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慈善组织发展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政府与第三方的新型合作模式在中国有着积极的发展方向,它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益探索也将对慈善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西方国家政慈善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及参与深度和广度的厘清及分析,以期到找到一条促进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以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同心慈善会和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等三个佛教慈善组织为重点,对它们的慈善活动开展和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剖析,比较其组织特点和发展优势,并将三者分别归纳为"救济型慈善"、"服务型慈善"和"弘法型慈善"三种类型。以这三个佛教组织进行考察,不仅可以反映出福建佛教慈善的基本状况,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佛教组织运行机制特点,从而揭示我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克庆 《学海》2007,(3):73-77
本文把慈善组织的发育置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探讨了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发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慈善组织的发育是中国市民社会成长的重要标志。但在当前市民社会发育不足的背景下,在构建以政府责任为主、以社会化服务为辅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慈善组织的发育受制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政府应当在慈善立法、弘扬慈善文化、组织管理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界定市场、政府与伦理目标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 ,讨论了从经济伦理学角度研究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必要性 ,并将社会伦理目标的实现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理据 ,阐述了对政府干预市场进行伦理分析的可能性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庞杂而丰富的文化表述体系,慈善思想深邃广博,影响深远;慈善组织形式多样,各尽其能;慈善人物心系苍生,贤良辈出。慈善主体形成了以国家慈善为主,宗族慈善和宗教慈善等社会慈善相补充的多元系统,展示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慈善传统和文明积淀。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历史上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之一。当代佛教团体对慈善公益事业更是不遗余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佛教慈善研究因此备受关注。本文把学者相关成果梳理为佛教慈善思想,善书、功过格与慈善观念,寺院经济和古代佛教慈善,台湾佛教与社会福利,当代大陆宗教团体参与慈善事业等五个方面,并指出,基于跨学科的田野调查和综合分析,对佛教慈善组织以及宗教慈善的法律探讨乃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应中国伊协邀请,伊朗朝觐与慈善组织副主席穆罕默德·里萨·巴格里先生率领代表团于2012年6月24日至28来华,先后访问了北京、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6月25日,中国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承真会见了代表团一行4人。中国伊协副会长洪长有、国家宗教局三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品属性并将其划分为3大部分,由此形成的不同供给渠道,决定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运作方式的必然性,但必须坚持始终如一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目标.强势的政府主导是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提出了当前政府主导作用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市场、价值取向、政府之于医疗卫生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分析了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品属性并将其划分为3大部分,由此形成的不同供给渠道,决定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运作方式的必然性,但必须坚持始终如一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目标。强势的政府主导是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提出了当前政府主导作用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品属性并将其划分为3大部分,由此形成的不同供给渠道,决定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运作方式的必然性,但必须坚持始终如一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目标。强势的政府主导是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提出了当前政府主导作用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Hamid Vahid 《Metaphilosophy》2001,32(3):308-325
In a number of articles Donald Davidson has argued that the charitable nature of his method of radical interpretation rules out the possibility of massive error and thus refutes Cartesian skepticism. The diversity of such arguments and the suggestions that are all being made under the name of the principle of charity have prompted a large body of conflicting responses, adding only to the obscurity of the issues that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question of skepticism. In this paper I propose to consider the debate in a new light by reconstruing the principle of charity as a supervenience constraint on belief attribution. This would help explain some of the puzzling features of Davidson's arguments, like the idea of an omniscient interpreter, and the ensuing commentaries. Having provided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of Davidson's arguments, I shall then suggest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purported necessity of the principle of charity. Finally, having construed the principle of charity as a supervenience constraint, I shall examine what consequences this construal has for the logical status of the principle itself and its alleged epistemic potentials.  相似文献   

14.
15.
政府在培育社会慈善理念方面的作用与责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慈善理念是和谐社会内在的道德基础,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也经历了传承与断裂、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政府对慈善理念的培育,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引导与协调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我国在培育现代慈善理念时应重视慈善文化建设与慈善政策法规建设中的政府职责,加强对我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宣传,促进传统慈善文化与国际慈善文化的融合;加快慈善事业基本法的立法进程,加强对慈善事业监督、约束的法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