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见证"概念既极为重要,又备受阐释者的忽略与误解,它多半仅被视为日常此在通过某种现成的经验(畏、良知)而证实了自身能够本真生存的可能性。但从该词日常语义而言,"见证"既意味着"证实",又意味着"生产"。因此,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单纯地对"久以揣度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的证实,更是一种以被"其所见证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决定的方式生存之实行;不是日常此在证实到、观察到本真能在之可能,而是下了决心的此在"生产"了自身的本真能在。对于日常此在而言,"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一个现成可得的现象,而是一个有待发生的本己事件。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分析一直遭到学界的忽视。这种疏忽部分是由于研究者受限于自身的学术传统,同时也是由海德格尔自己论述的模糊性所导致的。本文集中考察和批判了德国学者弗莱希尔对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分析的两个相关的反驳,并依次对其作出回应。作者试图证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分析不仅是有必要的,它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分的此在分析,揭示了作为整体的此在之存在的意义,同时,海德格尔对源始的时间性的阐述是清楚的,并且他明确地将源始和本真的时间性联系在一起,而非如其他学者所认为的,源始的时间性是本真和非本真的时间性的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3.
莱维纳斯指出海德格尔的本真观仅仅强调本己的独一无二性,这尤其体现在此在与死亡的关系之中。通过死亡,此在排斥任何与他者、社会、共同体的关系,以期保持纯粹的自我。莱维纳斯对此进行了彻底的反转:本真主体由孤独本己的此在转变为社会性的人类此在,在本真关系上由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者,由孤独甚至冷漠转向爱和奉献,由独立自由转向成为人质和负责,由为己而死向死而真转向为他而死死而后真。如果说海德格尔的本真是"为己本真",莱维纳斯的本真就是"为他本真"。海德格尔的本真观有形式而无内容,有认知而无伦理,莱维纳斯的本真观则有反人性和被专制主义利用的倾向和危险。  相似文献   

4.
朱清华 《世界哲学》2009,(6):107-115
近代以来人被定义为主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是一种表象关系,客体被主体所表象,主体成为思维和存在的中心。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表象关系又进一步变为控制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征服和控制世界,人自身最终也变成被控制过程的一部分,有失去自身的危险。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主体-客体对立的模式,重新构建主体性。他所说的主体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着的此在。海德格尔用此在的这种源始的存在方式解构了主客对立的主体自我,并说明了自我是此在操劳活动最终的"为何之故",此在本真的自我也是此在本真的"能在"。  相似文献   

5.
朴素美简论     
"朴素"即本色、自然、原真、淳洁、清纯之义,"朴素"是一种美的形态,朴素美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美,是一种清洁纯粹的美。朴素美的具体形态表现为自然、本真、清纯、淳淡、简洁等。朴素与雕琢文饰、朴素与绚烂华丽是有矛盾的,但他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二者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丁立群 《世界哲学》2013,(1):14-25,160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phronesis)概念是其阐释实践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西方实践哲学发展的重要基点.这个概念在经过了N.马基雅维利和F.培根的改造之后其本真的内涵却被遮蔽了,甚至退化为计算与权术的代名词.但是,进入到现代之后,亚氏的实践智慧概念开始复兴.这实际上已经标识出实践智慧的普遍意义,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已关系到对整个传统哲学的理解以及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理性重建.本文以此为基点,在厘清亚氏实践智慧的本真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同时,也进一步阐明现代哲学在此理路上所应具有的样态.  相似文献   

7.
廖钦彬 《世界哲学》2020,(1):126-135,F0003
九鬼周造可谓真正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进行交锋的日本哲学家。九鬼曾出席海氏两年讲座与讨论班,娴熟其哲学,留学归国后,花费毕生精力建构了偶然性的哲学。在此过程中,海氏成为其最大的思想对手。针对海氏可能性的存在论,九鬼提出偶然性的存在论。海氏主张此在的“被抛一筹划”“非本真一本真”“遮蔽一解蔽”等生存论结构,显露出其哲学涵盖了人从非现实的可能状态朝向现实的必然状态发展的向度。九鬼认为这种从可能存在到必然存在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偶然性,正意味着潜在的无限可能性之丧失。支撑海氏的此在生存论结构的正是“畏”这一人的根本情绪。针对畏这个情绪,九鬼提出惊讶的情绪。因为他认为拥抱原始偶然的人,必会不断地涌现惊讶之情,生命也因此有无限的实现可能性。哲学亦须“始于惊讶,终于惊讶”,才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先由"畏死的恐惧"这一人之弱点引申出人之本真需要的一体两面性和人之本真存在的一体两面性,提出人之本性为"互慈和创-实在的自由"。其后,提出"本真的人"、"异化的人"和"人-质料"的概念,讨论强壮的"超个体的个体"对弱小恐惧的"原子式个体"的超越与拯救,论述"超个体的个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是一种"本真的人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再启蒙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本真的医患关系是"互慈和创的医患共同体"。讨论了异化的医患关系的原因与特征;阐释了本真医患关系的特征,举例介绍适合它的机制;并提出了医生的自我救赎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9,(6):162-167
如何经验对象并依据这种经验对对象进行界定是思想的本质所在。近代以来的哲学和神学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如何理解经验。本文通过对康德的知识和信仰二分的分析,切入对究竟以观念还是以情感为起点理解经验这一问题,进而呈现以观念为起点的思辨体系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情感这一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重视、却又作为生存和思想起点的意义所在。深入体味这种出发点之争,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存和思想的本真意义。只有在这种本真的理解和经历中,才能看清近代以来的哲学和神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0.
诗成为人的本质存在的一部分。它归结为人的精神存在、价值存在、审美存在、文化存在,归结为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的记录,一种情感的自我净化和升华,一种心理调节和补尝,逐步实现心灵自我完善的途径。就此而言,虽然诗意地栖居“如梦如幻”,但却真的是一种“本真”,或许应该把它看作梦之境。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这一形而上学的首要问题直接针对和回应的是"根据律"问题。海德格尔提出此问题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作为存在的无"的问题,而对于无的经验只能通过作为现身情态的畏和"深度无聊"来进行。通过对无的两种经验方式的对比阐释,以及无如何向存在的过渡问题的揭示,最终回到了如何占有无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占有中,暗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在海德格尔之《存在与时间》中,"缘在"(Dasein)的"真理"(本真状态)与"非真理"(非本真状态)乃是两个关键性的词语。但是,关于它们的确切含义及其思想意义,海德格尔自己在该书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交代,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迷雾重重。本文试图借助于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尤其是它的"前理论"和"动荡"这两个基本特征),来澄清如何理解《存在与时间》中"缘在"的"真理"与"非真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工具理性极度扩张,政治的价值理性被忽略,政治生活被非生活化,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也失去了最初所寻求的自身价值和意义,对政治本真的理解也出现了“空心化”、“曲解化”.“政者,正也”将“正”作为“政”的本质特征和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寻求政治的本真;“正己”和“正名”则成为实现正政的前提和基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Phdr.,2 4 9e - 2 50b ,etc)。从那些叙述中 ,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观照”方式存在。( 1 )在《斐德罗篇》 2 4 9e - 2 50b部分的神话性描述里 ,柏拉图只是对人的灵魂处于“观照”时的情形以及如何触及“本真存在”的问题做了具体说明。那就是人的灵魂在目击到“本真存在”或者与其类似的存在时 ,由于无法对其进行充分认知 ,所以对究竟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不得而知。只有极少数人在朦朦胧胧中其认知器官到达“本真存在”的似像 ,透过似像而“观照”其不变的原像。为了叙述方便 ,我们把这种“观照”简称为“第二观照”。“第…  相似文献   

15.
宁新昌 《孔子研究》2012,(1):115-121
康德哲学虽然不能说就是境界形而上学,但他的道德绝对(无待)命令、甚至道德宗教信仰则不能不说是一种至上境界。然而,他对上帝的公设和信仰则有外在形而上学之嫌。张载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其中含有本体、工夫、境界三者同一的思想,但工夫还是第一位的。海德格尔哲学则是彻底的境界形而上学,其中的"存在"就是境界,而"此在"在"时间"中对"烦"、"死"的"思",直接面对生命存在,寻找本真和自由。他们的思想虽有相异,但也相通,可以互补。他们都在思考生命的问题,他们关于生命学问的思想可融于我们当下的"存在"当中。  相似文献   

16.
说人就是一种机器,即我们迄今所知道的最完善的控制机器,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控制机器和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是真的吗? 说机器可以有心灵,有感情(快乐的或悲伤的),会对某些东西不满意或抱有一定的希望,这是真的吗? 控制论是一门数学。它仅仅从一定的方面,即从量的方面(最广义的量的方面,它不仅包括数量方面,而且也包括组织和结构方面)来研究任一自动控制系统(不管它是技术系统,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控制论的优点正在于此。例如,共同的量的控制规律的发现,已经使我们有可能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演算过程,并且反过来把人们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彩铅画的创作,对彩铅的来源及特性进行分析,对绘画中自然表现的本真进行概述,揭示艺术作品中最可贵之处来源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进一步阐明了本真的自然表现的彩铅手绘创作。  相似文献   

18.
谢晨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26-127
皮兰德娄的戏剧《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有着相契合之处.此部戏剧关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存在,而“此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走向将来的“向死而生”的存在,由非本真存在回归于本真存在。  相似文献   

19.
孟子性善论关乎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但其理论必然性却并不易理解。对其合理性的误解与质疑以及那些并不具有严格性的辩护,实是与把人性与道德价值关系采取对象化理解方式有关。孟子“以情言性”,从人的情感去阐释“性善”,但这并非以种加属差的思维方式对人性做出的偶然综合判断,不是在讲人的本真情感符合一个外在预设的价值标准,而是从情感角度探赜人的本真存在,揭示“性”与“善”,“情感”与“价值”的非对象化生成关系和人的价值自觉性之必然性。情感的价值自觉创造,凝聚为人格,生成展开为有序的伦理世界。孟子性善论的究竟意旨是揭示此存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20.
游叙弗伦告父本身是一个法律诉讼行为,而他却将这一诉讼的最终依据定格在虔敬这个宗教性概念上。但由于他未能给虔敬做出完善的定义,所以他试图以神圣层面的虔敬作为依据并不能够使我们信服。但是通过定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谓的虔敬其实可以被还原为律法和德性两个层面上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