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叠山是造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园林里的叠山作品体现了造园家们师法自然,以追求园林意境的艺术匠心。假山的形式注重因地制宜,山体与周围园林空间的关系处理得体。当代设计师应当继承这种优秀的叠山理念,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历代文艺理论家多使用"气"的概念来论文论诗、评书评画。中国绘画艺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气的体现,"气"与"美"已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的传统绘画都十分强调气与意、形、情的密切联系。气构成了艺术家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而赋予了艺术作品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苏联解体已逾十年,但研究斯大林模式,特别是认清它的弊端,仍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斯大林模式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理论探索不相一致,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5.
医学伦理学是否可教及其他--关于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伦理学是否可教?如果可教,应该教规范还是教价值?如何拉近医学伦理学教育与现实的距离?怎样评价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效果?不仅是临床医生和卫生管理工作者,即使作为医学伦理学研究工作的学者也都对这些问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这影响了医学伦理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关于孝文化批判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孝化构建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不公正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五四运动中受到较为彻底的批判。梁漱溟、陈寅恪、冯友兰对孝化批判保持了较为冷静的态度;当代新儒家和海外学杜维明对孝化给予更为积极的肯定,他们的肯定意见启发人们对孝化批判进行新的思考。孝化是一个以孝为教的化丛,发挥着社会道德教育的功能。对孝化的绝对化否定带来道德教育的家庭缺位,也带来公忠伦理的畸重和人伦、情感伦理的畸轻。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机系统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机系统研究集中于系统中人和机器的功能及它们相互关系。可以说,它是工程心理学的范式(paradigm),过去人们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机系统,把人作为机器的一部分,用工程的观点来说明人的特点。这种方法只能说阴人的一部分特点。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人—机系统的发展,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就显得越来越不合适了。一、人—机系统的一些主要变化在过去的十年中,心理学理论和人—机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有: ①认知心理学理论在这一时期有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一 从事一门学科的研究,首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但要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却又有待于对这门学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个辩证矛盾。所以,讨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时,不能要求在定义式的规定中把这门学科的内容都说清楚。但是,这个定义式的规定,又必须反映出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质和范围,特殊的研究方法和发展道路。 我以为这是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有的共同语言,否则便无法讨论。譬如在哲学研究对 相似文献
10.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基础性课题。宗教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不仅继续存在,甚至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发展。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日益丰富为宗教发挥其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未达到足以消灭宗教根源的程度,因此宗教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1.
合伙是目前比较广泛适用的经营形式,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司法实践已经广泛承认了合伙的存在。但合伙一直未能明确,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合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定位以及合理解决因合伙事务而发生的纠纷。 相似文献
12.
艺术形象思维这个词组屡屡在人们语言中媒体中出现,至于它的内涵与外延部分至今也未有一个确切的界定。这是因为这个词组内的三个词(艺术、形象、思维)也难以规定一个确切的定义,同时,艺术、形象、思维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在变化中存在的概念。但是, 相似文献
13.
"舞蹈艺术赏析"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赏析"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精致稳妥的阐释性研究比易生争议的创造性研究更能得到肯认和好评。但思想才是哲学的灵魂,创生新思想在哲学研究直至哲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核心意义。当前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共同体更热衷于学术阐释,而对思想创造显得相对淡漠和苛刻。为此,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需要重新认识既有的哲学研究方式。一方面,哲学繁荣的实质并非表面的学术繁荣,而是深度的思想繁荣;学术繁荣并不必然通向思想繁荣,甚至可能导致思想凋零。另一方面,人们一般囿于思维定势,更倾向于接受"不易之论""不刊之论",创造性思想则容易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境地。因此,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哲学实质性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高度自觉地鼓励和包容思想创造。这就需要在当下着力强化趋向创造的阐释进而在阐释中加以创造,并构建鼓励和包容创造性思想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走出思想创造的困局。 相似文献
15.
16.
实践、艺术与自由--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再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在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讨论中 ,马克思实践概念与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重大不同 ,格外为人们所重视。有人据此批评了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的背离 ,有人则为之辩护。但无论是批评还是辩护 ,似乎都忘记追问一下两位实践哲学大师关于实践概念的不同规定是如何产生的 ,马克思是基于什么考虑而采取了与亚里士多德完全不同的实践概念 ,这种不同后面是否还有相同的东西 ,以及这种不同又意味着什么。而在讨论中人们之所以将如此复杂而重大的理论问题简单化 ,在我看来 ,恐怕主要地导因于论者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艺术活动在亚里… 相似文献
17.
对人的本质的探究是人最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其抽象性、思辨性和深邃性内蕴和呈现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以致无论给出什么样的答案都很难证实或证伪。因此,过去虽然有许多人涉猎过此研究领域,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哲学史上的老大难问题。在当下的中国,人已被提升到本的地位,以人为本已成为科学发展观和执政治国的基本理念;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追问和思考人和人的 相似文献
18.
19.
一如果我们承认真、善、美都是人类主体性自由的对象化形式的话,那么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就具有如下现象学的结构:(1)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语言体系中最普遍、最深刻的意向性事实(die intentionale Tatsache),正是这一点使康德在现象意义上提出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先验原则,并诱使胡塞尔一步步背叛了他自己对于现象学的纯“描述”性的规定,而回溯到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但无论如何,人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概念和表象自由地与自然界区别开来,并将客观世界作为“意义”与自己的主体性不可分割地、均匀地“混合”起来,这的确是一个现象学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礼仪之争”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当谈起我国天主教"礼仪之争",我们教会人士就感到痛心疾首;伤叹、悲哀、消沉。可以免除的灾患却没有免除。双方争争吵吵各执一词,那些为此受害者是否心甘,是否值得!早在明末耶稣会士来华初期,其会士龙华民就对利玛窦、徐光启等所采用的造物主之汉语称呼:"天"、"天主"、"上帝"提出异议,他认为称造物主还是以拉丁文的译音"陡斯"(Deuj),灵魂"亚尼玛"(Anima)为好。双方曾发生激烈的争辨。开端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从此时算起,到清乾隆七年(1742)教宗本笃十四颁布《自上主圣意(Ex quo jingulari)》严令传教士"宣誓"服从禁约并禁止教内人士"讨论"中国礼仪问题,有121年之久;到教宗碧岳十二世1939年宣布《公然声称(Plame ckmpertum est)》共318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