是对思想、认知的"实情"及方法(方式)的探索;评价他的这些见地的视域与方向的重要性、局限性、特性以及最终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海德格尔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海德格尔研究述评宋祖良对国内外的海德格尔研究,我们有必要加以特殊注意。一方面海德格尔在世界上的影响目前明显呈上升的趋势,例如,截止到1982年,鲁尔大学的哲学教授H·M·萨斯(H.M.Sass)制订的并在美国发表的有关海德格尔的文献目录约有54...  相似文献   

11.
R.迈  林丹 《世界哲学》2004,75(2):91-97
1 现在我们就海德格尔的另一个关键术语--即"道说"(Sage)①--来追问道家思想对于海德格尔的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话题.本文作者围绕雅斯贝尔斯《关于马丁·海德格尔的笔记》等著作,重新探讨了海德格尔前后思想与纳粹主义的内在关系.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亲合性并非是他校长任期以后就放弃了的暂时的亲合性,而是自始至终都与其自身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恒久的亲合性.不仅他的早期思想就坚信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他的后期思想也坚信想象中的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在与纳粹主义的深远而持续的联系中,海德格尔扮演了一种出卖理性、不负责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存在论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在早期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进行了独特的存在论的诠释.他的基础存在论是这一诠释的重要成果.其中,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实践智慧的诠释居于中心地位.海德格尔把实践智慧诠释为此在揭示真理的根本方式.实践智慧是促使人进行本真的决断的"良知",因此它是人本真的个体化存在的前提.而在决断中,体现出一种特别的时机性.正是从亚里士多德描述的人的行动的时机性概念中,海德格尔揭示出了源始的时间性--融将来、过去和现在于一体的绽出的当下.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曾强调指出,一切问题都只有置入时间境域之中加以透视,才有可能透过表象找到认识歧异的根源所在,从而真正把握问题的精髓与实质。(参见海德格尔,1987年,第24页;下引海德格尔文献略人名)这一方法对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哲学中的人性论,特别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差异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海德格尔时间观念的借鉴意义1.当前性、现成在场性与人的非本真性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将时间区分为两类: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与由亚里士多德所奠基和代表的日常状态、科学意义上的时间性。与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比较了康德与海德格尔对主体的观点.文章通过对此二人的引述和论证展示出,虽然他们都承认主体的自发性,但是康德的主体的自发性是通过先验主体根本不在时空之中来保证的,而海德格尔的主体(此-在)的自发性却体现在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康德的主体是纯粹的,不属于感性的,是不可以对象化的;而海德格尔的此-在虽然也不可以对象化,但是由于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所以海德格尔的此-在并不是纯粹的.简单地说,康德的主体是乌托邦的,海德格尔的此-在是拓扑发生学的.  相似文献   

16.
邓定 《哲学研究》2022,(2):109-118
在法兰克福的马尔库塞档案馆中保存着《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研讨班记录,它记录了海德格尔在1930-1931年冬季学期和1931年夏季学期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研讨班内容。然而,这份记录却并未被《海德格尔全集》第83卷的编者马克·米查尔斯基收录其中,就连海德格尔本人后来也几乎从未提及上述两次研讨班,这已是学界一段公案。在《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中,海德格尔全面阐释了《巴门尼德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第三条进路”(155e4-157b5),最后得出结论:“瞬间作为动静转变的发生通道和时间视域的绽出开端,同时具有无性”。与海德格尔后期对柏拉图的存在之历史定位相照,上述结论展现了他20世纪20-40年代对柏拉图理念学说的复杂态度,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海德格尔前后期关于柏拉图思想阐释的整体进路。  相似文献   

17.
据西德《哲学研究杂志》报导,著名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于1976年5月26日在弗拉伊堡逝世。享年86岁。 1976年12月16日,西德弗拉伊堡大学为海德格尔逝世举行纪念会。在会上讲话的有弗拉伊堡大学的W.马尔克斯、海德堡大学的汉·格·卡塔玛尔和斯塔恩柏克的卡·  相似文献   

18.
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拒斥至今仍然影响着许多分析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驳卡尔纳普:首先,海德格尔哲学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倒是要克服形而上学,只是克服的方向与卡尔纳普相反;其次,卡尔纳普在名词的动词化以及“无”的问题上完全误解了海德格尔;再次,卡尔纳普对to be问题的否定以及用艺术代替海德格尔哲学的企图等是科学主义的、独断的和简单化的.  相似文献   

19.
近来,海德格尔早期的一些弗赖堡讲座稿[《全集》56/57卷,《全集》58卷,《全集》61卷,《全集》63卷和"那托普论文":《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解释学境域的显示)》]等相关手稿,以及关于时间概念的演讲稿(《时间概念》)被发表了,于是我们现在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通向《存在与时间》的哲学道路(这是一条由于在《存在与时间》之前十年的沉默而长期不为我们所知的道路),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杰作本身了.战后期间海德格尔的另一重要早期文献,即他未发表的关于雅斯贝尔斯的详尽评论,一段时间以来就已为世人所见了(《全集》9卷1-44页).他1925年夏季学期的讲座稿(《全集》20卷)也是如此.这个文本突出地显示了在通往《存在与时间》的道路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甚为广泛而细致的遭遇.  相似文献   

20.
D.科雷尔的研究报告表明,海德格尔从年轻时起就对艺术和文学怀有某种个人喜好。他说:“从学生时期开始,海德格尔就表现出对文学和艺术的爱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和A.施蒂夫特的小说,荷尔德林、里尔克和特拉克的诗……以及绘画和诗歌的表现主义运动”。然而艺术汇入他的哲学思想之流是30年代中期的事情,此时他已年近半百。从这时起,他的哲学目光常常注视着艺术尤其是诗,直到1976年去世。不过,谈到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哲学兴趣,有两个明显的事实值得注意:第一,至少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所占据的空间绝不是美学占据的空间。他曾以批评的口吻说到,美学集中在“文化活动的一个领域”,关心艺术作品的“欣赏”及其“性质和魅力”。从他发表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