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中华  麻芳菲  谭瑾 《心理科学》2018,(5):1221-1226
当代职业环境中,易变职业生涯定向(protean career orientation, PCO)对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成为职业生涯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概念本质上而言,PCO是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进行自主管理来实现主观职业成功的一种倾向。本文在系统地介绍PCO概念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其结构维度与测量、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了综述。最后,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职业生涯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调节性匹配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决策、动机领域,Higgins(2000)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调节性匹配理论。所谓调节性匹配(regulatoryfit),指的是个体的自我调节定向与其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该理论认为,调节性匹配能增强个体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动机强度、主观评价和情绪体验,从而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围绕调节性匹配的概念、产生、效应及应用价值等问题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情绪与职业数量对不同职业生涯延迟满足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可能潜在影响,分别对40名高、低职业生涯延迟满足倾向的大学生被试诱发正、负性情绪并完成信息板技术模拟的职业决策任务。结果显示:1)高延迟满足个体的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显著大于低延迟满足个体;2)不同延迟满足的个体在正性情绪或低职业数量条件下都表现出更好的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3)在不同情绪及职业数量条件下,高延迟满足个体在不同职业属性间的搜索更多。职业生涯延迟满足倾向作为与未来规划密切联系的概念,揭示了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职业决策过程可能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小云  郭成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503-1510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 被视为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 是国外近年来生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理论生长点。在综合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生涯适应力的缘起、概念内涵、理论建构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以便人们更深入地体会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最后, 该文指出未来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应继续注重理论建构的丰富和完善、注意概念的文化适应性、关注其在生涯咨询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加强对有生涯困境群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生涯发展理论探讨了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以及职业生涯探索与职业成熟度的中介效应。以接受了专业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为主试,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职业生涯探索量表、职业成熟度量表和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对647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路径有四条,(1)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具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2)职业生涯探索在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中介作用;(3)职业成熟度在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中介作用;(4)职业生涯探索和职业成熟度在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主动性人格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还会通过职业生涯探索与职业成熟度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  相似文献   

6.
职业生涯高原研究述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职业生涯高原(career plateau)是指个体在当前组织中的一种职业生涯状态,其概念最早由Ference等(1977)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角度提出。研究发现,职业生涯高原与一些重要的效果变量有比较显著的关系,比如情感承诺、缺勤、心理倦怠等。本文从职业生涯高原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影响效果、应对策略等方面简述了西方研究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情况,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内涵过窄、缺乏过程性研究等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谢宝国  夏勉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112-1124
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人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其一直是生涯心理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它会以两种方式影响职业决策结果:一是,导致个体无法做出决定;二是,导致个体做出劣质决定.本文回顾了1980~2012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职业决策困难的概念界定、亚类型、结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清晰界定职业决策困难的内涵和外延、对维度构成达成共识、深入探索形成机制以及加强定制化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8.
廖嘉俊  李红  吴寅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9):1607-1621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激素, 主要的雄性激素之一。在神经科学与神经内分泌学领域中, 早期研究发现睾酮会对人类的攻击性、社会交往、冲动性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后来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睾酮与决策之间的关系, 包括社会性决策的信任、合作、利他与竞争方面以及经济性决策的风险决策。多项研究显示, 睾酮的水平与经济性决策中的风险寻求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在社会性决策领域中, 高睾酮水平的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支配性和公平性行为, 同时表现出更低的人际信任。然而这些研究结果也存在难以重复验证的现象, 需要更多的研究探寻可能影响睾酮与决策的其他因素。未来对睾酮与决策的研究可以关注睾酮与消费决策领域、探寻青少年睾酮水平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等。  相似文献   

9.
职业生涯探索是指个体在探索动机推动下,对于自我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环境进行探索,形成一定技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反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自我的发展和整合。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生涯探索的概念、结构划分、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几方面。关于结构的研究有内容和过程两种取向;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家庭和个体两方面展开。明确职业生涯探索结构、进一步完善测量工具及深入了解职业生涯探索的原因机制是未来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根据情绪发生于跨期决策过程中的时间, 可以将其分为决策前情绪、决策中情绪和决策后情绪。目前关于情绪与跨期决策的研究, 尤其是决策前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研究, 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揭示现象的阶段, 较少有研究直接验证其中的影响机制。综合运用行为实验和神经影像学的手段从认知过程和决策过程揭示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行为机制和神经机制, 将有助于加深对跨期决策心理机制的理解, 并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情绪以做出更满意的决策。未来研究还需加强研究的深度和生态效度, 如考察动态情绪、日常情绪和复杂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并在情绪干预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以一所综合类大学的305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探索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正向预测其职业生涯探索;(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 自我评价、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环境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在主动性人格与自我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收集信息在主动性人格与目的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信息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对439名大学生的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上存在显著差异,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两个维度的得分都呈现出达成型>延缓型>早闭型>混乱型的趋势,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探索得分越高.(2)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决策困难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得分及各维度平均分上大致呈现出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决策困难得分越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就业压力和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职业成熟度量表等对7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既能直接预测职业成熟度,也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职业成熟度;(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受到就业压力的调节,就业压力调节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世平  张艳  王晓庄 《心理科学》2012,35(1):180-185
为研究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和决策有效性,实验一、二分别从决策者心理特征(内隐自尊与风险偏好)和职业方案特征(框架效应与风险水平)入手,考察二者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隐自尊和风险偏好的高低显著影响大学生择业倾向性;大学生对风险水平不同的职业方案的选择倾向由低到高依次为冒险、折中、保守方案;职业决策存在明显的框架效应。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职业方案;高风险偏好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冒险的职业方案;高内隐自尊大学生倾向于主动择业;积极表述的职业方案更受大学生所青睐。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职业决策和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应用自尊量表(SES)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106名大学生(男生46名,女生60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框架性职业决策情景,探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和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结果发现:(1)成就动机中避免失败变量与框架效应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倾向性有显著性影响;(2)自尊水平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倾向性存在显著性作用;(3)框架效应在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发生作用,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倾向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心理资本"怎样"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个体中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心理资本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技能量表和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对73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了心理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2)社会技能调节了心理资本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研究结论对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侯春娜  伍麟  刘志军 《心理科学》2013,36(1):103-108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因素中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文化性家庭环境与责任心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与中介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责任心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对大学四个年级1207名学生进行测量,运用SPSS12.0、AMO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父母情感温暖通过责任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稳定而持久的间接作用。(2)文化性作为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变量,其与父母情感温暖的交互作用对责任心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并通过责任心中介变量,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产生稳定而持久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真  孙影 《心理科学》2021,(3):682-690
职业决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距离作为个体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否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偏好?研究通过4个实验,采用2(心理距离:远、近)*2(性别:男、女)混合实验设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和性别对职业决策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在心理距离远的情境下更偏好选择稳定、职业声望高的职业;在心理距离近的情境下更偏好选择薪资高、专业对口的职业。(2)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近的情境下,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偏好选择薪资高、专业对口的职业。  相似文献   

19.
以66名应届或往届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何小蕾(2004)修订的情绪智力量表和信息板技术探讨了决策时限、选项数量及情绪智力对职业决策过程中线索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决策时限和选项数量影响职业决策过程中各条线索的平均点击次数和平均加工时间,说明完成信息板任务过程中被试加工线索的策略会因为决策时限和选项数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情绪智力水平对职业决策中的信息搜索模式有显著影响,高情绪智力水平者倾向于采用基于选项的复杂搜索策略;(3)情绪智力的各维度对职业决策中信息加工的平均决策时间、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管理情绪、表达情绪对决策时间和搜索深度均有显著影响,理解情绪对决策时间有显著影响,利用情绪对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有显著影响,而情绪发展对决策时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