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娘的疼痛     
有一种疼痛超越了肉体,直抵心灵,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味到那种疼痛的。我娘的疼痛不仅来自病痛的折磨,更来自我对她的不理解和偏见,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之后,她的这种疼痛让我感到内疚不已。  相似文献   

2.
独欢     
马德 《思维与智慧》2011,(11):43-43
众生喧闹,尘梦缭绕,我喜独欢。 独欢,是一个人的热闹。独,有一点落寞,有一点薄凉。欢,也不过是清欢,也不过是寡欢。独欢,要的是沉静之味,要的是孤雅之趣,要的就是,心灵在不被打扰中,觅得大自在大快活。  相似文献   

3.
微笑,是心灵共朵,总在绽放的那一刻,阳光,便暖暖地溢满胸怀。 一个微笑,可以使你忘却许多烦恼,忘却心灵正在承受的煎熬。让你知道,生活芜杂,而我们可以简单,可以轻描淡写。也许,你微笑,并不代表你幸福,但那是一种从容,一种淡定,一种由自信与坚毅而生发的无可抗拒的魅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沉思     
有深邃思想的人都喜欢沉思。沉思是一种惬意的孤独。一个人沉思在朗朗明月下,沉思在绵绵春雨中,沉思在落日余晖里,沉思在寂静山林间,情感和心智会得到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在沉思时,孤独才显得特别迷人。伟大雕刻家罗丹刻刀下的《思想者》是一个陷入绝对冥想的沉思者,他特立独行、睥睨世俗、表面沉静而热情隐藏于内的形象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雕刻艺术史上不朽的杰作。沉思决不等同于沉默。沉默是一种反应,一种对策,一种机智的回答;沉思则是一种品格,一种性情,一种心灵的搏斗。沉默是为了眼前,沉思是为了将来。苦苦沉思很折磨人,但是也最…  相似文献   

5.
娘的疼痛     
有一种疼痛超越了肉体,直抵心灵,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味到那种疼痛的。我娘的疼痛不仅来自病痛的折磨,更来自我对她的不理解和偏见,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之后,她的这种疼痛让我感到内疚不已。很多年以前,那时的我还很小,不懂什么叫艰难困苦,不懂什  相似文献   

6.
留住自己     
无论你的小屋多么狭窄拥挤,你一定要为自己寻一个可以独处的地方,使你能够和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交谈。可以是一个阁楼,也可以是一个角落,可以有一盆鲜花,可以有一幅字画,你也可以给它起一个清逸高雅的名字……当然,也可以什么都没有,但那里必须洁净,清爽,在那里独处,你永远都不会被人打扰。  相似文献   

7.
考试焦虑     
高中生面临许多考试,可是,多数同学并未从考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感到是一种成功的缺失,有时表现不自信,自卑,用自我折磨来进行安慰,似乎这样能增加成功的希望,这是一种希望得到上帝的援助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开放与开放的心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哲学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心理主义,一是语言哲学。自从二十世纪哲学界发生“语言转向”之后,语言哲学大行其道,但是心理主义的潮流并未消声匿迹,它们是互相批判、互相补充的。不管今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就中国哲学而言,在心理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并将对今后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点是可以预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因为它不是把目光投向世界,解决世界的存在问题,或本体论、认识论问题,而是回到心灵,解决心灵自身的问题。当然,在解决心灵问题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心与物、心与道一类主客关…  相似文献   

9.
寂寞青草味     
仿佛是一场游戏。八年的时间里,曾经为了更美好的愿望和明天孜孜以求;八年后的今天,空空如也,像是做了一场大梦,又回到从前。回溯,从前。心灵开始沉寂,逐渐平静,及至淡然。有了些烟云散尽的感觉,心灵的浮华过后,质朴得几乎只剩一瓢水、一箪食,生活简单得可由线条来组成。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心灵的成长一定得益于某个契机,是这个契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场合,在这个场合让你遇到了某人、经验了某事,于是乎,一种不期而遇的顿悟在你的思想中诞生,你的智慧之门因之而开启,你的心灵便获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孔子首先用蔑视的态度表达对死亡的超越,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杀身成仁”和“慎终追远”的思想,前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它用“崇高的死”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赋予生命一种永恒的价值;后者则更易于消解普通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使他们在血脉延续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对国人心灵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田平 《世界哲学》2001,(2):77-78
first person authority是心灵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在字面上,这一术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中文泽法:(1)译为“第一人称权威”;(2)译为“第一人权威”。我认为,第一种译法清晰地表达了first person authority的含义,准确地把握了心灵哲学家们使用这一术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而第二种译法则含义模糊。下面,我首先对心灵哲学中first person authority这个术语的含义作简要介绍,然后讨论将这个术语译为“第一人称权威”的理由所在。  相似文献   

13.
时光飞逝,转瞬间丁文方先生归真已两周年了。 丁文方先生出生在国家民族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掳掠、铁蹄蹂躏中度过的。他目睹了爷爷被扫荡日军打得鼻青脸肿,父亲被日军抓去折磨得遍体鳞伤,村里上百口人被日军灌凉水,十余人惨遭杀害……幼小心灵屡受冲击。  相似文献   

14.
孤独是因为一个人独自在家,没有倾诉和交流的对象,感觉凄凉;一个人在外飘游,飘飘零零,形单影只;孤身走江湖,打天下,寂寞无助……但孤独更多的却是指内心的感觉。孤独虽然人所不愿,但孤独却能给人们带来许多的收获。孤独时因为没有人打扰没有人干涉,我们尽可以去除伪装,一个人或坐或卧,不睡不醒地享受生命,就像和尚打坐,又像道士修炼,慢慢咀嚼生活的滋味,仔细品味生活的本色。孤独时可以荡涤脑海中的杂念,还原“人之初”的真我,“扫除诸妄念,去却贫嗔痴”。在自己的心灵空间里幻生一片蓝天,幻生几朵悠悠飘移的白云,自己…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女孩性格活泼,热情大方,常与男士们说说笑笑、聊天、外出游玩极是随便自然,又能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受到大家的称赞。可没多久,突然几位男士向她求爱,而且上学时受到他们的打扰,回家路上又遇“堵截”,邻里、学校又流言四起。面对这些,天真纯洁善良的她迷惘了:我根本没有找对象的打算,也没向他们表示爱心呀!事情为什么会成这样呢?  相似文献   

16.
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尔 (JohnSearl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按他自己的说法 ,“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Searle ,1 983,p .vii)。塞尔的研究方向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 ,因为他在心灵哲学中主张精神现象的实在性。他同时也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者大脑中的精神事件以内在的方式决定的 ,所以塞尔的研究方向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主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集中讨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具体策略是对比讨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是如何分别处理特指性问…  相似文献   

17.
论道教美学的“至善-至美”观点潘显一古罗马神学美学家普洛丁(Plotinus,205-270)认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心灵由理性而美,其它各种事物——例如行动与事业,之所以美,都是由于心灵在那些事物上印上它自己的形式。”①几乎...  相似文献   

18.
意会之美     
人们在感悟到世象的一定玄机,得知事物的某些奥妙后,往往会说,此事“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是的,并不是所有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都是可以用言语来进行的,因为有些东西如以言传,轻者会言不及意,表述不清,重者还会一经道破,即乖事实,一落言筌,便成谬误。只因为如此,意会才是人间的一种大美。  相似文献   

19.
享受宁静     
一位哲人的话常在耳畔回响,在心底共鸣:“把尘世的礼物堆积到愚人的脚下吧,请赐给我不受烦扰的心灵!”心灵的宁静,是心灵幸福的底蕴,是生命的成熟,是命运之神对人的最高奖赏。  相似文献   

20.
郭为 《天风》2022,(9):47-48
一次,女儿的班主任问:"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们生个弟弟妹妹,你们愿意吗?"我问孩子怎么回答的,她的答案是,不想要弟弟妹妹,因为他们会打扰她看书、写字.虽然理由令我哭笑不得,但仔细一想,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做那不愿意被打扰的人. 实际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被别人打扰.记得有一次,我正看着一本喜爱的书,看得入迷,妻子却让我帮忙做其他的事情,我不忍释卷,心里有些不情愿.后来,良心受到责备,深感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