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儒家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对人性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孟子主性善,荀子倡性恶。孟子主张人先验地具有善的道德理性,人必须自觉地通过存养、保持、发扬和扩充固有的善性来努力达成人性的自我完善,德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存养扩充使仁义礼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荀子倡言人必须自觉地用现实社会的秩序规范来努力达成人性的自我改造,德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化性起伪实现长迁而不反其初的德育目标。无论是性善抑或是性恶,道德教育始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外在根本性条件,也是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有效途径。无论是存养扩充,或是化性起伪,其终极目标都在于人伦生活之迁善,使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实现天下平治。  相似文献   

2.
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德育方法论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方法论是关于德育方法的理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传统的灌输法失去了其合法性.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关怀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都提出了各自的应答方法.由于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方法功能仅关注某一方面,所以它们的德育方法论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所面对的现实道德冲突问题.以系统论为研究视角,科学阐明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方法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其整合的可能性与合法性,把现代德育方法进行系统整合连接,构建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的方法论整体系统是当代德育方法论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在具体分析孔子人性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区分原始人性与现实人性.孔子并没有明确界定原始人性的善恶,但是他认为一小部分人的品性极善、资质很高;另一部分人的品性不好、资质愚钝;此外,绝大部分人属于"中人",这部分人之间的本性差不多,孔子没有作出明确的善恶判断.孔子认为现实人性包含有对名利富贵的欲望,但是名利富贵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得,并且欲望不能过度,纵欲是人性变坏的主要原因.此外,统治者的乱政是导致人性变坏的外部原因.所以他又主张通过礼法来约束欲望.  相似文献   

4.
人性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人性与法域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的完善是导致法域变迁的内在动因,法从起源到发展都莫不与人性密切相关,任何法域及域内之法都不过是人类本性的某些表现.以人性的拓展为研究脉络,人类法制演进的历程跃然凸现.从公私法域的分化到社会法域的衍生甚至生态法域的出现,人性在无形中推动着人类法制发展的全部过程.法在当代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乃是人性多方面展开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儒家管理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对于儒家管理学学术界仍然缺乏必要的研究。与西方管理学相比,儒家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体现出更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同时这种人性假设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儒家管理学的理论建构,使得儒家管理学实现了德治与法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7.
幸灾乐祸, 指因他人的厄运而快乐。幸灾乐祸的本质属性是一种阴暗的情感, 作为一种基于社会竞争和社会比较的社会情感, 它是情境化的、由多因素决定, 具有积极的情感效价, 且不利于人际和谐, 具有反社会性。幸灾乐祸的前因可由目标定向、关系定向和综合定向三种分类体系进行解释; 功能研究方面, 自我提升是当下主流观点; 在前因和功能之间, 还应存在机制研究, 表现为工作机制的反照效应假设和流动补偿假设。  相似文献   

8.
杨卫华 《管子学刊》2009,(3):119-124
传统人性论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多方厩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教化成善,发挥德育潜移默化的作用;顺乎人性,坚持德育中和适度的原则;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主体自觉的培养;以人为本,落实德育科学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欧洲近代政治哲学史"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6月25日—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在压抑人性,还是在提升人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股思潮,认为道德的约束使人性中很多自然、正常的东西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与满足,道德压抑了人性,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认为应当将人们从道德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打倒一切违背人性、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东西。本文通过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认为:道德本然的定位并不是要压抑人性,恰恰相反,道德自始至终都是立足于提升和完善人性。在人类历史上,道德的确有走向人性的反面的情况,而这不过是由于我们将道德绝对化、制度化和虚无化后所致。  相似文献   

11.
占有化德育与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占有化德育以占有物质财富的方式从事教与学 ,在德育中人与知识及相关的分数、学历、科研成果的关系是占有者与被占有物的关系。生活化德育要恢复德育的本来面目 ,道德学问本于生活中的做人做事。生活化德育要扬弃占有心态 ,恢复德育敦品励行的人格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2.
吴起是战国前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他才华横溢、文武双全,曾做过将军,大夫、相国。但是,无论在任何显赫的位置上,他都能以诚待人。  相似文献   

13.
人类行为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引起众多学科领域关注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从行为的基因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行为的遗传因素及其基因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该文系统总结了八种人类重要行为的基因基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从基因与人性的关系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人性视野中的医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医学的发展应该是技术和人性的协调统一。当前 ,医学中众多领域存在“重视技术、忽视人性”的弊端。对医学策略、医学教育、医疗实践、医学管理等医学领域中人性关注不足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认为人性不足制约了医学的发展 ,呼吁医学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 ,并提出一些人性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西方人格理论实际上是研究者建构的对人性的图解或模式,并对莱波曼的“人性的基本宗旨”加以改造,从五个维度对西方的四大主要人格理论的人性观作了剖析,指出:建立一个更加合乎现实的人格理论必须具有一种综合性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人性假设包括三个判断,分别形成道德教育的本体论、目的论与方法论,三个判断之阃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道德教育理论的转换,往往从人性假设的转型开始.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理论,应该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建构人性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型构符合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荀子对"性"概念的界定是属于"生之谓性",是指人基于其自然生命之上种种生理及心理的本能和欲望。孟子的"性"是基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而立言,而荀子的"性"则相反,其所指恰恰是人与禽兽之共通性的属性而言。从广义上来说,荀子人性论内涵心、性、情、欲四者;从狭义上来讲,荀子人性论主要是指情与欲二者。荀子通过外在的"礼"与内在的"心"实现了人性的自然性向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性转换,这也是人的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边城》用"人性"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美好和谐的世外桃源画面,但是这仅仅是作者为我们构建的表层话语组合,从深层结构上来看,《边城》则包含着由死亡事件作为主线而透露出来的悲剧感,表现出现代与传统冲突带来的无奈和悲剧情绪。  相似文献   

19.
也谈孔子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人们对孔子人性思想的论述往往从善恶的角度立说。其实,孔子并没有明言人性是善还是恶,而是认为人性应当是"仁",应该朝着"仁"的方向去塑造。与其说孔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毋宁说是具有引人向善意义的人性观。孔子提倡用"诗"、"礼"、"乐"涵养和塑造人性,以实现自然人性向道德人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庄穆 《现代哲学》2000,(3):37-42
我们不能笼统地或抽象地谈论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具体的,具体的人性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时空和社会关系中满足和实现需要的行为表现,人在满足需要的行为中表现其人性,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规定性。人性从表现到获得规定性,存在着两道“闸门”,即价值导向和制度规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