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在讨论儒家视域中的"金规则"时,往往只引用《论语》中的有限几条。事实上,整部《论语》有许多文本材料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关,比如"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对此,可以借鉴法律审判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引入"清白"这一法学术语,借用博弈思维,按照"利者,义之和也"的进路,设计一个伦理学实验。进而经过论证可知,在互相"逆诈"的"囚徒困境"中存在着一条必然导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仇必和而解"之路。康德批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包含对己、对他或共同的责任意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逆诈,不亿不信",既是自我限制的原则,也是沟通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的儒家文化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但被运用于政治,而且被运用于经济领域,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美国500多位百万富翁的经商管理信条,这在《成功法则》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韩东屏 《伦理学研究》2003,(1):80-83,97
学界近年在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中国式的“金规则”的议论中,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择要言之,一是将“金规则”之“金”理解为“道德价值最高”;二是用“知道做不到”质疑、贬低“金规则”;三是以“不同”的存在否证“金规则”:四是认为“金规则”不适合现代社会。然而经过仔细辨析可以发现,这些其实都是不确之语。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时代,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已经被公认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然而,我们认为,这个命题就其否定的意义而言,是利己主义的;就其肯定的意义而言,又体现为权力意志,因而根本不适宜成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  相似文献   

5.
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同时也表明孔子对人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见解。“所恶勿施”。“立人达人”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不了解和研究人性,就不能有效的施政和实施管理。根据“所欲与施”和“所恶勿施”的原则,为政者要拖德教于民,拖仁政于人,施富裕于民,要给人们的灵魂建立一个家园。如果在国与国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以及日常的人与人之间都实践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那么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得多。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关于"金规则"的讨论的背景下,通过对《论语》"学而时习之"章的解读,对"忠""恕"的内涵及其关系作进一步思考。"忠"表示的是由"尽己"而"推己"的过程,强调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所欲,施于人";"恕"表示的是由"推己"而"返己"的过程,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普世主义直线型路径不同,"忠恕"是一个由自身开始,又返回到自身的圆环式进程。恕道在"推己"的过程中遇到"异己"从而返回到自身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消极的撤退,而是要返身自省,从而更进君子之德。  相似文献   

7.
俞吾金先生在《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发表《黄金律令,还是权力意志——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命题的新探析》一文,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价值提出质疑,他从道义论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提醒大家警惕功利的过度,这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等值语句是"施于人,己所欲",而非"己所欲,施于人";它的适用范围只能是道德领域,把它认定为总是滑动在利己主义和权力意志两个极端之间,是不妥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它不会必然导致"群氓理想",引发"弱者道德的统治";在道德领域,人的忍耐与克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价值多元的普遍存在,所有格言警句都难成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不是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但它在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伦理的"金规则"。儒家试图通过提高主体的道德涵养,进而推己及人的方式实现这一规则,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上学难以下达"的困境。实验伦理学的"系统理论"认为,行恶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所处的环境系统而非主体的自由意志。借鉴"系统理论"的洞察,摆脱"上学难以下达"困境的途径首先在于构造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以实施的外在环境,而不仅是提高主体的道德涵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呼吁着企业伦理的全球化。"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一个被推荐的企业伦理全球化的基础性法则。对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中的"金规则"的批评作出理性审视及思考,是全面理解"金规则"自身及其意义的不可或缺的前提。"金规则"的伦理意蕴在于一以贯之地强调对人的尊重,蕴含着交互、同情、自主和开放等结构性元素。在面向行动的企业伦理实践中,"金规则"通过角色颠倒追问"应该"的问题,在企业伦理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米规则”到“盐规则”──关于宗教伦理之重要性与统一性的思考何光沪在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中,有一条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有两种典型的表述方式,一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①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发起并协助准备了世界宗教议...  相似文献   

11.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与儒家伦理相符,即"恕道",亦即"仁"的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仁"的积极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对"仁"的消极表述。儒家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圣爱"观都是普世之爱,由于二者的起源、发展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同。儒家的"仁爱"观与"敬"分不开,其极至状态为"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相似文献   

12.
“人”学浅说刘树鹏人生于世,不能离群;与人相处,贵在知心。视人如己,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不逾矩,德必有邻;老安少怀,肫上其仁。为人尽己,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终身可行。人际关系、循此畅通:互助互竟,己立立人;互教互学,已达达人。国际交往,循...  相似文献   

13.
徐宗良  熊洁 《道德与文明》2007,(1):43-45,62
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金律正反两方面的表述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某种缺陷,肯定其已具备的道德本质精神.在当代,充分揭示和确定其内在的基本价值理念,使之转化为人们的现实基本权利并加以践履,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时代是一个存在着严重“道德危机”的时代 ,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 ,文化道德问题更多、更复杂。孔子思想对于建立“全球伦理”可以提供极其有意义的资源 ,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可以为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所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 ;“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 ,等等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仁”德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 ,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是仁的思想的核心。关于仁的伦理学思想孔子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基本精神是有差等的爱 ,这既在普遍意义上肯定了人的价值 ,也包含了阶级性和血缘亲情在内。孔子的仁不是单一的道德 ,而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 ,仁者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的修养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强调“为人由己”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且提出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两条基本的道德原则。孔子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 ,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爱人如已     
儒家倡导“仁爱爱人”、“泛爱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上也告诉我们要把爱当做生命中最大的目标和追求,要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并爱人如己。  相似文献   

17.
气候问题的伦理困境越来越突出,这一伦理困境呼唤普遍伦理的重建。道德金律在普遍伦理的重建中被寄予了厚望。在全球气候问题领域内道德金律面临着从理解转向接受,从接受导向行动以及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迈向"国所不欲,勿施于国"的困境。但是道德金律体现出的德性练习与正义原则有助于破解这一困境,并逐步促使人们采取新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人与我     
正细细想,先秦诸子的论述,其中都有个如何对待人与我的问题。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约是说,我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要帮助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我不能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借口,而损坏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儒家的这个思想,在人与我的关系问题上,我觉得,是"先己后人"。与之相反的是墨家。我个人觉得,墨家是"先人后己"。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  相似文献   

19.
人与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有欲,勿损于人。想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想改变自己,多看看别人。妒人者己弱,学人者自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是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强求于人,不如求强干己。求强于己,而后与人互助。别人的问题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会有别人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关键.神义论进路以神灵为中心强调爱人如己、博爱众生,但人际友爱只是神灵意旨的体现.契约论在守信尚法基础上结成法权关系,但其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进路使得人际关系的调节陷入过度计算性、效用性与经济化的道德困境.墨家的兼爱伦理主张爱无差等,义利并行,但过度的理想化使其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的恕道伦理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念,是以仁为主旨的尚礼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