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 远在紀元前1500年,印度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中便孕育着心理学的思想。畎陀經(紀元前1500年)、“烏潘尼沙德”(紀元前800年)、和瑜伽哲学是古代印度心理学知識的最重要来源。畎陀經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揭露人的理智性貭的著作之一。“烏潘尼沙德”是宗教哲学論文,其主要观点是强調个人的自我意識。佛經瑜伽也主张精神  相似文献   

2.
瑜伽作为人类较早的一种哲学思考和修行方法,不仅是古印度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公元前200年左右,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瑜伽派的创始人帕坦加利著《瑜伽经》,随着宗教向外传播,人们认识到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功用。20世纪,瑜伽逐渐作为一项专门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发扬光大。舒缓、“非消耗”性的瑜伽,成为都市女性钟爱的塑身、养心的流行体育运动;遍地开设的瑜伽馆已跻身“健身场所”,瑜伽性质已完成了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奥罗宾多(Aurobindo)的整体瑜伽论(Integralyoga)为题,探讨了印度古代瑜伽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传统宗教瑜伽学说与现代瑜伽学说的差异。以及印度教传统瑜伽学说在今天的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4.
印度的宗教五花八门 ,思想错综复杂。印度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阿特曼”作为印度思想信仰的一种 ,是奠定印度有神论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是确立印度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东方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重要思想来源。它既是宗教的立宗之本 ,也是哲学交锋的焦点所在。历史上除了顺世论及佛教等少数几种宗教哲学外 ,几乎所有的印度宗教或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阿特曼”。古往今来 ,印度的思想界斗争异常激烈 ,人们对“阿特曼”的认识 ,总…  相似文献   

5.
周晓微 《法音》2023,(10):32-32
瑜伽目前是日常城市生活中常见的词汇。瑜伽梵文写作“Yoga”,印度教和佛教都会使用这个词语,但是瑜伽在印度教和佛教中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呢?关于这个问题少有研究成果。瑜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各自教派内,如在印度教语境中研究瑜伽,或者在佛教语境中研究瑜伽。少数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的,如倾向于认为佛教具备唯物主义特征的舍尔巴茨基(1886-1942)认为“古代印度的宗教生活中,瑜伽禅定实践是极其普遍的……”  相似文献   

6.
印度传统宗教主要有三个,即婆罗门教(今之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佛教到中世纪,由于教内和教外的种种原因,逐渐衰退,以至最后从印度本土消亡。幸好它的教法和经典传播到亚洲其它地区和国家,并在那里保存下来。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印中两国佛教译师将贝叶梵文佛典译成汉语佛经五千余卷。这些佛经告诉我们,印度不仅有传统的宗教,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哲学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影响的是所谓六派哲学———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六派都有本宗的理论典籍。佛教译师可能出于宗教偏见,蔑视非佛教的宗教或学…  相似文献   

7.
禅与印度宗教●乙涓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历史上曾经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宗教。例如,最早的宗教有达罗毗荼土著人的原始宗教崇拜,以后又有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先后出现了佛教、耆那教、顺世派、生活派等宗教哲学派...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语言哲学的普遍特征在于把语言现象置于基督宗教背景中进行考察,而不是在纯哲学意义上关注它。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语言哲学,富有浓厚的神学意蕴。任何企图通过抹掉中世纪语言哲学的神学底蕴去构建所谓纯语言哲学的尝试都不过是一种解构性做法而已,必将导致整个中世纪语言哲学缺失特质而遭受否定。托马斯宗教语言哲学代表了中世纪基督宗教语言哲学的典型范式,它在基督宗教视野下通过整合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两种不同语言哲学传统,提出了对语言的独特看法。本文试图呈现托马斯宗教语言哲学的整体架构,彰显其基本理论的…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形式之一。这种文化形式在中世纪与哲学的形而上学相结合而成为最高的意识形态,统治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文艺复兴的理性从宗教的批判中发展起来,却并没有消灭宗教,而是保留了宗教,使其成为科学理性的一个补充要素而存在,于是,宗教与科学就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互补要素而发展。由于科学与宗教的互补存在,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理性与信仰是由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达的,科学表达理性,而宗教只是表达信仰。20世纪以来的文化哲学直接挑战了这种观点。在文化哲学看来,理性与信仰作为人类生活的互补要素,存在于任何文化…  相似文献   

10.
谈谈瑜伽     
印度的瑜伽来了,报纸电视充斥它的广告和鼓 噪。不少少女练起了瑜伽功,称它不仅可以强筋健 骨,还有减肥瘦身的效果。有人不惜"西天取经", 去到印度恒河上游山城圣地拜师讨教:印度瑜伽师 也莅临中国大地传经论道。各地正在刮起一阵瑜伽 风,掀起一股瑜伽热。不求甚解一哄而上,是国人 常犯的毛病。此时探讨一下瑜伽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1.
瑞斯·戴维思(Rhys Davids在论述佛陀在古代印度宗教及哲学主要流派中的地位时曾作如下论述:  乔答摩佛陀土生土长在印度,一生过着一个典型的印度人的生活。在他那个时代印度教还没有出现,他与当时存在的并占主要地位的宗教也没有诤议。他的目的是要把这种宗教建立起来,并使它发展,而不是要它毁灭。诚然,对当时人们所信奉的那种理论——即在人身当中存在着一微妙(微细)的叫灵魂的东西——他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这种理论对宗教而言是不究竟的教义。他用来取代这种“灵魂”实体理论的教义是多种精神因素之组合的理论,在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正>"同"与"异"是印度古代哲学中经常讨论的观念,它们涉及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别性,涉及事物的基本形态和事物的本质问题。无论在印度上古的宗教哲学典籍中,还是在印度后来的主要哲学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从历史上看,宗教孕育了哲学。宗教提供了哲学所依据的思想资料;反过来,哲学在一定条件下,又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哲学和宗教有着共同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对人生和世界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是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任何宗教都要探索人类与世界,人生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的各种关系,反映这种理性思考的便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是在其基本信仰的支配下展开的一种研究宇宙和人生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从禅法到禅宗禅是梵文(dhāna)的音译,本作“禅那”,后简称为“禅”,意为定、静虑,思维修。它原来是印度各派宗教和哲学共同的修习方法,其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印度河谷土著达鲁荼毗人苦行文化的象征“大瑜伽行者”雕像。所谓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反观内心,消除散乱杂念,以臻明镜寂水般的宁静意识状态,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进而泯除主客、能所的对待。印度思想与禅定及禅定所导致的神秘体验有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后亦从苦行文化的代表人物阿罗逻迦兰和邬达迦罗  相似文献   

15.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这篇文章是大会主席I. C. 沙尔玛教授代表大会主席团作的主旨性的学术报告,它反映印度哲学大会关于印度哲学和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在这篇报告里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哲学观点——客观的主观性。意谓,按照奥义书哲学,“我”这个最高哲学范畴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在“我”之内,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主体就象客体一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被经验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奥义书唯心论的新解释,是和客观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观点相反的。然而,据说现代量子力学在一种称为EPR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微观世界里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看《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期37页);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意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绝缘,前者不是完全独立于后者而存在。说来奇怪,现代物理学家竟在微观领域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和三千年前奥义书哲学家的“幽灵”邂逅。所不同的,古代奥义书哲学家从苦思冥想的瑜伽中猜测主观和客观在“我”中的同一性,现代物理学家从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物质和意识的不可分离性。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是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科学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开辟着新的途径——为认识物质和意识在微观世界里的本来面目在科学上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什么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研究宗教与信仰宗教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是宗教哲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具体说来,专门研究宗教哲学的学者是否只有信仰宗教,才能够把握宗教哲学的精神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印度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不研究它极其丰富的历史,是不可能正确而深入地了解它的。印度的古代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它在科学、艺术、建筑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印度思想方面最伟大的成就却是哲学,问题不在于印度的哲学有它丰富的历史,比欧洲一些国家的哲学悠久。印度哲学的卓越地方是,它具有极其广阔的眼界,但没有妨害思想的深入。它研究了自然科学、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19.
朱成明 《世界哲学》2017,(5):150-159
"有宗"与"无宗"的区分是印度古人对自身知识和实践情势的自我理解。作为固有传统,这一区分在宗教层面虽得到现代学界的接受,但从哲学层面看,它并不充分。在对两者作出充分的语文学及哲学分析后,这一区分可以追踪到印度宗教哲学的"实事本身"——超越、至真。通过对奥义书哲人与佛陀教诲的原则性回溯,可以看到,"有""无"大防是宗派性和教条性区分,而在本源精神上,奥义书(及商羯罗)与佛陀(及龙树)的智慧保持着根本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是出于中国哲学与宗教的研究需要、还是当下中印国际交往的迫切现实,印度始终都应该是我们重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有关精神和促进我国印度哲学与宗教领域研究者的相互交流,南开大学哲学院在2017年6月1日召开了"全国首届印度哲学与比较哲学学术研讨会暨吴学国教授《奥义书思想研究》(五卷本)新书发布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