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5,(3)
佛学是否为一种哲学过去有许多学者争论:佛学是否为一种哲学。有的学者坚持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觉得这两派都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在讨论“佛学是否为哲学”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先要确定“哲学”的定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下列两种:第一种学者(例如,罗素...  相似文献   

2.
一在二十年代初,太虚法师就明确地指出,哲学上的本体论,虽有不同观点,但“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上的宇宙观,对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有种种说明,“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若就哲学上的知识论而言,“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黄夏年主编《太康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这也就是说,佛法或佛学对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观和知识论都是全面超越的。后来,他又在题为《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的一次演讲中,针对梁漱演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和张东苏《…  相似文献   

3.
我搞佛学研究,说起来也是事出偶然。我在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1958年,我的母校华东政法学院改为上海社会科学院。1959年我大学毕业后,被留院分配到新成立的哲学研究所,在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1961年,我又被领导安排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在南京办的五年制佛学研究班,随佛学专家吕先生学习佛学。1965年毕业后回到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但学非所用,实际上是下乡搞“四清”运动,接着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是下干校劳动,到社科院图书馆踏黄鱼车送书,一干就是8年。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相似文献   

4.
智频大师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而且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他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圆顿止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三个部分,总括起来,便是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境行果”。天台宗就是依靠这套理论创立的。他的佛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6年10月16日至10月18日,“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及东湖碧波宾馆召开。这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发起主办,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承办,黄梅四祖寺友情赞助。本次大会有来自印度、日本、韩国、德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与中国、港台地区50多位佛学专家撰文参会。大会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与会学者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围绕着“佛学百年”这个主题各抒己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思想是近代佛学大师欧阳渐先生提出来的。该文考察了欧阳渐对“佛法”的理解,并在对“如何正确理解”、“如何客观评判”、“如何合理发扬”欧阳渐“佛法”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简要分析了该思想的成因、价值及其学术意义。该文认为:要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应该正确区分“佛法”与“佛教”、“佛学”的关系,全面理解其“佛法”思想,并根据“佛法”的实际来加以评价;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始终为人类所必需,乃是欧阳渐“佛法”思想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值得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印度哲学研究孙晶日本拥有一大批学院式的印度学专家学者,日本的主要大学里都设有印度哲学研究科和佛学研究科,基本上都把印度哲学研究与梵文、佛学研究合在一个科里,作为整个东方学的一个分支。日本的印度哲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团体为1951年成立的“日本印度学...  相似文献   

8.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书中谈到,日本学者“受到资料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印度思想史的问题,“西洋人的研究就更差了”(参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83页。下引此书,  相似文献   

9.
唯识学是大乘佛教中最圆满的教理,三性哲学则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对三性哲学的理解关系到能否把握唯识学的理论实质。所谓三性,也称三自性,一是遍计所执自性,二是依他起自性,三是圆成实自性。三性哲学是唯识学的真理理论,它概括了几圣认知的不同性质,同时论证出真理的实然与谬误的因由。佛教认为佛法是出世法的无漏学,它与世间法的学理截然不同。在哲学原理上,佛学的共同核心命题就是“无我”,唯识学为佛学最圆满的理论形式,因而它也是从o无我”这个命题引申出来的。作为唯识学真理理论的三性哲学,它实质上也就是在阐释“无我…  相似文献   

10.
前言佛学,指佛教除去宗教仪规后所显露的理论内核,这是一个关于宇宙、人生及心性的哲理体系。自释迦牟尼至今的二千五百年中,有无数智者,摒弃世俗牵累,辞谢荣辱,潜迹山林,虔诚精进,穷毕生精力深入探究,从而在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中,留下卓绝的智慧。爱因斯坦对“宗教核心之直觉了知”(即宗教之哲理内核——作者)备极推崇,认为是“一切科学的真正动力”。爱氏在此所指的宗教主要指佛教。爱氏对佛教核心之佛学的推崇并非事出无因,历史上,佛学照亮了东方古代文明,其影响渗透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诸如哲学、逻辑、伦理、文学、艺术、政治以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方面均留下深刻的印痕,现代科学亦广泛地从佛学中获得启示;爱氏重视科学与佛学之关系亦非绝唱,而是科学  相似文献   

11.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12.
宗教研究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匡永琼(2.3)佛教哲学与德里达解构主义郭延成(2.8)佛学研究《金刚经》研究述评杜正乾(1.10)佛教哲学中的“是”林晓辉(1.15)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袁升祺(2.12)赵朴初是中国佛教现代化历程的开拓者李霞(2.16)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名考辨曹彦玲(2.22)庐山慧远的佛教发展策略梁民政(3.3)皈依佛教的精神超越之旅——宗炳的佛学活动及其对晋宋之际佛学思想的诠释杨遇青(3.9)如来藏本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聂伟荣(4.3)试论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竹音(4.9)宗宝本《六祖坛经》“止恶行善”论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考证与思想史两方面。90年代以来,随着敦煌遗书的整理与研究的深入,佛学的文献学方法亦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哲学方法的佛学研究,利用存在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现象学等西方哲学思想对佛法进行现代化诠释或比较,亦有较大的长进。但是,佛学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乃至周边国家的佛教仍显不足,尤其对印度佛学研究的缺乏,将限制中国佛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方法论上来说,佛学研究者大都出身于历史系或哲学系的背景,尤其是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的专业,娴熟于历…  相似文献   

14.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华 《法音》2002,(9):10-19
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吕贗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犤1犦。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犤2犦。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  相似文献   

15.
道伟 《法音》2005,(10):33-38
台湾圣严法师曾在勖勉中华佛学研究所同仁的开示中说过:“要立志做一个宗教家,而不只是一个佛学研究者。但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家,必须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这也就是强调,“佛学研究”与“佛法修持”其实并不冲突。作为佛弟子,不仅要成为一个“佛学的研究者”,更应是“佛法的修持者”。这意味着我们不光要从事佛学研究,更要有担当,成为一位优秀的“佛教宗教家”。本文就是以这样的角度说明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之间存在着“本末体用”互补相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尝试依留日的修学见闻,尝试探讨中国佛教现代化开展中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的双重课题…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与龙树的“空”之间存在着不少深刻的一致性,本文拟从语言的性质、悖论问题、哲学的目的三方面来对此进行阐述,并试图说明他们的差异及互补的可能,及其对当代佛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圆慈 《法音》1990,(10)
本刊讯为适应佛学研究的发展,以及满足世界佛学研究者和教内一般学者对中文佛学资料日益迫切的需要,斯里兰卡国立Kelaniya大学分院之一巴利文与佛学研究生院于1990年6月29日正式设立了中文佛学资料研究部.由精通华文与南北传佛学的哲学博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8)
哲学是理论系统化的宇宙观。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宇宙的本原问题;二是宇宙是否可知问题。佛学是佛教义理之学,它蕴涵着极深的智慧,特别是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理智认识宇宙真理过程中的至要问题,佛学作为生命解脱智慧之学,就不可能不对此问题有明确的阐释。本文试图从探究佛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点,来揭示佛学的宇宙观实质。  相似文献   

19.
董群 《中国哲学史》2007,(1):113-120
石峻教授(1916~1999)的学术生涯中,佛教哲学研究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并且有它悠久历史和丰富典籍以及各种文物资料的佛教,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他这样解释佛教哲学:佛教哲学不是指广义的佛学,它一向重视宇宙和人生“常”和“变”的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各种相互对立的思想范畴之间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关系。他对于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有着整个宗教研究的背景,而不是单纯就佛教研究佛教,他专门撰有《世界三大宗  相似文献   

20.
方东美的佛学研究,是在世界哲学的宏观视野下,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对佛学理论的重新诠释与阐发,代表了他晚年一部分成熟的思想成果,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的重心在于发挥佛教圆融和谐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中国大乘佛学的根本精神与理论特色.他认为,中国佛学的这种精神特征恰可对治西方哲学的心病,解决西方哲学史上二元对立性的理论难题.由此也可说明中国大乘佛学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