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象是以其《庄子注》流芳于世的。魏晋时期,庄学大盛,不仅谈者云起,且注家星布。于诸家注释之中,郭象特会庄生之旨,不仅对《庄子》之篇目进行分并改隶,厘析编定,而且对其义理也适应时代和学术发展的要求予以阐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性分”观念是郭象在注释《庄子》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集中反映了郭象理论体系的某些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3.
从五十年代以来,因受苏联日丹诺夫《在西方哲学史讨论会的讲话》的影响,哲学史研究都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七十年代之初更强调两军对战。从历史事实来看,无论中外,哲学中确实存在着唯物主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哲学史上的学派论争张岱年西方哲字史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以外,还存在着二元论、不可知论、多元论。我们可以把此观象称为两极与多边。以此来看中国哲学史上的学派论争,也呈现出多种学派林立的现象。我们先来看老子的哲学。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开创者,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本体论学说。道是天地的来源,是天地万物的本体。老子的“道”既非原始物质,也非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他宣扬“道法自然“的观念,为以后的唯物主义开拓了道路,而他强调“道”的无形无象,也为以后的唯心论提供了启迪。再来看来明哲学。我认为,宋明哲学中有三个学派,即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本论。其中气本论是唯物主义,理本论是理性主义,心本论是唯心主义。在西方,理性主义与唯心主义合流了,于是形成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两大陈营。在中国宋明时代,朱陆始终没有会合起来。我们也不能只承认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的对立和斗争,而不承认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传统。第三,在中哲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前后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老子提出“自然”观念,实是唯物主义的滥觞,接着,从《庄子·外篇》的“通天下为一气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于1988年6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爱智山庄召开了第9次夏季学术讨论会,主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与会专家学者30余人,就中国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的地位、内容、特点和演化以及如何建构新时代的人生哲学等重要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所欲讨论者,将主要集中于哲学史上个人之性情、个性对该哲学本文所表达之观念的影响,以及我们对此所应持的诠释态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而言,经典本文之理解与人物个性之品评当得其有机之结合,方能再现“理性史之纹路”与“理念诗之魅力”,如是,我们也便有相当的理由质疑那种一开始就用某种预设了的、严格的因果对应的方式来图解思想家之思想的努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因“过度诠释”所导致的诠释者对本文及其所赖于产生的周围世界的轻忽和放逐。  相似文献   

7.
一、思想背景 1929年秋A.J.艾耶尔来到牛津时,他并没有想到要成一名职业哲学家。他读过两本哲学著作,一本是罗素的《怀疑论文集》(1928),一本是摩尔的《伦理学原理》(1903)。这些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艾耶尔总是把自己看作罗素的继承人,他效法罗素的思想,包括其内容反其轻率的表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效法罗素的生活方式,包括其政治态度和恋爱方式。他从摩尔那里得到的显然要少得多,尽管他也很尊重摩尔,正如《语言、真理和逻辑》序言中所表明的那样。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是,摩尔和艾耶尔都是由于其他哲学家的主张而非哲学以外的数学或科学问题、历史或日常生活问题而引发进行哲学思索的。 在20年代,正统的唯心主义在苏格兰以外的地方或多或少已经灭绝。普里查德在1915年发表于《心》上的一篇文章中激烈地批判了罗素的知识论,而且他和约瑟夫都坚持敌视罗素的逻辑。普里查德认为,作为一个伦理推断论者,摩尔是那些在道德哲学中犯了根本错误的人当中的一个。普里查德晚年出版了唯一的一部著作《康德的认识论》(1909),约瑟夫的主要著作《逻辑导论》出版于1916年。  相似文献   

8.
其次,是对知识论中关于知觉、他人心理,历史、归纳等问题的一种有益的图式化表述,这些问题起源于那种由于各种信仰(关于物质事物、过去事件,他人心理、自然规律的)和用来证明它们的唯一证据(感觉材料,记忆及其痕迹、行为和观察到的规则)之间的鸿沟而导致的怀疑主义。和这种图式的其他支持者一样,艾耶尔认识到了对待这些鸿沟的四个基本途径。一是直觉,据称它可以直接到达鸿沟的另一端;二是关于一般原则的理论,它可以用作跨越鸿沟的桥梁;三是还原主义,它可以通过定义那些被断定用来证明它们的事物填平这一鸿沟;四是怀疑主义的忧郁选择。艾耶尔还想像出第五种被称之为“描述分析法”的途径,它似乎承认这种鸿沟,但又对它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9.
假如弗雷格于1880年去世,作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奠基人,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依然是稳固的。事实上,他的重要意义远大于此。下面的事实可以部分地说明这一点:他开创了数理哲学的新纪元;给这个重要课题带来一种结果,从那时起,数理哲学常常从这个结果学到许多东西。但是,这仅仅说明了弗雷格的意义的很少一部分。在《算术基础》中,他对逻辑哲学或意义理论中基本观点的讨论,似乎从属于数理哲学的研究。但是任何人读了他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于今年6月27日至6月30日,在北京昌平爱智山庄举办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第九次夏季学术讨论会,专门讨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问题。与会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气氛之活跃,是以往几届所未曾有过的。现将讨论的部分问题整理如下: 一.中国历史上人生哲学的类型、特点 有的学者把中国历史上的人生哲学归纳为七大类型:①儒家的事业理想型。其特点是认为人生的乐趣在于事业与道德上求得满足。《左传》中所说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典型的事业理想型的人生目标。②道家的精神自得型。这一类型是把个人的内心的平静视为幸福,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魏晋玄学家一样,郭象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也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因此,他通过解决这个矛盾来建立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解决这个矛盾时融合了一些儒家思想。郭象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在境界观上,郭象提出“神人即圣人”思想来融合道家的神人和儒家的圣人两种不同的理想人格;在人性论上,郭象认为“仁义即性”,一方面说明仁义即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能够引发出人的仁义道德,从而把儒家的性善论和道家的素朴论融合起来;在政治思想上,郭象通过重新解释道家的“无为”思想来解决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两种不同政治主张的矛盾。他认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任万物之自性。通过融合儒家思想,郭象对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作出了自己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郭象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独化","独化"的主体是"性"."性"意味着一种必然性,与此必然性相联系,郭象哲学十分重视"无心"."无心"即顺应个体固有的必然性,这也是郭象所讲的自然的根本含义.顺应必然性意味着自由.郭象哲学有两个基本命题:"安守己分"和"与时俱化".前者为内,后者为外,二者统一就是"内外相冥",这就是郭象所讲的自由.对个体自由的绝对肯定是郭象哲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3.
惠栋通过易学建立的朴学范型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他将传统的经学考据发展成自觉的证明学说,完成了朴学的知识性转向;他将汉易的象数之学综合成更加完整的象化模型,优化了建立在行为理性之上的传统易学范本;他还提出兼两说与既济说,发挥出一套理情成善的礼治理论,将宋儒的天理重新解释成具体的个体性的分理.奠定了清代哲学走向个体化与制度化的思想方向的基础.因此,从近代哲学的演化趋势来看,可以将惠栋的朴学范型看成是心性哲学与理性哲学融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余日昌 《学海》2004,3(5):62-69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 ,有两个基本发展向度的开发前景令人鼓舞 ,这就是对传统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诠释和对未来中国哲学的体系化创建。在诸多哲学研究者进行多方位、不同深度探索之后的今天 ,上述两个基本向度的开发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基本稳定的学术研究分布。这种分布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空前繁荣局面 ,而且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时代问题 ,就是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所真正需要的 ,究竟是“重新诠释”还是“崭新创建” ?本文从还原性呈现的角度 ,就上述两个基本向度的概括进行简要表述 ,希望能够引起读者进一步的相关思考并提出新论。  相似文献   

15.
生存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面向问题而不是追求理论上的“花样翻新” ,这是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应当采取的学术态度。但是 ,所谓的“问题”正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中才成其为“问题” ,并随其视界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的确定及其向研究“论题”的转换 ,往往与理论自身的内在进展乃至范式的调整分不开。哲学要能够思入并应答真正困扰、威胁着人类的那些历史地形成的根本性“问题” ,也必须经由与人的实际生活的互相参照 ,不断地发现并解决自身的问题即为自己“解蔽”。可以说 ,生存哲学就较为明确地体现了现代哲学正在经历着的这种自觉。因而 ,所谓的“生存哲学”也…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孔子有一些道德概念可被发展成心性论,但他本人却没有成型的心性论。又如孟子有一些有关心性的论旨,但他本人却没有成型的“心性与天道相贯通”的形上学。寻求“了义”或“本义”除了掌握经典传统中的理论基型(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论旨)之外,也要确定某一被诠释的经典所包含的理论或可被理论化的论说是否经过诠释后满足一些理性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内部融贯性”、“架内指涉的相应性”及“完备性”等,其中“内部融贯性”更是掌握“了义”或判别有效诠释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必要条件。经由此一判准,我们往往可以判定某一经典被诠释为包含某一理论之说法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有理论(的理性)重建及理论(的典范)转移的问题。本文分别以僧肇的《物不迁论》、张载的“理气论”及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这三个中国哲学史上三次经典诠释的个例,来说明违反“内部融贯性”而产生理论转移或歧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Lin Ma  Jaap van Brakel 《Dao》2016,15(4):575-589
Why should interpretation of conceptual schemes and practices (forms of life) across traditions work at all?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following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for interpretation in comparativ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the interpreter must presuppose that there are mutually recognizable human practices; the interpreter must presuppose that “the other” is, on the whole, sincere, consistent, and right; the interpreter must be committed to certain epistemic virtues. Some of these necessary condi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that interpretation is not thwarted by the “danger” of relativism or of incommensurability. Some other conditions are suggestive of reorientations of methodologies of comparativ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8.
阎书昌 《心理学报》2011,43(1):101-110
传教士丁韪良出于借心理学来传播宗教的目的在1898年出版了《性学举隅》, 这是融入了许多西方科学心理学知识的中文心理学著作。中国最早开设心理学课程的登州文会馆的两名毕业生在丁韪良撰写《性学举隅》过程中进行了笔述工作。丁韪良曾为益智书会撰写心理学教材但未完成, 益智书会转而出版了颜永京的《心灵学》(上本)。以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为纽带, 19世纪后半叶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构成了一副较完整的历史图景, 反映出中国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与宗教传播有着密切联系。《性学举隅》吸收了当时西方心理学前沿性的生理心理学知识, 向中国引介了催眠术和颅相学知识, 并对中国的“五官说”、“七情说”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同时也借用了汉字的造字法来阐述其部分心理学观点。由于丁韪良向中国传播心理学是其宣传宗教思想的手段之一, 而颜永京译述海文原著的《心灵学》更倾向于向中国传播心理学这一学科, 强调了心理学与众多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价值, 因此丁韪良在心理学术语创制上的历史功绩要逊于颜永京。颜永京于1882年将psychology翻译为“心才学”, 这是目前发现心理学学科的最早汉语翻译名称。  相似文献   

19.
陈确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明清之际正是封建专制主义急剧衰败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社会被浓重的迷信色彩所笼罩,民间流行形形色色的迷信观念。同时,明末清初也是启蒙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社会大震荡催生了一批先进思想家。对于当时的迷信观念和活动,他们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陈确就是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张力锋 《哲学动态》2005,1(12):31-39
根据牛津哲学词典,模态逻辑是"研究必然性和可能性概念的一种逻辑".既然模态逻辑以探讨基本哲学范畴及其逻辑关系为目标,那么它就必然涉及相关的哲学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则构成了模态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