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次课堂练习,我给学员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有的中国人去过美国(真),根据逻辑方阵,推出同素材其它三个判断的真假。结果,有不少学员在“所有中国人都去过美国”后答“假”;“有的中国人没有去过美国”答“真”。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回答?他们自信的回答:“‘所有中国人都去过美国’不用说就是一句假话;‘有的中  相似文献   

2.
不少形式逻辑教科书和形式逻辑习题集都选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丙三兄弟各有一把锁来锁一只三人合用的橱子,而各人只有开自己这把锁的钥匙。有一天,爸爸对他们三人说:“如果你们答应我一个条件,我明天就去买一只小足球给你们。这个条件是:如果你们要踢足球的话,只有当三个人都在的时候才能把足球拿去踢。”过了一年,三兄弟在课余时间每人各养了一盒蚕,平时他们把养蚕的盒子放在橱子里锁好,并约定谁先回家就用自己的钥匙开锁,打开橱门给蚕喂桑叶。请问:在前一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锁橱?在后一种情况下,又应该怎样锁橱?这两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哪两种判断形式? 对这道逻辑练习题,笔者见到的答案都是这样解释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兄弟三人各自将锁独立锁在橱子上即可,而后一种情况下,三人中两个人的锁头先分别锁在橱子的两个扣环上,然后另一个人的锁头将分别锁在扣环上的两只锁头连起来锁上就可以了。前一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联言判断形式。后一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相容选言判断形式。答案中提出的锁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按  相似文献   

3.
韩信与杨志     
把这样的两个人扯在一起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然仔细探寻,也不难发现他们有共同之处,说他们都是英雄,大约不会有人有异议,他们又都经历过同样的事情——当街受过地痞流氓的羞辱,只是在他们处理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上有些发人深思,也正是这点分出了他们的高下。  相似文献   

4.
两位英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受试者分别安排在室温为33℃、20℃和7℃的房间里,由主考人分别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并通过窗口对他们做出一些带侮辱性、讥讽性的评论。结果,“热室”里的人反应十分凶暴,“冷室”里的人表现出恼怒,但不如前者凶;而在“正常温室”里的人则比较克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结果都是如此。此外,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阳光明媚使人精神舒畅,雾雨阴霾令人心绪压抑。  相似文献   

5.
正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说:“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实际居住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英国拥有广袤的苏格兰高地、英格兰中部诱人的湖光山色。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中,从不缺乏对伊甸园中草木花卉的赞美。英国乡村环境下的优美恬静的大自然历来是作家们描写的对象之一。作家宁小龄说:“我去过英国  相似文献   

6.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13,(2):109-112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近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琐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群豹 《管子学刊》2005,(4):114-115
史学家把公元1840—1919年这一时期,称作中国的近代社会。这期间,中国发生了两次大的对外战事:一是由英国人发动的旨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二是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其结果,都以中国人的失败而告终。许多有识之士由此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学技术有了深刻认识,于是,催生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作为道教的两大派别之一,全真派道士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就是青布道袍,玉簪发髻,独身隐居,与青山绿水为伍,同香灯木鱼为伴,过着清苦而神秘的生活。的确,全真派道士的生活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们的生活处处使人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下面,让我们从拜师、侍师、过堂、开静与止静等几个方面走近全真派道士们,去感受他们如法如仪的生活。拜师中国社会历来尊崇师长。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老师比同父亲,可见老师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养育靠父母,成才靠老师,老师是授业之匠,一个人事业…  相似文献   

9.
有两个学生考试都得了90分,甲感到十分沮丧,而乙却感到异常激动。这是为什么呢?甲认为自己得90分,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因为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而乙认为自己能得到90分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他平时的成绩很少得到过90分。也就是说,虽然同是90分,对甲乙两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的不同,不是因为分数的多少,而是因为他们的期望值的不同。他们所以有不同的期望值,是因为他们平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天风》2010,(8):40-42
<正>在美国影片《消防员》中,刚刚经历了两人婚姻生活的第七个年头时,凯勒和妻子凯瑟琳都不约而同地认定了凯瑟琳曾说过的那句话——她希望她从来都没有结过这次婚。他们的工作都是拯救人的生命,一个是在消防队,一个是在医  相似文献   

11.
费尔先生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学教授,2010年,他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他精心选择了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的难度属中等,然后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挑选了20名学生,这20名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成绩都不相上下,费尔教授把他们分成两组,每组10个人,分别待在两个教室里。费尔教授先来到  相似文献   

12.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13.
陈德群 《天风》2007,(8):36-37
第2章1-47节一、五旬节,犹太信徒的夏浸1-13节:“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声音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都惊讶希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  相似文献   

14.
大千世界,古今中外,一个人不论长得俊丑,都有自己最美的时候。妻子在我眼里相貌平平,我也从来没注意过她有过美的时候。可有一次,我出差半年多,思家心切,归心似箭。大早晨回到家里,妻子睡眼惺忪,但一看到我,顿时两眼放光,脸颊绯红,羞涩得像个小姑娘一样,我这才发现妻子原来是很美的。不由脱口而出:老婆你真美!妻不好意思地说:耍什么贫嘴,都老夫老妻了。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管理学家韦特莱指出:但凡成功的人,绝大多数都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句话道出了成功中的某些不被人看到的因素。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觉得任务繁重是个负担,总想着要逃避,但他们不知道这是提升自我的好机会——每一次挑战都将挖掘出你更大的潜能,让你不断超越自我。我有一个编导朋友小贾,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回家。他告诉我在影视圈有这样一句话:"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畜生用。"当听到"畜生"这两个字的  相似文献   

16.
李军 《管子学刊》2007,1(2):66-70
近代以来的中国,关于保守与进步的争论一直不断,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鼓吹改革与革命的人,另一种是反对社会变革的人士。但长期以来被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个现象是,在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中,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虽然在表面上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持保守主义的态度,但是他们其中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世界民族文化之中的一种具有普遍性、世界性的价值,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永远不能替代的。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将传统文化看做是一个民族在其现代化的道路上摆脱不掉的包袱。由于这两种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和人物,大致分为这两个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17.
望天 《天风》2009,(11):45-45
我们知道在美洲每年11月都要过感恩节,“感恩节”始于十七世纪,那时英国的清教徒移民至美国后,在普利茅茨和印第安人共同举行丰年庆,感谢上帝帮助他们渡过万难,使他们得以在新土地安定下来。后来,林肯总统把感恩节定为国定假日。到了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令,把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相似文献   

18.
学术书评     
许洁明著:《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32页历史是由多数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历史的书写理应书写历史上的多数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推出的“世界史学术书系”中的许洁明教授专著《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实现了这一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作者在这部著作的书写上如下三个鲜明的特征,或可称作三个方面的突破。一、充分利用英国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传统的十七世纪英国历史研究多是“革命源流派”。这一流派的研究新成果都是由深有影响的学者开启的,从而形成“托尼———斯通—…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个中国人都记着1840年,那是近代中国步入屈辱的开端之年。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强行销烟,从而导致中英矛盾升级,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导致英国伤亡523人、阵亡69人,中国伤亡22790人;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并签署《南京条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割让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引言一个人怎样才能理解他(她)自身的存在?他的存在怎样使他的理解达到一种真理?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是与人类生存的本性攸关的两个生存性问题,东西方都有相当多的哲学家在探讨它们;然而,这两个问题在今日更有新意,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因为,哲学家的麻烦之处就在于:滋养和培育他们心灵的那些思维习惯和传统往往又成为他们的桎梏。因而,人们在洞察和思索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时,需学会使自己首先摆脱束缚。海德格尔以下的疑虑与上边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