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记忆是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人类道德生活经历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记或印象。道德记忆是儒家慧命赓续的伦理传统得以延续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使得儒家伦理精神不断历经传承、发展、演绎而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理论形态,更使得儒家伦理以文化心理的社会形式引导着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化是儒家伦理传统的道德记忆方式,儒家以道德教化来守护角色记忆与定位道德责任、塑造榜样记忆与开展教化示范,并通过实践道德记忆达到知行合一。珍惜儒家道德记忆、传承发展儒家优秀伦理传统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话题。道德记忆是一个立意高远、形象生动、涉面甚广、兼具理论与现实关怀的创造性学术范畴,它不仅为我们考察儒家伦理传统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对于我们当今如何开展伦理学研究也带来了深刻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德治与法治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是对治国方略的理论思考。传统治国方略的主流是儒家的德治,德治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德之人在位;二是在位者推行道德教化;三是实行利民惠民之政;四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世界的道德秩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道德秩序是如何可能呢?本以先秦儒家的努力来尝试回答此问题:从先秦儒家对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的认识,道德秩序的建构所应对的“欲”、“恶”的基本焦虑,以及传统道德秩序的“仁”—“礼”运行模式等方面来见证日常生活世界道德秩序的稳定性和规范化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有一个自觉努力的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赵海燕 《孔子研究》2016,(5):146-153
"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于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的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父子互隐的言论表明,孔子主张伦理的有限性或"消极伦理"。这种"消极伦理"否定特定情况下的伦理原则,给予诸如基于亲情和友情的行为以优先权。从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看,作为伦理学两种最重要替代品的"爱"与"法律"是两种"非道德"(amoral)状态。在谈论儿子对待偷羊的父亲的态度时,孔子的道德不是道德主义意义上的道德,而正是这种非道德。在儒家看来,所有美德都根植于孝弟之类的非道德因素,即根植于一种情感。儒家"有限的"或"消极的伦理"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具有普世性。  相似文献   

6.
张晓鹏 《孔子研究》2020,(3):101-109
儒家伦理与传统史学,首先表现为经与史的关系。历代政治的兴衰是传统史学书写的主要内容,儒家政治与伦理一体,使得史学成为儒家伦理的载体。"经世致用"的特点和"历史审判"的功用也是伦理史学的重要成因。史学的伦理化导致了传统史学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矛盾,二者相互交融。1959年之"替曹操翻案"运动,使历史评价的标准由"道德评价"转向"事功评价",是新中国成立后挑战儒家伦理的典型事例。这一运动导致了历史与伦理的决裂,对儒家伦理史学的解构带来重要影响。今天,应当重视"史学伦理"的研究,重建历史与伦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儒家哲学,极其重视道德价值的自觉。儒家道德价值自觉论的主要内涵是:其一,道德是天命所赋予,"畏天命"是道德价值自觉的前提;其二,道德是人性所固有,"知人性"是道德价值自觉的根据;其三,道德是"人为贵"的标志,"知自贵"是道德价值自觉的主体;其四,道德是一切价值的核心,"义而后取"是道德价值自觉的关键。儒家以天佑德、以性生德、以人立德、以取守德的道德价值自觉论具有天道与人道合一、实然与应然贯通、本体与主体互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儒家传统伦理与现实生活的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既使儒家传统伦理因离开现实生活的支持而显得空乏,又使现实生活因离开传统伦理的规范而零乱失序。对此,必须创建新的道德体系来进行规范引导。新的道德体系应当是现实适应性、合理超越性与世界开放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哲学动态》2008,1(3):19-24
有没有情感理性?何谓情感理性?这可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我对中国哲学的一种理解.我认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情理"之学.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中国哲学的现代话语体系是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应对自近代以来的哲学失语症的必然要求。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和国内激烈的反传统风潮,现代新儒家产生了为中国哲学争夺话语权的强烈自觉,他们通过向西方世界发表集体《宣言》、以英文著述等形式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现代新儒家在中西会通中提炼和创新了一系列标识性概念,打造了两层存有论、道德自我、内在超越、内圣开新外王、儒学三期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表述,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新儒家积极借鉴西方话语激活传统哲学话语,以反向格义的方式推进了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其得失为当前中国哲学话语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6,(2):5-13
中国精神哲学传统一以贯之演绎的是伦理与道德"相濡以沫"的文化正剧,而拒绝向"相忘江湖"的道德自由方向发展。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哲学形态的"中国范式"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进行话语转换,与黑格尔"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西方范式"相比,"礼——克己——仁"的"中国范式"最重要的"中国风情"便是"克己"。"中国范式"在现代以文化坚守与问题共识两种方式呈现,一方面表现为对伦理型文化的坚守,以及"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另一方面是在关于分配不公和官员腐败两大问题诊断的高度共识中所表现的伦理忧患意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伦——理——道——德——得"的精神哲学过程和精神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郭齐勇 《孔子研究》2018,(6):157-158
中国传统哲学在20世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20世纪中国学者是以怎样的方式解释中国传统哲学?其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表现了怎样的意义、特点与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在与外来哲学互动中如何保持自身的主体性?中国哲学未来究竟应呈现怎样的形态?……这些长期为学界所讨论而又所困扰的重大学术课题,李承贵教授新著《生生的传统--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所进行的探索性思考,或许有助于我们寻找答案。本人拜读之后,特提出如下几点感想与读者诸君分享。  相似文献   

13.
唐凯麟先生长期耕耘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等研究领域,他主编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是其积极推进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唐凯麟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来审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著书立说,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且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原创性地建立了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相承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了学术智慧。唐凯麟先生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不屈不挠的毅力孜孜求索的结果,他不懈奋斗的经历与卓越的学术贡献对深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教益与启迪。  相似文献   

14.
朱承 《哲学研究》2022,(5):53-62+129
实现理想公共生活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关切。儒家哲学强调道德形上学的理念认同,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形成对世界与人生的最大共识;宣扬公共性的礼治精神,为仁爱原则提供了制度保障,能够促进人们明确各自职分从而在公共规则下对个体言行有所规约;提倡公共性优先的伦理原则,可以指导人们做出有利于公共社会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重视道德修养上推己及人的公共关怀,要求每个人不仅关注个体心性,也关心共同体其他成员的疾苦;推崇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为人类勾画了崇公奉公、命运与共的可能性生活图景。儒家哲学不仅在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中至关重要,其当下的现实生命力亦需得到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周斌 《哲学研究》2012,(9):59-63
伦理正义问题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核心议题。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理念设计中,伦理正义作为政治伦理化的基本内涵而存在,并以古代法律为载体显示出价值导向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领域,儒家正义是中国传统正义理论的基本形态。将伦理正义作为分析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基本概念,必须确切表述伦理正义在儒家文化语境中的基本特质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作为两种不同的伦理文化类型,其本质差异典型地彰显着伦理的世俗性和神圣性的一体两面,体现了中西伦理思想的各自特色。从学理上对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进行比较研究,既是厘清两者所代表的中西伦理文化特征的需要,也能为当今中国的道德建设带来启示性  相似文献   

17.
胡发贵 《学海》2003,(4):45-48
中国古代以道德立国 ,文化以伦理为本位 ,而这一切与原始儒家的学术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原始儒家伦理的人文精神、实践精神、能动精神、境界精神、仁爱精神与唯物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德福思想尤为丰富而深刻,认为德与福都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价值追求;德是福的基础,福是德的内容;福应是德的结果,但求福并非德行的条件;人不应忧福享,该忧无德行。它以追究本体的方式来阐释德福之辩,体现出儒家的道义精神和孔颜乐处的儒士之风。传统儒家在探讨德福问题时显示出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特质、济世救民的思想形态和以德致福的价值取向,在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道德心理学:儒家与基督教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伦理理论要想落实到实践的层面 ,都要涉及道德心理的预设。本文主要不是研究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具体内容 ,而是借助阅读经典的方式而聚集它们的道德心理资源的层面 ,探讨它们的伦理主张在设立行为主体的道德心理动力机制方面的种种差异 ,并由此引申出制度层面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腾飞,儒家管理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医院经营管理以深刻影响.在医院道德管理的建设中,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仁"是医院经营发展的中心,"义"是医院经营立足的根本,"礼"是医院经营成功的保证,"智"是医院经营腾飞的关键,"信"是医院经营兴旺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