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作用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有它极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的,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作用的学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角,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现代的工人阶级乃是人民群众中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是资本主社会制度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造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角问题的看法是和资产阶级的历  相似文献   

2.
“创造”一词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因为没有阶级,所以原始社会的发展是“现实人类创造的”。在阶级社会,要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创造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人民群众(包括新兴的剥削阶级)就必须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拚死的斗争才能实现。所以,新的社会形态、新的历史阶段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包括具有革命性的剥削阶级。但是,决定历史  相似文献   

3.
评价领袖人物,正确地看待领袖与群众的关系,是历史研究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之一。有些重要人物的评价,还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例如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就属于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方面有特别巨大的意义。它给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革命领袖人物,以及看待领袖与群众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范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群众是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集团来主  相似文献   

4.
最近,辽宁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召开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讨论会。现将讨论情况简介如下:(一)如何正确理解列宁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相互关系的论述。列宁说:“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做好宗教方面的工作胡长清宗教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历史文化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灭。但是,宗教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消除,宗教在一部分人中间...  相似文献   

6.
1 唯物史观的创建,是历史科学的革命。但是社会历史是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的极为复杂的机体,人们对它的认识决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完全,无疑会经历一个比其他学科更为曲折的过程。在唯物史观诞生将近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唯物史观的创建人为了和各种历史唯心论作斗争,从当时尖锐的阶级对抗形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需要出发,对生产关系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强调,而对于历史的主体——人本身则注意不够。并且,这种倾向,在俄国、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被后来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进一步扩大了,深化了,当然这也同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地下工作、革命战争和抵抗外来侵略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但是问题恐怕有其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卓越的人民领袖,也是一位运用逻辑的大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之中,他自如地运用形式逻辑这一武器,揭示、宣传、坚持真理,揭露、批判、驳斥谬误。他的几百万字的著作和言论,处处体现出形式逻辑的力量,展示着运用形式逻辑的广泛性、全面性、灵活性、自觉性。打开毛泽东著作,只要我们留心,会随处发现毛泽东运用形式逻辑的机敏和智慧。在1926年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正确运用划分的逻辑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不仅使人们认识了中国社会各…  相似文献   

8.
《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是列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宗教观的名篇。文中,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继承并超越了历史上反对宗教的学说,是彻底的无神论;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消亡的途径,把宗教斗争与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的阶级运动联系起来;认为,对于资产阶级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宗教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级政党要防止宗教对党的队伍的侵袭,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有信教群众1亿多人,能否很好地争取团结这部分群众,能否真正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不仅是宗教工作成败得失的度量衡,也是党的群众工作成败得失的风向标。一、在思想上,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人民观和国情观,克服偏见和误解,正确认识信教群众信教群众是不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不代表1亿多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真正深化对宗教问题群众性的认识,也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真正团结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可分为三个层次,与此相应的有三重质。(1)以是否推动历史发展为标准,可将人类社会的人们区分为人民群众和与之相对立的敌人。这是最高层次的矛盾分析。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人民群众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在这层次上的质,也是最根本的质,就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是认识的基本来源。然而,哪一种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基本的或主要的来源呢?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生产实践是主要来源,而包括科学实验在内的其他实践形式则处于次要的地位。本文仅就此问题谈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必然。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并且进一步在实践中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获得预想的结果。这时才有自由。必然和自由,是对立的统一。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根据必然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从盲目的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的主动状态,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沈建国 《学海》2001,(4):24-3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典范.在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中把党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为"三个代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刻揭示了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把理论创新视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应有之义,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中,提出了衡量政党先进与否的新标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概念、吸收新党员的新标准、衡量人们政治上先进与否的新标准,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提出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强调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胸怀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崇高理想与具备脚踏实地的求实态度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与目标的统一.《讲话》在理论上的创新必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党的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个人崇拜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会提出不少疑问:诸如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是很谦虚谨慎的,是反对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的,为什么到了晚年又提倡和欣赏个人崇拜了呢?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评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错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是肯定的,并表示要吸取斯大林的教训。为什么时隔不久,毛泽东也重复了与斯大林相类似的错误,不仅没吸取教训,相反越来越厉害的搞起个人崇拜来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直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坚持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如何解释他晚年的主张“搞一点个人崇拜”的心理?这些问题与矛盾,存在于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对宗教有过一段经典表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段短短的话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宗教的认识论根源和宗教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正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抓住了宗教的本质,按照这四个方面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16.
何怀远 《学海》2014,(6):5-10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围绕开展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取得革命胜利的主题,强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全党做出了示范。他创造了不唯书、不唯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革命理论,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治结构,实事求是地制定阶级政策,形成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建立了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革命军队;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弄清了在一个农民大国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社会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建立了一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了党和人民事业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上劳动本无所谓高低贵贱。从阶级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中国革命与建设时代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的道德价值赋义经历了一个从生存伦理缘生、实践伦理转生、人本伦理新生再到幸福伦理强生的过程。劳动道德价值赋义反映着社会的阶级状况,体现着社会的主流立场,呼应着社会的时代要求。其漫长的生发历史深刻反映出人民群众从受剥削压榨到顽强斗争、翻身做主再到追求幸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们的立场、政治路綫和政治方向来说,有没有所谓不偏不倚而居“中”的某种立场呢?我们说,这种“中间立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在客观上的不存在,是指这种以“中间”为立场、路綫和政治方向的“中”,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真正居于“中间”的。因为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说,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的人,都要占着一定的阶级立场,不是这一个阶级,就是那一个阶级;不是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就是趋向于那一个阶级;或者是在这一方面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在那一方面又趋向于那一个阶级。任何超阶级的所谓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其次,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上来看,任何人不是向前发展,就会向后倒退;不是  相似文献   

19.
究竟什么叫幸福?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这是人生观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下,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感受,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幸福就是在为实现崇高的理想的奋斗过程中,人们意识到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满足感,并包含有积极的道德评价因素。“幸福”虽然表现为人们的意识和感情,但它又具有十分现实的社会内容。它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传统等制约,其中社会的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因此,不仅幸福实现的程度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而且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从属的阶级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就是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20.
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一 ,它体现党的根本性质 ,符合党的宗旨 ,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第二 ,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够真切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理想要求 ,做到阶级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并使其成为自己历史实践的主要内容。第三 ,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 ,形成应有的行为准则 ,并以其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目的与归宿 ,从而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