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悖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教育悖论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与至善教育目标相背离的内在性矛盾和根本性冲突.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经常困扰却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道德教育成效不高的诸多原因中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政府于1982年1月16日宣布采用宗教知识为中学三、四年级道德教育之必修课程,其中科目有佛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世界宗教。 李光耀总理曾说过:“新加坡政府希望人民有宗教信仰,一个虔诚的回教徒或印度教徒,总比一个无所不为的无神论者可。”虽然他自己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但他相信宗教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有积极的道德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尔伯格在其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道德教育理论遵循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的实践检验和哲学的反思三位一体研究思路的循环,在美国当代道德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创建了以发展为目的,通过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实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的道德教育体系,对中国道德教育尚存的问题以及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校心理学在某些国家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学校心理学这一学科在某些国家的发展与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其内容有: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学校心理学的专业教育;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学校心理学服务机构的设置;学校心理学家的组织管理;学校心理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学校心理学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曾编著《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简易哲学纲要》等书,翻译了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在伦理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他生平重视道德教育,砥砺德行,品德高尚,鲜有瑕疵。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伦理思想以道德教育的思想最为突出,其中主要是关于道德教育宗旨、内容和方法的思想。首先我们来看看他所抱定的道德教育宗旨。在清朝末年满清政治经济衰微、国势日戚之际,他就清醒地看到,“革命即治病之良药也”。他总结康梁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之一就是,“不先培养革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组织地对人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使其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的整个过程。在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外在的“施加力”和内在的“相应力”达到融合,才会产生最佳的功效。本文试着对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原则,析述如下: 心印原则。心心相印,教要通心,理要润心,“润物细无声”,才能唤起被教育者的心灵呼唤,启开被教育者的心扉。心印原则,也是以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心理特征为根据,选择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重点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榜样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思想是吕洞宾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洞宾劝人行善 ,修炼成仙 ,主张修心、积善、改过、忠孝、诚信。而且 ,他还吸收了儒、佛两家的诸多道德观念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道德教育的内容吕洞宾吸收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 ,把忠孝诚信、逊悌谦恭、仁义礼智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 ,而忠孝诚信则为核心。只有人人都孝于亲、忠于君 ,世上才会永无忤逆之事 ,永无反乱之日 ,才会天下太平。他说 :“忠孝二端 ,为天地间第一根本。”①“道中不止于忠孝 ,而忠孝为行道始。”②“莫大神通 ,全在忠孝。”③吕洞宾认为 ,人生在世 ,孝敬双亲 ,…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的人性假设包括三个判断,分别形成道德教育的本体论、目的论与方法论,三个判断之阃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道德教育理论的转换,往往从人性假设的转型开始.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理论,应该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建构人性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型构符合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道德需要是德育的一种前提性承诺,是德育何以可能的基础。要扭转德育低效的被动局面,关键是要让德育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唤醒、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1.
《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副教授金可溪等同志编著,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全面论述社会主义道德的通俗读物。这本书篇幅不大,观点简明,时代感较强,生活气息浓厚,很有特色。 在书中,共产主义精神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全书的始终,但作者除在第一章中对道德的本质和作用作了扼要的历史分析,阐明了共产主义道德的结构和特征外,并没有对道德的诸多范畴进行详细论述,而是把远大理想与实际生活统一起来,使人们  相似文献   

12.
杨珉 《学海》2002,(6):195-198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大学德育面临种种挑战 ,在现代化的含义上 ,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 ,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 ,2 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误区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 ,传统道德教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与学生生活世界发生了脱节 ,从而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 ,道德教育必须面向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面向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美德可教吗?的疑问,预设了对道德教育功利性的评价标准,但是道德教育对教育对象作用的潜隐性、持久性则意味着对道德教育评价不应是急功近利式的;也不能用确定不变的思路去看待道德教育积极作用。美德是什么?提出了如何选择道德教育内容的问题。一切有助于人格德性形成的东西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谁能教?问题,提出了道德教育中的主体能力的问题。道德教育主体的能力应当包括信念和行动的能力。怎么教?的问题,不仅提出道德教育灵活性的原则,并且破除以先进或传统作为选择教育方法的标准,只以教育有益性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几千年来传诵的"不言利"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但忽视了作为人所需要的包括政治上、精神和物质上的一切权"利",而且从客观上还鼓励了某些人的道德沦丧,所以,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道德,决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作为道德教育者必须从这一点出发,一方面使道德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另一方面在自爱和爱他的基础上发现那种高贵精神和思想的种子,从这样的人身上着手道德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认为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避免灌输,因为灌输容易造成思想封闭。人应该根据自己对事实和争论的思考,在道德问题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当前认为有三种方法有助于此。 一、“明确价值标准”。这种方法是针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价值标准方面的混乱认识提出来的。这种道德教育方法反对灌输,反对价值标准教育的强制性,强调自由选择和个人决定;主张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根据自己的认真思索而不是事先指定  相似文献   

16.
论道家的道德教育方法吕锡琛重德求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以德教民,以德化民,是历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但以往人们较注重对于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而认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绝仁弃义”,“行不言之教”,而不要进行道德教化。这些误解不利...  相似文献   

17.
共鸣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王有炜世纪之交,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院校,要发挥道德教育的理论认知功能和行为养成的导向功能,实现大学生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履行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就必须选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子女特有的亲子关系,相互之间接触最早、感情最深、相处最久、联系最密。因此,家庭道德教育具有别的教育形态无法比拟的优势。其突出特点如下: 1.早期启蒙。人的教育随他的生命一同开始。最初接受的教育作用具有天然的优势,往往造成先入为主的局面。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特别是在品德养成方面,早期启蒙关系重大。其中的道理,西汉贾谊曾说:“心未滥而先渝教,则化易成也。”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也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人在年少,神情未定”,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9.
人需要道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是教育如何成人,这是一个难题。对此康德基于其批判哲学,提出一个系统的道德教育理念,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和目的。道德教育面临着教育的强制和教育者的自由的矛盾,这是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难题。康德提出榜样的作用,试图解决这一冲突。但是康德的解决方式引起学界的批评,这些批评忽视了康德道德教育中的"榜样引导—思维建构—自由选择—自由的确立"的多层次的逻辑进路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道德教育是培养解决环境问题应具备的价值观和态度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大众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持续的终身教育。它拓展了现代教育的空域时序人种囿见,最有可能成为跨越各种差异的国际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