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事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这些文化经历了不同的积淀过程,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这就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力量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基本依托。每个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少数  相似文献   

2.
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不仅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感、规范和目标转化为民族成员内在本质的过程,而且表现为民族成员根据自己的内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群体价值进行整合的过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是一个主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与外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发展过程,都留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汉文古籍保存了大量的汉族历史文化,也保存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但就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而言,汉文古籍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文化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无意识是无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介于本能无意识和集体文化无意识之间,它是在民族集体历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民族文化影响和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之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无意识。其具体形成途径有三条:适应、文化压抑和文化赞许、以及习惯。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的发展与民族凝聚力的重构阮纪正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和结果。它体现了该民族成员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结合上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一样,民族凝聚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特定的民族凝聚力,总是同该民族某个时期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精神诸方面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凝聚力的因素,到了现代社会有可能变成离散力的根源。例如人们常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群体本位”的,这种群体取向“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虽不无道理,但须结合具体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成立。同样,对那种认为现代商品社会里所谓“个体本位”的精神会妨碍社会群体凝聚力的观点也应作具体的分析。我们社会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必然引起社会目标的变换、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关系的重组。而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也就集中表现在这全面性的改革变换和重组重构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具有“个体自觉”传统的。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而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把人的“个体自觉”纳  相似文献   

7.
油画,在西方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了,这种绘画是欧洲特有的画种,它具有焦点透视,强烈的色、光与造型构成等优点,为世人所推崇。这种绘画形式的形成是西方民族长期实践的产物,是西方传统文化积累的结晶,无不渗透着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意识、民族信仰等。然而,艺术的民族性不仅相互影响,也相对地独立,同是西方油画,因出自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及不同人的手笔,其作品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历史底蕴、不同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等,同时,每个画家的个性以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领悟、感受有所差异,作品内涵与表现的风格亦自然不同。西方油画如是,中国油画亦如是,这就是油画的民族性、地域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8.
成官泯 《世界哲学》2009,(6):122-126
希腊或西方文化是我们的他者,我们要完整地认识自我,必然也要认识这个他者。但研究希腊哲学的必要性也许还在于:即便仅仅为了认识我们自身的传统也必须研究希腊哲学。一百多年来,对西方认识的浅见支配了我们对自身传统的认识,所以,为真正认识自身传统,我们竟然首先需要真正认识西方。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深入思考了中西方之间这种真正认识的可能性与限度,我们今天立志研究希腊哲学,就是为了未来中西之间可能(或不可能)的在根源之处的交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包装设计要想在世界设计大潮的冲击下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设计经验,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特色鲜明的新形象。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学习国外先进设计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吸收其精华,不可全盘接收,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二者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是中国包装设计生存的必然,也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
康德批判哲学的启蒙意义──谈文化主体意识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自觉到其拥有的历史传统为其所独有,并对此历史传统不断做有意识的省察,优越之处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奋力加强,缺失之处则力求改进。也就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予以认识,从而接受传统,承认传统为我们所自有、独有、固有,进而批判传统、超越传统,从而创新传统。惟有确立文化主体意识,立大根大本于传统,才有真正的文化自由可言。另一方面,一旦具有文化主体意识,我们才能够以一独立自主的文化系统,与西方文明展开平等而积极的互动与对话。对于古代和近代以来的传统,我们既不轻忽,也不夸大;对于…  相似文献   

11.
一、认识个体是人类认识总体的细胞。个体认识的社会因素和结构间接或直接地对社会文化-意识系统(主要指社会的科学发展水平、社会风尚、传统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影响。回溯认识史,在认识论的沃野上,历经数千年人类思辨智慧的垦耕劳作,虽已硕果累累,但是还存在着许多未开拓的处女地。“个体认识的社会效应”就是尚待我们去探讨的新课题。当今社会,信息化、社会化高度发达,整个世界呈现一体化趋势。开放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现时代的二大显著特征。与此相适应,个体认识能否在迅猛变化的时代中取得最佳的社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的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好原生态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和抢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贡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民族都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涵载这些历史文化的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作为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古籍,无疑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闪烁着各民族的睿智和传统的独特光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将少数民族医药历史当作一个完整的医药文化现象,对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轨迹进行了重新梳理,把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划分为萌芽、经验积累、理论形成、发展及振兴5个历史阶段,并列出少数民族医药在各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新疆的"去极端化"工作需要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模糊问题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深化认识、澄清观念。为此,不应固化传统和习俗,传统和习俗需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不要固化民族和宗教的关系,没有哪个民族天然就信仰宗教,天然就是某个宗教的信徒;不要固化宗教禁忌与习俗的关系,宗教禁忌不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然价值。各民族要相互尊重,不可污名化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同时,还要划清底线,任何人都不能以杀戮和剥夺他人的生命来实现自己进入天堂的幻想。  相似文献   

16.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之潮流,因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必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坚持现代文化引领其传承和弘扬工作,才能保持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各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推进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傅先伟 《天风》2017,(11):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它不断适应新处境而本土化的过程。唯有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故此,基督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是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周韶华提出隔代遗传的理论主张,认为中国画的出路就在于跳过元明清文人画的传统,到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中去追寻中国画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根源,以实现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他的大河寻源和梦溯仰韶由于兼具绘画形式探索和创新理论建构,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鲜明的当代  相似文献   

19.
安希孟 《学海》2004,(4):56-63
按康德的历史哲学 ,“自然的目的”乃是上帝。人类历史领域是有别于自然规律的自由王国 ,其特征是世界性、前瞻性和开放性。大自然 (上帝 )的目的是人类历史。因此 ,历史哲学断不是如同中国文化那样停留在自然状态 ,而是进入历史和自由的视野。自由的历史领域以人为本 ,而在必然的自然领域 ,人却是手段。康德的“大自然”即“天意”完全不是客观自然界。本文根据康德的哲学 ,把自然和历史 ,民族和世界 ,既往和未来 ,封闭和开放 ,必然和自由看作两个分离的领域 ;认为自然界没有历史和自由 ,历史中也没有必然。历史同自然脱离 ,形成逐渐向上却充满艰辛的道路。根据康德 ,民族的概念从属于自然 ,而不是从属于历史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自然的 ;越是历史的 ,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即一个民族所共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情操、嗜好、激情、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与这个民族所长期依存的生存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分不开的,换言之,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有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下逐渐形成的。印度文明绵延五千余年,它所哺育出来的印度各民族具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因此,宗教信仰和文化在印度民族性格的形成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印度有10亿人口,其中印度教徒8.2亿(占总人口的82%),穆斯林1.1亿(占11%),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