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曾经说过,传统逻辑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没有关系推理。数理逻辑克服了传统逻辑的局限性,开拓了新的逻辑领域,关系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讲介绍一些简单的关系推理形式。令R是一个二元谓词。对R(a,b)可以连续两次引用量词,得到以下四种形式: (x)(y)R(x,y):一切x和一切y有关系R, (x)(y)R(x,y):有的x和一切y有关系R, (x)(y)R(x,y):一切x和有的y有关系R,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牺牲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个人道德价值量的大小,要以其牺牲量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另一种观点则根本否认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的任何联系,他们把个人利益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将社会主义时期的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完全置于视野之外。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值得继续讨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社会主义道德应可包括个人幸福的内容与个人牺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与个人牺牲,又确有着一种相对的、非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汤志恒 《哲学研究》2022,(4):108-117+129
很多哲学家认为,一个作为原因的事件和一个作为结果的事件之间总是有时间间隔的,无论这个间隔有多小。换句话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同时性因果”,即原因和结果同时发生的因果关系。该观点得到两个物理学理论(相对论和刚体理论)的支撑,因此很难被哲学论证所动摇。在尊重物理学的前提下,本文不试图为现实存在同时性因果作辩护,而是要为“同时性因果”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进行辩护——按照本文的看法,即使事实上同时性因果关系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也可以被合理设想。这个可设想性的要点之一在于一个解释关系中的不对称;本文的讨论也从而揭示出因果关系概念对于解释关系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关系似乎存在着两种相矛盾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质料的存在独立于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偶然的,这主要体现在运动理论中;另一种认为质料的存在依赖于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必然的,这主要体现在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中.亚里士多德是否持有两种相矛盾的质形论呢?或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是否可以调和?J.惠廷提供了一种调和解释,她认为功能性质料和构成性质料的区分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然而,这种调和解释是不成功的,不仅因为她的几个重要的预设都不成立,更是因为根本不存在需要调和的矛盾.亚里士多德的质形关系只有一种,而矛盾的产生则源于我们对于质料概念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逻辑矛盾妨碍着正确的思维。因此,不论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科学研究中,都不允许出现逻辑矛盾。所谓逻辑矛盾是命题间的一种逻辑上的真假关系,具体地说,是命题间的一种不可能都真的关系。所以,要判定两个命题是否为逻辑矛盾,唯一的依据就是要看这两个命题能否都真。假使不能都真,则为逻辑矛盾;假使可以都真,尽管形式上似乎有矛盾,也不能认为是逻辑矛盾。例如有这样两组命题,一组是:“上海是中国的最大城市;上海不是中国的最大城市。”另一组是:“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6.
鲁宾逊在最近哲学季刊上的一篇文章中认为,在休漠《人性论》一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两种定义并不是定义,而是一种根据经验的心理学论述即已经被确定的内容的定义。他的这个命题我不能接受,尽管他的那些次要的论题即(a)详细阐明了休漠所谓的“哲学关系”和“自然关系”,()与史密斯相反,休漠支持因果关系的“统一性”观点确实是合理的。因此我希望(I)能够解释为什么鲁宾逊的主要命题不能真正说明休漠的两个因果关系定义,(巨)并证明他的结论并不是来自他自己的论述(巨)试图解释体漠关于“因果关系”的两个定义,这可以较真实地…  相似文献   

7.
对于交往问题的研究,以往人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传播学等视角进行实证性探讨。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交往问题已引起了哲学界的重视。现把近几年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关于交往概念的界定目前对交往概念的各种界定,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 1、“关系说”持此说的同志认为,社会交往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和接触。有的同志还进一步指出,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物质、思想、信息的交换,是一种联系,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只局限在社会的范围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人、一个集团或一种思潮与另一个人、另一个集团、另一种思潮只  相似文献   

8.
一般流体智力研究中工作记忆与注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对一般流体智力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者们认为了解工作记忆与注意的相互关系是解决一般流体智力与前二者结构关系的关键。由于工作记忆系统中中央执行器的功能尚不明确,注意控制能力与工作记忆的关系难以确定。研究者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另一种则认为两者就是同功同构的一个认知成分。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的深刻价值危机的背景中可以发现,在评价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作用方面,两种看法截然对立,尖锐斗争.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所有不幸的主要根源,宣布它从一诞生起就有原罪缠身.相反,另一些人则对马克思主义教条表现出狂热的崇信,试图从中找到能够摆脱危机带来的那些沉重后果的灵丹妙药.在上述这两种极端看法之间还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它们要么倾向于前者要么倒向后者.看来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周易》的阴阳世界观注重的是阴阳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有两个重要状态,一个是“空无”,另一个是“中庸”。对于这两种状态的不同态度形成了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同时,本文还认为,《周易》所运用的是取象比类式的象数推演体系,它不同于概念式的演绎体系。人类生活有很多重要内容不能通过概念式的语言去思维和表达,而这些“不可言说”的内容却往往可以用“象征语言”和象数思维来表达。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问题,至少在国内有两种带有普遍性的观点。一种是较为偏激的观点,认为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是对立的,逻辑思维妨碍创造性思维;另一种是较为温和的观点,认为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不相干,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在谈到这两种思维的关系时,人们往往褒创造性思维而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问题,有待深入系统的研究,作为初步探讨,本文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情感和态度是含义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两种心理现象,两者并不存在什么关系问题。在心理学著作中,给情感下定义、描述情感的时候,多使用态度这一术语,这才把情感与态度联系起来了。在描述情感,给情感下定义的时候,几乎各家都把“态度”摆到举足轻重的“位置”上,反映出情感与态度有着极不寻常的关系。问题在于:情感与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各家的看法很不一致。苏联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指示条件句的语意论,这近十几年来更试图从指示条件句的概率着手,再回头来看看什么样的语意论最能够解释实验数据。从这些实验中出现了三个显著的结果:第一、大多数的人认为指示条件句的概率等于条件概率;第二、为数不少的人认为指示条件句的概率等于其前件与后件为真的连言概率;第三、大多数的人对指示条件句的真假值看法采取缺漏真值表。前两个结果对心理学家造成极大的难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语意论能去解释它?心理学家们几乎全在辩护条件概率者的看法才是正确的,并试图提出条件概率者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试图解释为何连言概率者会犯错。然而,笔者会在本文论证这个方向是错误的;本文主张我们应该从另一个方向来解释条件概率和连言概率说法之间的关联。笔者认为解套的关键在于缺漏真值表,笔者建议从这个心理学很早就发现的重要结果出发,试图发展出一个三值语意论,比较有机会帮助心理学家解决这个难题。笔者给出两个理由来捍卫这个立场,首先,贫乏性结果已指出条件概率不可能是指示条件句为真的概率;再者,笔者会说明刘吉宴提出的三值语意论如何帮助心理学家们解决这个问题。(刘吉宴,2014)最后笔者得出结论,连言概率说法比条件概率说法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4.
近来在讨论青年心理问题中,涉及自我意识时,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搬用西方心理学中的看法;一是不加分析地反对涉及这个问题;一是对此采取回避的态度。这几种倾向都不利于正确研究和了解青年心理特点。必须按马列主义观点理解自我意识,才有利于正确探讨青年心理问题,并且只有从正确理解自我意识出发,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措施,促进青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自我意识这个术语,在一种情况下是指人能够觉察或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另一种情况下是指人所意识到的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容及其特点。这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用自我意识这个术语所说明的上述现象,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事实。前述第一种错误倾向的人,虽然承认人有自我意识,但却热衷于按康德或詹姆士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陈永涛 《天风》2017,(2):29-30
前面已经说过,在基督教神学中,对神学与经验的关系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是认为经验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资源,另一是认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架构,以诠释人类的经验。一方面,一些神学家认为,人类的经验(特别是宗教经验),可以作为基督教神学一个基本资源,  相似文献   

16.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实践的目的总是在不断地思维着。有人认为所有的思维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这包括解决认知上的问题,因而可以说所有的思维都包含着解题过程;也有的人认为,所有的思维都是为了得出某个判断,思维表现为从这个判断过渡到另一个更切合人类需要的判断,因而思维都包含着一系列判断的推移;也有人认为无论是解题过程还是判断的推移,其深沉的东西是一种推理活动。因而,推理的研究自然就成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人们总是把推理能力与人类的智能联系起来,把人类的创造力与对推理能力的惊人尊敬联系在一起。一句话,推理就是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就是智能的发挥。离开了推理,思维和智能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17.
1.概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人类发展的进步,等等这样区分以后就会出现这两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对于其他类型的进步来说,概念进步既非一般必要条件也非一般充分条件。科学的历史展现出了纷繁事件,在有些事件中,这两个范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其他事件中,这两者的联系很薄弱或者它们没有联系。有一种一度很流行的观点认为,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基础科学中概念的发展促成的,而因此产  相似文献   

18.
1987年2月至5月,人民大学逻辑研讨班围绕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关系以及普通逻辑教材中引进数理逻辑的可行性和适度性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逻辑教师参加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关健问题,是如何认识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或现代形式逻辑)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以下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本质上是一致的。数理逻辑是传统逻辑的发展,它们都是透过自然语言去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的。但二者手段不同:传统逻辑用自然语言去研究自然语言,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是不完全的;而数理逻辑把自然语言符号化,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有一种看法认为,运动的相对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其实平衡与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它们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等同的。如果把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等同起来,就会在理论上引起混乱,在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20.
休谟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发展到了逻辑终局,核心内容就是他的因果关系理论。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经验的推断就是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源于人的习惯的,习惯是一种心理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