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八指头陀本名敬安,字寄禅,因燃去二指供佛,故自号“八指头陀”。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僧。辛亥革命胜利后,他组织成立了中华佛教总会,被公推为首任会长。一九一二年在北京法源寺逝世,时年六十二岁。他一生不但在维护佛教事业方面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且留下了一千九百多首诗。八指头陀出生农家,识字不多,十八岁出家,二十一岁登岳阳楼,下视湖光,一碧万顷,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之句,从此  相似文献   

2.
释敬安(1851——1912),字寄禅,号八指头陀,俗姓黄,名读山,湖南湘潭石潭人氏。曾先后任湖南衡阳罗汉寺、衡山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自霞寺、万福禅林、长沙上林寺、浙江天童寺住持。一九一二年,中华佛教总会于上海筹建,被公推为第一任会长。他曾为我们留诗一千六百多首,是清末一位成就突出的诗人,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爱国诗僧之一。他的许多诗作,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3.
杨思范 《中国道教》2002,1(3):38-39
贾岛《病起》诗 :“灯下《南华》卷 ,祛愁当酒杯。”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已矣乎 !吾生有命归有时 ,我初无行亦不无留 ,驾言随子听所之 ,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南华”一词 ,前者指《庄子》一书 ,后者则指庄周 ,然不知庄子之号“南华” ,最早起源于何时 ?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二百十一 )云 :“(《庄子》唐始号《南华真经》。”① 李叔还《道经词典》释“南华真经”云 :“唐时称庄子为南华真人 ,故庄子书号《南华真经》。”② 《汉语大词典》(第 1卷 895页 )释“南华”为“《南华真经》的简称” ,又释“《南华真经…  相似文献   

4.
皎然(720~798),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人,自称是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是唐代活动于大历至贞元年间的著名诗僧。早年即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还旁涉经史子集,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传世著作有《皎然诗集》(即《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皎然是一位修学有成的僧人,而以诗文作酬,撰写诗歌理论,并  相似文献   

5.
鹿野苑的中国庙的住持老和尚德玉,原先是北京法源寺的,曾见过著名诗僧八指头陀寄禅。他偶然还提起法源寺的(?)药和崇效寺的牡丹。但他不写诗,只是每晚读佛经,又只读两部经:《法华》和《楞严》,每晚读一“品”,读完这一部,再换那一部,循环不已。他来到“西天”朝拜圣地时,发现没有中国人修的庙,无处落脚,便发愿募化;得到新加坡一位中国商人的大力支持,终于修成了庙;而且从缅甸请来了一尊很大的玉佛,端然坐在庙的大殿正中央,早晚庙中僧众在此诵经礼拜。  相似文献   

6.
云居山,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真如寺座落在云居五老峰前,为曹洞宗道膺弹师演法传宗之地。据南宋张大猷撰《云居开山缘起记》所述,云居山建寺始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有一位道容禅师住在云居山南麓的瑶田寺,因司马头陀过访,二人同登山顶,见其处地  相似文献   

7.
在胡世安的作品中,目前所遗留可考的诗文集是《秀岩集》三十一卷、其中文九卷、诗二十二卷,诗歌各种题材都有涉猜,但其中游历诗占比例最大。胡世安一生爱好游历名山大川,沿途中记录了许多奇山异水、旖旎风光,他曾三次登峨眉山,写下了峨眉山志《译峨籁》。通过研究他的游历诗,可以多元视角下解读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清末法门衰颓,僧才匮乏,但仍涌现出一些杰出的方外人物。八指头陀敬安,就是著名的禅门僧人。 敬安(1851—1912)本姓黄,出生在湖南湘潭石潭农民家庭。幼年家贫,靠放牛、伴读、做仆役为生。他正式剃度出家  相似文献   

9.
陈坚 《周易研究》2007,(1):34-41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但是,孔子既没有像民问那样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同时也没有像对待《诗》、《书》、《礼》、《乐》那样对它进行一定整理,以期从中发(?)出进行社会教育的资源并找到根治社会疾病的良方。孔子之读《易》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生活合乎《天命》从而提升个己的生命品质。可以说,孔子的“读《易》”只是他个人的一种宗教生活,体现了他对《易经》的宗教诉求;相反,孔子之删定整理《诗》、《书》、《礼》、《乐》则是他面对社会公众的学者生活,体现了他对《诗》、《书》、《礼》、《乐》的学术诉求,换言之即,孔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关系,而孔子与《诗》,《书》、《礼》、《乐》之问的关系却是一种学术关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0.
夏言(1482-1548),字公瑾,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朝以议礼受帝赏识,嘉靖十年(1531)官升至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擢升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居首辅,后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最终为严嵩所构,卒坐弃市.隆庆初,追复原官,谥文愍. 夏言一生著述颇丰,且包括诗、词、文等文体.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二云:"夏言《桂洲集》五十卷,又《赐闲堂集》十卷,又《应制集》四卷,又《桂洲词》一卷."[1]卷三十二又记载:"夏言《桂洲词》一卷."[2]不仅如此,由于他曾任嘉靖朝首辅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从刊刻之始就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明清时期,相较其它文体,人们对夏言词作的研究最多,也最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严锡禹 《天风》2016,(7):22-23
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碧山寺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一座古刹。早在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即凿石为寺。《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载: 五台北寺法聪律师为众专讲《四分律》,门人道覆录为义疏。此解《四分律》始。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6,(2)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法颖集。颖姓索,敦煌人,今甘肃敦煌县也,为法香弟子。朱元嘉末南至江左,孝武时为都邑僧正,后辞任。齐高即位,复敕为僧主。建元四年卒,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所撰有《十诵戒本》并《羯磨》等。此卷元、明藏及大正新修《大藏经》皆作法显集。然法显初居道场寺,译出《僧祗律》,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法颖居京师多宝寺,每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镇于长干。是故此卷题云长干寺沙门,正与传合。盖以字近误为显耳。所集儿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单堕,八向彼悔,一百零六众学,七灭诤,共三百五十四戒,与《四分律》相较,初三篇相同;舍堕篇以下条文互有增损。若仅以数论,  相似文献   

14.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号公佗,山西曲阳(今太原市)人。明甲申年,庄烈帝殉国,乃终生着黄冠,衣朱衣,自号朱衣道人。又受道法于龙池还阳真人,故一名真山,又曰五峰道人、龙池道人。山博通经史百家,兼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他自谓:“吾文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书,书不如医”,可见他对医学之自负。其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二卷、《产后篇》一卷,《傅青主男科》二卷等。傅山治医,师古而不泥古,能融合诸家之说,而不偏于一家之言;用药纯和,无一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9,(6)
《山庵杂录》,二卷,明洪武八年(1375),天台山沙门无愠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无愠,字恕中,别号空室,临海(今浙江境内)人,俗姓陈。临济宗虎丘绍隆系第八世法孙,径山元叟行端的弟子。晚住台州瑞岩,日本怀良亲王慕其名望,遣使请他前去传教,未行。著有二会《语录》、《拈雪窦拈古》、《续大慧竹山颂》、《净土诗偈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7.
陆龟蒙七绝《白莲》是唐诗中的名篇,但是以往选家多从单篇论其风神华贵、高冷脱俗。其实这首诗是皮陆唱和组诗中的一首,皮日休原题作《木兰后池三咏》(《松陵集》卷七),分《重台莲花》《浮萍》《白莲》,陆龟蒙又有同题和作。《白莲》诗既是组诗中的一首诗,又是皮陆唱和诗中的一首诗。只有把这首诗还原到具体创作的情景中,才能品味《白莲》诗"肌理细腻骨肉匀"之情态。  相似文献   

18.
徐晓鸿 《天风》2010,(8):46-48
<正>如果说《感咏圣会真理》九首诗歌是吴历在三巴寺修道期间所悟之作,可以称作是他的悟道诗的话,那么,《诵圣会源流》十二首则是他经过学习之后,真正认识福音真理之后的真情之作,这类诗歌对教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10)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岳麓山寺、鹿苑、万寿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之半山亭上,寺前为清风峡。山为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所以叫做岳麓,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海拔295.7米,从平地到山顶约七华里。麓山寺创始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为会稽剡县(今浙江省嵊县附近)到湘州来传播佛教的第一个僧人竺法崇所建,是湖南佛教的发源地。竺法崇以其师是天竺来的,按当时习惯以竺为姓,法崇是他的名字。《宋书》卷九十三《孔淳之传》有他和孔淳之交游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诗》是先秦传播和影响最广泛的经典,也是《庄子》文本由以生成的背景性文献,二者之间存在着显性和隐性两种关联。显性关联是指《庄子》全书有六处明确提及《诗》,从这六处来看,庄子及其后学非常熟悉《诗》;所不同者,其后学将《诗》定位为儒家经典,并主要对其持批评态度,庄子本人则不仅未将《诗》与儒家相对应而贬抑之,他甚至有时还采取与《诗》的某些篇章相似的方式表达其生命悲情。隐性关联是指《诗》在《庄子》中留下的一些不易被察觉的印痕,包括其文的叙述章法、语汇以及自然书写、民间日常、抒情方式等,这些都与《诗》的相关篇章或相类或相通。基于这两种关联,可以认为《诗》对《庄子》文本的形成及特点确乎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