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在每个教师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幅关于“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的画像,它就是由教师的学生观描绘成的,它详细地记录着教师所理解的“学生”的一切方面,并指导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2.
晚唐时期的沙陀部落酋长李克用,出生时即瞎了一只眼睛。他生性残暴,人称“独眼龙”。他两次让画家给自己画像,结果将这两个画家都杀掉了,因为“独眼龙”的形象使他感到实在没有面子。  相似文献   

3.
感悟苏东坡     
暑假旅游到蓬莱,在这传说为海上三仙山之一、神话“八仙过海”的地方,我意外地看到了苏公祠!虽然其格局不大,祠内仅存些诗文书法画像的碑刻,但是其“地位”不低,比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所在的位置都要高,与“八仙”蓬莱阁同处丹崖“仙境”之巅。据导游介绍说,  相似文献   

4.
汉代空心砖画像是汉代美术研究的重要对象,画像的模印经过了工匠认真的构思,印模制作技术可能受战国时期陶拍和玺印的影响。画像模印的工具在考古材料中鲜有发现,但根据画像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很有可能为木质印模。值得重视的是,铜质和木质的印模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实物,木质印模的画像非常细腻,而铜质印模的图像为图案。画像模印的工匠与制陶工匠属于不同的工匠群体,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制陶工匠负责空心砖坯的制作,其工作具有稳定性,即他们属于治陶作坊里的工匠。而画像模印的工匠则具有流动性,他们根据治陶作坊里的需要来从事画像的模印工作,工作完成后即离开转入其他地方。因此,空心砖画像的印模为模印工匠的谋生工具,在治陶作坊里一般不易发现。  相似文献   

5.
报载,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不久前兴起了广泛的学雷锋活动,校园里张贴着雷锋的画像,学员中传诵着雷锋的日记,教室里抄录着雷锋的名言…… 我军培育出来的“雷锋精神”,不仅冲出了亚洲、而且打入了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这是值得引以自豪的。但是,使人不能“豪情满怀”的是,在享有“雷锋精神”专利的地方,近年来却不时传出一些鄙簿以至抵毁“雷锋精神”的消息。有人批  相似文献   

6.
日出扶桑积雪高,海空天净绝纤毫。每看剑气冲银汉,知是吹笙咏碧桃。这首诗出自元代文豪虞集笔下,题写在白玉蟾画像上。诗的前两句,借景拟人,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不动声色地写景,若透过字面去咏味诗的意蕴,却是在绘声绘色地写入,也就是描摹画像主人白玉蟾的精神人格。“扶桑”是传说中的东方神树。传说中,太阳每天都像初生的婴儿,在扶桑的覆护下升起,“日出扶桑”就是旭日初升时的景象———当一轮红日从辽远的扶桑下冉冉升起之时,就像一盏无幽不烛的明灯,用光明撕开黑夜的混沌。晨曦照亮了天,照亮了地。大地上,一片皑皑白雪,在晨曦的辉映…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1,(12)
贯休是唐未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宫里,收到了程公羽从四川进呈的贯休十六罗汉画像。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里记载得一清二楚。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呆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  相似文献   

8.
苏州玄妙观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历代遗留下来大量的文物碑刻、文化遗迹,内容涉及殿宇兴度、人物赞颂、天人画像、官府告示、禁令等,为研究玄妙观的变迁沿革和苏州的历史文化。社会风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玄妙观众多的碑刻之中,老子像碑最为珍贵。该碑树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出之宋代刻石高匠张允迪之手。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的太上老君像,有唐玄宗李隆基题写的赞,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赞。一块石碑上集御赞、名画和精美书法于一体,世称之为“三绝碑”。此碑是苏州现存画像碑刻中最早的一块,张氏是当时的…  相似文献   

9.
孝堂山石祠室内东、西、北三面墙壁及过梁上皆刻有丰富精美的汉代画像。两千年来石祠未遭到破坏,画像保存完整,是历代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美术史学家重视的艺术珍品。金石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对孝堂山石祠的题记、年代、主人、建筑形制、画像内容、雕刻技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达到共识,依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0.
汉画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是中国艺术史的一座不朽丰碑,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在不断进行搜集和研究。汉画像的发现和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金石学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近代考古学研究时期;第三个即现代综合时期,每一时期的研究都对汉画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洪适《隶释·隶续》的研究,有助于探寻其对汉画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白云观藏历代传戒律师、方丈、监院画像中,有一幅相传是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画像。经辨认印章,画像上的题词作者是果亲王允礼。从题词内容可知,康熙皇帝曾赐给王常月紫衣。关于清代全真道传戒历史,陈兵、莫尼卡(Monica Esposito)、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森由利亚、刘迅等学者都有论述。笔者在《王常月学案》和《清  相似文献   

12.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五幅关帝画像,但是其内容介绍极为简单,对画像中的人物、主题以及其文化内涵都没有做更多的介绍,并且有一些错误的提法。本文对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五幅关帝画像中的人物进行了考证,认为他们分别是张仙、王灵官、关平和周仓。这五幅年画反映了道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多种神仙的组合,符合民间的多种祈愿。  相似文献   

13.
西岳高僧名贯休,高情峭拔陵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欧阳炯《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宫里,收到了程公羽从四川进呈的贯休十六罗汉画像。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记载得一清二楚: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  相似文献   

14.
"升仙"是汉画像的主题之一,升仙画像是先秦以来长生思想的变异,蕴涵着巫术和宗教两大文化体系的内容。道家超越生死的理想对神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始道教借用了先秦道家的长生理论和神仙家的升仙模式,构建了宗教性质的神仙思想和升仙方式。汉画像中的升仙画像,既是汉代人生死观的重要反映,也是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运用模拟巫术征服死亡、超越生命极限的幻想,折射出时人对人生的眷恋、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试图利用超自然力量与死亡抗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一、扬州市伊协首次公布普哈丁画象 2010年9月16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以《仙鹤寺与普哈丁墓》为题作了宣传,其中映现了先贤普哈丁画象。扬州穆斯林认为,普哈丁画像不太像阿拉伯人。当初,扬州郡守元广恩接见普哈丁时,嘱咐画师在屏后仔细观察,留下一张宣纸画像。于是,扬州耄耋乡佬马良不顾年迈,拄着拐杖,四方奔走,请扬州画院画师,对照原残损画像重新模拟,求得神似。  相似文献   

16.
宋代民间道士徐守信,经过从师受道、道士和民间俗士附会、文人士大夫品题、帝王召见赐号等环节,神化为具有神异功能且被世人广泛信仰的“徐神翁”。徐神翁信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他写字、作诗占卜的崇信和对其画像的崇拜。徐神翁信仰在泰州本地及东南沿海一带影响颇大,圣迹崇拜较为兴盛。宋代诗文、笔记对其神异事迹的载录以及道教、民间信仰对徐神翁的吸纳,使其成为八仙早期成员之一,广泛出现于元明“八仙戏”中。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发展国家外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一些组织机构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作,相继创作了李时珍、关汉卿、杜甫等历史名人画像,使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写真",并作为该人物的标准形象被广泛使用。而这些我们在当下常见的历史人物画像,经历过怎样的标准化过程?为探究这一问题,文章以《关汉卿像》的创作、传播为切入点,将该画与同期同类型作品进行比照,对画像的创作及之后所经历的宣传活动进行分析,剖析其成为关汉卿标准形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中刻画了许多不同的人物,从墓主、周公、圣贤、刺客,到厨师、乐伎、孩童。我们可以根据榜题,故事画面独有的细节等判断其身份,但唯独不可通过面部特征分别他们,对个体的看法非由于其个人,而是由于他隶属的某一类别。汉画像中诸多历史典型形象及寻常人物有着近乎相似的面孔,而"亭长"作为汉画像中一个"多面"的立体人物,大致具有头戴冠,身着长服,持械肃立,作恭迎状等特征。对汉画像中的语境分析可知"亭长"的职能:其一,在进入死后世界的旅途中,亭长所守"天门"为步入仙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亭长与阙的组合基本可以作为"天门"的象征。其二,亭长连结生死两界,在汉人的生死观中或许被视为可以指引、保护墓主顺利升仙的使者。  相似文献   

19.
在苏州古城的市中心,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名叫“观前街”。这条街名的由来,是因为在这条街上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玄妙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观,历史上几次兴废,至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改称玄妙观。现在保存完整的有山门和三清殿二处。三清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主体结构建于宋代,是国内难得的宋代建筑之一。三清殿的西墙上,有一块老子画像石碑,用木框加门严密地保护起来。这块石碑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作画、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唐玄宗李隆基御赞的宋代复刻名画  相似文献   

20.
在汉代恢弘的墓葬艺术——汉画像中,大量"乐舞百戏"的画像艺术呈现的是汉代人的祭仪文化和宴飨文化。在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的影响下,汉画像乐舞百戏不仅具有娱神的功能,还表现出鲜明的娱人功能,这种神圣性与世俗性共同构成了乐舞百戏艺术功能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