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医学统计技术依据经验因果性与机制因果性,经验因果性作为使用统计技术的信念,机制因果性则表现为一种动态进程。使用统计技术表征因果机制的局限是群体的未知背景要素问题。群体的未知背景要素在数量上过于庞大,在属性上也无法完全获知。表征因果机制的关键点是以因果路径分析克服未知背景要素的困难,以概率统计表征不同因果路径的效应。统计技术运用相关性概念替代因果性的理念。以超重与高血压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例进行分析,反事实条件模型表征了两者之间的因果路径。统计技术分析的因果关系在基因科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理学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因此如果按金在权的思路推导下去,必然会得出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荒谬结论。另外,金在权并未对其所支持的"多因素决定"观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论证中所使用的层次概念也有歧义性,他用于支持排除原因的分割策略也有待证明,因此他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3.
西方近现代主流因果概念仅指称一种数学化的机械因果关系,无法适用于人的生存本身。海德格尔从生存论出发,得出一种“缘-由”因果概念,然后又从人与存在的相互归属出发,揭示出一种“招致-引发”因果性。后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统称为“缘-由-引发”因果性。这种因果性所指称的乃是一种原本的生存关系,其意义在于对存在的开展或解蔽,并且与佛教的“缘起”因果概念具有很强的互释性。  相似文献   

4.
因果性是客观世界多种事物普遍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形式。通过客观存在的因果制约,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保持其固有的秩序。人类个体认识客观世界,有赖于对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了解;科学的认识的一个任务,是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皮亚杰区分出儿童关于因果的看法的十七种类型,标志其因果性慨念的演进。他认为最初的因果性是充满主观的成分的,5、6岁以下的儿童常把心理或生物类型的一般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因果性与目的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将因果联系分为直线式的和反馈式的两种,认为控制论中的反馈作用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意义下的相互作用,它在整个宇宙中是有效的,而直线式的因果联系则是反馈式的因果联系的极限,即具有无限小的反馈作用的因果联系。作者证明,机械论与目的论的片面性在于或者是直线式的因果性或者是超自然的目的因这个错误的非此即彼。作者说明,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研究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反馈系统,克服了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对立。作者断言,我们迄今的机器主要是直线式因果性的机器,而我们未来的机器则将是反馈作用的机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心灵因果排除的哲学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上向因果性和下向因果性的存在问题。一般认为,上向因果性与下向因果性对于人类的认知和道德等方面的能动性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心灵因果排除论证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广泛争议的课题之一。我国学者钟磊近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上向因果性以及下向因果性是否存在依赖于具体的因果理论。本文检验并批评了钟磊给出的相关论证,并争辩说在所有三种不同的因果理论框架下,上向因果性都存在,而下向因果性都可能存在。这些结果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灵因果排除问题及其平行主义解决方案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忠粦 《心理科学》2017,40(1):200-208
心理学期刊中的实证研究论文,很多时候都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学界对因果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回答下面问题:(1)实验中不能操纵的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原因?(2)非实验研究能不能检验因果关系?(3)因果分析(尤其是中介分析)是否一定要使用追踪数据?追踪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因果要素和因果推理逻辑的辨析,对前面两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讨论了判明变量先后顺序、统计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为了回答问题3,厘清了追踪设计在因果分析中的作用:区分变量的先后顺序、有效获得历时性的影响结果,但即时性的因果影响采用追踪设计可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正>长久以来,因果性被认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在逻辑实证主义流行时期,这一问题被相对忽视,而在20世纪后期的哲学中,对它的研究兴趣又再次兴起。因果性近年来已成为语义学、心灵哲学、认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唐奈兰、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工作使因果联系成为说明指称与意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德雷斯克、福多等人关于信息和内容的因果理论的产生;葛梯尔问题的研究则导致了戈德曼和普兰廷加等人的因果知识理论的复兴。同时,概率理论、非单调逻辑、人工智能等形式科学的发展,使得对因果性进行精密的形而上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是在实驗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探索学前儿童怎样从实际中掌握客体的因果依存性的特点,向理解(即推理的思惟)水平过渡。 研究的問題,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学前儿童在什么条件下能使带有因果性貭的实践动作順利地向因果思惟过渡?在教学影响下,怎样实現这一过渡?在实現过渡的內化过程中,有哪些特点?(二)在学前儿童的因果思惟发展过程中,有无所謂“可逆性”?学前儿童是否如皮亚杰(J.Piaget)所說,只能有“从特殊到特殊”的所謂“轉导推理”而沒有可  相似文献   

10.
前因后果之说,在中外哲学史上都是由来已久的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因果性联系具有时间顺序性的特点: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虽然不是所有具有时间顺序特点的现象都属于因果联系,但是可以肯定,凡属因果联系的现象都有上述时间顺序性的特点。近年来,有些同志对前因后果说提出了质疑。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特作此短文,为前因后果之说作辩。  相似文献   

11.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备受争论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作为对排除问题的五种经典解答的五个心灵因果性理论;进而检验并批评了莫尔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解答,即联合因果解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论证了一种更完善的联合因果解答。  相似文献   

12.
正骆长捷著《休谟的因果性理论研究:基于"新休谟争论"的批判与反思》一书于201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当代"新休谟争论"入手,重点探讨了关于休谟因果性理论的三种解释模式:规则性理论、因果实在论和因果准实在论,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论战。为澄清论战中的疑点,作者着手处理了休谟因果性理论中的几个疑难:休谟的因果必然性概念及其含义;休谟理论中的"意义张力"问题;休谟的自然信念理论解读;对休谟的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学前儿童有沒有因果思維?因果思維在学前儿童身上究竟是怎样形成起来的?带有因果性质的实践动作究竟是怎样向因果性思維活动轉化的?各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的因果思維的发展究竟有那些显著的特点?学前儿童因果思維的发展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都是学前儿童思維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問題。  相似文献   

14.
心理因果性是个体主义和反个体主义争论的问题之一。福多坚持心理学个体主义,主张心理因果性随附于大脑因果性,心理状态在类型上是个体化的。本文认为,福多个体主义论证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心理因果性观念不同于物理因果性观念,心理因果性并不完全依赖于大脑因果性,它还受到个体-环境交互活动,以及进化历史的影响。本文提出心理学中的因果性观念不是一个有关属性或实在的描述,而是一个解释类,它可以用非个体主义方式处理而实现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行动者因果性理论是目前三种占据主导地位的不相容论的自由意志理论之一。TimothyO’Connor等人近来已经论证说,其他两种不相容论的理论(CarlGinet的简单的非决定论)和RobertKane的因果的非决定论)存在着严重的困难,因此试图发展一种行动者因果性理论作为对不相容论的自由意志问题的一个解决。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表明O’Connor自己提出的理论是不连贯的:它要么无法解决行动的控制和运气问题,要么在它解决这个问题的试图中不得不退化为一种事件因果关系理论,因此就直接威胁到这个理论本身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6.
因果联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联系。依据科学发展史,尤其是现代科学所揭出的现实世界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以及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形式,至少可将它区分为三大类。 (一)单向因果性。把原因和结果都当作无内在结构的质点来考察,两者之间的联  相似文献   

17.
在疾病现象的各种联系的依存形式中,因果的逻辑联系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果逻辑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的特性.医学中运用因果逻辑关系是对此问题的具体化和直观化,是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一次实证.通过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规律,在临床疾病复杂的表象前做到对疾病本质的快速准确甄别,对具体的医疗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伍德沃德提出系统的介入主义因果理论以来,许多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企图运用该理论解决金在权的排斥问题,为心灵因果性辩护。然而,鲍姆加特纳质疑道,心物随附性和介入主义因果理论的前提相冲突,此冲突恰恰否定心灵因果性。伍德沃德作出回应,指出麦克没有区分因果依赖和非因果依赖关系(包含随附关系),并针对后者提出了新的因果定义,从而维护心灵因果性。作者针对该回应,阐明伍德沃德的新方案不适用于随附性,解决排斥问题还需另寻他法。  相似文献   

19.
突现与因果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为广泛争议的话题之一。作为心灵因果性领域最有影响的专家以及排除论证的主要辩护者之一,金在权认为因果过度决定是排除问题所面临的两个最紧要的挑战之一。在本文中我首先检验和质疑支持因果过度决定的一些主要的理由;然后分析和批评金在权对因果过度决定提出的三个反对意见。最后我争辩说,对排除问题的因果过度决定,解答是一种建立在进化证据和形而上学可能性之上的可行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