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走在小康之路上的苏南农民心理结构的嬗变金一虹一、问题与困难中国农民在数千年的农耕生活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具有同质性强和超稳定的特点,即使因政治运动出现如紊流一样的效应(如在大跃进年代农民出人意料地表现出来的狂热),一旦引起这种湍变的外部因素不存...  相似文献   

2.
郭美华 《学海》2012,(2):131-136
孟子与告子经过湍水之辩揭示了善的必然性,首先在于告子错误地理解了水和人,即抽象割裂地视水为脱离大地的分离存在,相应地也将人视为抽象的孤立存在物。告子将人视为整体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在能动字义上将性理解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此即善之必然性的要义。如此必然性,是在与他物构成的整体中,不断由否定而实现自身肯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歇沅江之滨,常德之城,诗墙之上一《幽栖图》以洗练的笔墨绘一仅能遮蔽风雨的简陋茅舍,图中右侧为一株根枝枯藁的老树,茅庐后方丛竹数杆,草堂前临溪流,一僧坐在庐前树竟之上,回首眺望清流激湍,远处白云苍茫,似觉有无限幽景深藏其中。  相似文献   

4.
老情     
记忆里的老家,大山耸人云端,河水湍出雪色飞沫,竹荫和老树绿得流油,堆状的家居围绿里有斑鸠坐啼,有小燕雀轻唱,有马斑鸠的诉语——  相似文献   

5.
不平凡的三十年郭朋根据毛泽东主席的一项批示而创建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于今已经到了它的“而立”之年。而随着原“哲学社会科学部”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由建所之初的三十人编制,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人;所属学科,也比建所之创...  相似文献   

6.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感到欢喜愉悦;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悲伤。“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敏感而多情的中国文人,看到秋风人怀、衰草触目,那种感世伤时、孤苦无依的落寞情怀,便情与景会,不吐不快了。  相似文献   

7.
闲话名利     
在尘世间生活的人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名利诱惑。由于名利能给人带来很多好处,于是便有很多人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名利,千方百计投机钻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名利又是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灾难和痛苦。这正如古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虚化;同时,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种心理学之物质存在。心、性、天通而为一,这就是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我与赵朴老本不相识。初始是由于我曾在报刊上偶然读到他的一些诗词之作,及其传诵人口的一些自度曲。始获知其大名,并对其古文学修养之深,留有深刻之印象,但却长期未能有相见之机缘。一直到1988年之夏历五月,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在北京召开大会。我被邀请以顾问之名义参加此会,并在会场上与主席台上诸位贵宾相见,其中一位就是赵朴老。当时因时间匆忙,我与朴老不过短短握手而己,我虽因为与朴老经因识面而感到欣喜,然而却并未敢期望能与朴老有更进一步之交往。孰意数日后,朴老竟使人持简至我在北京察院胡同之旧居相探访,并…  相似文献   

10.
释宗舜 《佛教文化》2016,(5):106-109
团扇起源于中国,一直到宋代,无论男女,或以取凉,或作饰物。团扇之名很多。如纨扇,绮扇,罗扇,是从材质上说的。而并面、便面、障面,是从功用上说的。团扇、合欢扇,则是从形状上说的。称宫扇,乃因皇宫中多用之,故名。  相似文献   

11.
时间、本体与归根返元──道教内丹学哲学基础之研究杨茗导言(一)生命时间之矢──内丹学的现代诠释时间,是特定系统能量状态变化的尺度。对于每个系统来说,生成是时间之获得、灭亡是时间之丧失;从生成到灭亡的发展,是时间的演进,而决定了时间绵延方向的,则是能量...  相似文献   

12.
虽然各理学家对工夫的论说不尽相同,但都可以纳入“内外交相养”的框架当中。这一理学工夫论的群体共法,经过朱子的整理、吸收和发扬,已形成一脉传统。《系辞》中“憧憧往来”至“德之盛也”一段,从自然感应之道说向为学交养之功,理学家据此将“内外交相养”的工夫论原理追溯至感应之道。在天道层面,感应发生于既有所分别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当中,其根据在于感应之理,而感应之理又可以使一感一应循环不断、生生不息。在人道层面,感应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既有高层次的“感而遂通”,也有低层次的“憧憧往来”,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基础且首先不具有价值判断的感应之道,继而落实到工夫论层面,为学的过程就是借助于遍在的感应之道开启“内外交相养”,以达至“感而遂通”的圣人境界。其中“交相养”和“互相发”含义不同,学者当于两边同时用力,将感通之效交付自然。  相似文献   

13.
对自然科学之医学的思考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吉田集而一、自然科学之医学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作为自然科学,其发展及取得的成就的确是惊人的,人类的平均寿命随之也大大延长了。然而发展到今天,现代医学似乎又变得难以理解了。在一些疑难病症尚未完全解决的同时,新的...  相似文献   

14.
爱的表现     
刘心武先生曾经讲过: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寥寥几语便道尽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道道无形之绳。而这一切都是爱的表现。从十月怀胎到呀呀学语再到蹒跚走路、上学工作,每时每刻都少不了父母的操心。即使翅膀终于长硬,自由搏击去了,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 这一传统固与传统中国民众对 于著名文物的敬重不无关系,但 似乎更与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 一种神秘崇敬的态度相关.“辞 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 之莫矣。”语言文字的力量在古 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从 文字象形中进行训诂,到借用文 字象形而构造神秘图符,再到由 文字的形式构造来预测吉凶,语 言文字作为事实本身的象征,有 时竟确凿地等同于事实本身,通 过对这种象征的调整与确认,许 多人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事实世 界也就得到了调整与确认。而其 中,道教符 就是这种以文字的 象征来调整…  相似文献   

16.
《春秋繁露·玉杯第二》曰:“人受命放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耀而不可得革也。是放虽有至贤,能为君亲含容其恶,不能为君亲令无恶。”如何理解这段话,涉及到对董仲舒人性思想的理解。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断读“人……有善善恶恶之性”这句话。《春秋繁露校释》(主编:钟肇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版)在正文中正确地将这段话断句为“人受命放天,有善善恶恶之性,……”,但是在校释中,却又作了另一种断读,《春秋繁露校释》第41页的校释[-]说:“董仲舒主性三品之说,以为圣人性善,斗育性恶…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自杀是一种情绪极端化的结果,并举出善于将感情情绪化的诗人,作家的自杀来证明,如徐迟、昌耀跳楼自杀,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马维可夫斯基和叶赛宁因精神抑郁而自杀,三岛由纪夫的剖腹自杀,川湍康成的口衔煤气管自杀,等等。其  相似文献   

18.
屈原之死,不是“尸谏”说、国君赐死说、以自杀斗争说、返本寻根说和不肯同流合污说等所能解释清楚的,而有待干从宗教和文化哲学的角度,深入到屈原灵魂深处作进一步的挖掘。本文认为,导致屈原之死的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原因,是屈原人生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以及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在观念的层面上,使屈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而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又在现实的层面上使屈原无家可归;这种情形对屈原来说,是进退维谷,始终失据;既没有了立身之基,又没有了人生归宿。于是,在穷途末日般的迷茫和悲愤之下,屈原绝望而死。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朱熹法律思想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朱熹法律思想的理论根据朱熹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其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律思想等等都被纳入其理学体系之中,而这一体系的建构基础则是其理气论和人性论。朱高所谓“理”是宇宙本体,它与气结合而派生万物,在派生万物之后又存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作为“生物之本”的“理”和作为“生物之具”的“气”结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20.
财通心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日:“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现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