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世纪教会在教会音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格列高利圣咏在礼仪崇拜中的应用和"复调音乐"(多声部音乐)的发展。但这时期的教会基于"特殊恩典"及旧约"献祭"的精神,认为只有教会才有谱写音乐的权利,只有神职人员和唱诗班才有教会音乐侍奉的权利,而会众只有"聆听"的权利。作为日内瓦宗教改革的奠基人和组织者,加尔文于16世纪将教会音乐的权利从中世纪教会的限制下释放出来,开始"俯就"会众,倡导"会众唱诗"。同时,正如他没有将他的作品(《基督教要义》)称为"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而是称为"敬虔要义"(Summa Pietatis)一样,他基于"神的话语",创设与"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神"保持协调的"敬虔音乐"。本文藉着加尔文所开启的改革宗圣乐神学传统,首先阐述加尔文如何在基督教圣诗史上为教会树立了以"音乐"进行心灵和诚实敬拜神的典范,同时介绍加尔文音乐的"大众性"、"简洁性"和"朴实性"如何在音乐主观领域无形的推动现代音乐的发展,扩展了上帝赐予人类的"普遍恩典"的音乐领域。  相似文献   

2.
教唱与领唱     
《天风》2016,(3)
正在教会所有的音乐服侍项目中,会众唱诗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项。教会史上有"会众唱诗应是一个教会发展及改进音乐侍奉的第一优选目标"的说法。本文将从中国教会礼拜时常见的教唱与领唱入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教唱曾几何时,教会在礼拜开始前会安排一项有意义的事工——"教唱"。虽有"崇拜前的热身"、"用歌声预备己心并歌唱着等待未到的弟兄姊妹"等各种说法,但毋庸置疑,"教唱"某种程度上发  相似文献   

3.
朱贵金 《天风》2008,(11):28-30
对于诗班在主日崇拜中所扮演的角色,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章将从诗班的礼仪角色,及诗班的礼仪功能两方面进行探讨.本节论点:诗班即是会众心声的言说者,又是礼仪程序的演绎者.本章谈及"诗班"时,是指从信徒中选出,参与在崇拜礼仪各环节,尤其是颂赞及回应部分的音乐事奉者.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1,(10):36-36
音乐是创造主赐给人类的宝贵礼物。圣经中记载了以色列人击鼓跳舞赞美敬拜上帝的情形。今日教会也有大量不同的诗歌在传唱,但并不是每次崇拜的音乐都能带领会众更好地投入敬拜。这每每与音乐和诗歌的选择有关,敬拜中的音乐如何运用才更好呢?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讲说。  相似文献   

5.
谭静芝 《天风》2012,(6):56-57
"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欢乐,要发起大声,欢呼歌颂。要用琴歌颂耶和华,用琴和诗歌的声音歌颂他。"(诗98:4-6)约在20年前,华人参与"音乐崇拜"时,会理所当然地以为会众就是旁观者,因为当时的理解,"音乐崇拜"几乎与"音乐会"无异,加上"崇拜"二字只界定了宗教的内容。这亦反映出一般对崇拜的认知仍是"聚会","少数"在台上的领导替"多数"的会众办完便好!  相似文献   

6.
《天风》1999,(11)
“九九香港教会普查” 业已展开 由“香港教会更新运动”进行的“九九香港教会普查”已经展开。这次香港教会普查除对在港堂会概况进行调查外,亦就福音机构及神学院进行资料搜集。堂会调查的内容,包括各堂会会友及崇拜出席人数、同工数目及会众出席各项非崇拜聚会等数字,  相似文献   

7.
牧师在主日     
“主日”是耶稣复活的日子,人们通常也称之为“礼拜天”。对基督徒而言,礼拜天是敬拜上帝的日子,这一天无疑也是牧师最忙的一天,因为主日崇拜是一周当中最重要的聚会,参加聚会信徒的人数也最多。有关崇拜事宜的落实、人员安排,都必须有条不紊,布置到位,这些都是牧师必须做到的。崇拜一般有这样几个主要的步骤:1、序乐目的是让会众知道,崇拜快要开始,提醒每一位信徒坐定位置、预备崇拜。序乐大约有5分钟,圣诗班在序乐声中缓步上台就座。教会里一般用钢琴弹奏序乐,也有用管风琴弹奏的。2、会众颂赞会众站立同唱赞美诗,建立整个崇拜聚会的气氛,…  相似文献   

8.
王茕 《天风》2011,(10):44-45
公共崇拜中的献乐与唱诗,来源于圣经中古代以色列人以及初代教会中应用音乐的形式。圣经虽然对音乐在集体崇拜中的应用未有确切的教导,却也记录了大量前人用音乐来抒发赞美上主的史实,告诉后人用歌唱来赞美主是信徒灵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折射信徒灵命状况的镜子,因此在公共礼拜中利用音乐来崇拜上主是有正面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6,(3)
正"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弗5:19)在基督教的崇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唱诗。从圣经时代至今,唱诗在基督徒的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我们仍然在教会参与崇拜,依旧会唱诗,但是好像越唱越没有味道,找不到以前那种感觉了。今年假期,我回到家乡教会参与崇拜,看到会众唱诗的现状,不得不让我再次反思:  相似文献   

10.
谭静芝 《天风》2012,(8):56-57
神啊,你是我的神,我的王:人已经看见你行走,进入圣所。歌唱的行在前,作乐的随在后,都在击鼓的童女中间。从以色列源头而来的,当在各会中称颂主神。——(诗68:24-26)教会的诗班常引来许多会众的钦羡目光,因为除了牧师、传道以外,诗班就是崇拜中最受人瞩目的一群——穿着圣洁的诗班袍,在众人前站起来献诗,必定占用圣殿最前排的位置等。这特殊的一群侍奉者在崇拜中的角色却不时引来误会:有以为他们因有音乐恩赐,  相似文献   

11.
朱贵金 《天风》2018,(6):33-34
如何选择崇拜中的音乐,是当今教会牧者与圣乐侍奉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今教会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音乐,有敬拜赞美诗歌,有传统圣诗,有以传福音为主的布道诗歌,有新世纪风格的诗歌,也有以民间小调为主的灵歌等,使牧者及圣乐工作者无所适从,眼花缭乱。这些诗歌在丰富教会音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教会音乐牧养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韦娜 《天风》2009,(8):44-46
教会的琴师,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职分,教会中几乎所有会众都会唱歌,但只有你们几个甚至你一个会弹奏乐器,这是上帝给你的恩赐,所以要将荣耀归于神。我更喜欢用音乐祭司来称呼你们,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职分——祭司——专门侍奉神的人。  相似文献   

13.
赵秋芬 《天风》2018,(9):21-22
借"崇拜""探访"和"小组"把人带到神面前,与神建立美好的关系,在互动关系中,生命得以成长,关系得以再生。一位刚去加拿大留学的朋友跟笔者聊起,中国有些教会在与新人或会友建立关系方面做得不够,如留新人电话、帮助新人安排小组团契、回访会众等。中国人对群体关系有强烈的依附感,"关系"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关系的程度决定了人们彼此互动的方式,笔者试从"关系"的角度探讨教会牧养模式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蒿志强 《天风》2018,(2):17-18
当代著名教会音乐家保罗·琼斯(Paul S.Jones)在其新著《什么是崇拜的音乐》中提出,近几十年来,敬拜音乐一直是教会争论的中心,是教会分歧的最大问题.不知不觉中,我们给敬拜下定义时,几乎完全根据它的音乐风格,如现代、传统、混合、古典等崇拜的标志和定义是取决于音乐的风格,甚至所使用的设备也成了敬拜的标签.  相似文献   

15.
严锡禹 《天风》2016,(2):22-23
正音乐是基督教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赞美诗是会众参与崇拜的必要形式。景教传入唐朝后,赞美诗歌也必然随之到来。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得到了一批敦煌写卷,其中就有一首景教赞美诗,名为《景教三威蒙度赞》。它可能是中国基督教史上最早的赞美诗歌,时间可上溯至公元9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5,(2)
<正>圣职的设立、产生方式,可以追溯到教会的早期甚至更远的时代。我们对这些教会传统进行查考,必将有知古鉴今的作用。自古以来,教会按立信徒担任圣职,通过宣讲和教导上帝的话语、举行圣礼、召集会众参与崇拜、关怀他人,建立基督的身体。而圣职的设立、产生方式,可以追溯到教会的早期甚至更远的时代。我们对这些教会传统进行查考,必将有知古鉴今的作用。有学者曾经分析早期教会的发展模式,发觉在各地教会中确立使徒权威(即以使徒作为耶稣生活、复活、使命的见证者、传递者)的同时,以耶稣的兄弟雅各为领袖的耶路撒冷教会团体和以保罗等人为领袖的外邦团体,  相似文献   

17.
朱鹂 《天风》2010,(5):44-46
<正>"司琴"这个名称经常出现在我们崇拜的程序单里。从字面上看,"司琴"是指操作琴的人。几乎所有的教会都有这样的圣乐服侍者。合格的司琴不仅能够演奏乐器,还应不断提升教会音乐的服侍观念以及音乐技巧,成为  相似文献   

18.
谭静芝 《天风》2012,(4):38-40
“你们应当弹琴称谢耶和华,用十弦瑟歌颂他。应当向他唱新歌,弹得巧妙,声音洪亮。”(诗33:2—3) 崇拜的序乐正在进行中,会众为什么还未静下来?难道不知道有称谢的祭正向耶和华呈献?弹得巧妙,难道是炫耀琴师的技巧?为什么人总是以为序乐不应洪亮光辉,只为会众安静而设的?只能有平静——不可以有其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6,(3)
正有一次笔者在某教会参加主日崇拜,崇拜一开始主领人带领会众一起唱诗,主领人选择了一首迦南诗歌《既然跟从了主》,当会众同声歌唱时,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为什么?因为歌词的内容。歌词是这样唱的:"既然跟从了主啊,我就不回头,既然认定了主啊,我就不后悔,虽然道路难行,没有一句怨言,虽然泪水满面,我心却甘甜,服侍主不是在那不是在那绿荫下,服侍主不是在那不是在那温室中,要走进那牢房,走过流泪谷,经过玛拉才能到达以琳。"特别最后一句"要走进那牢房"  相似文献   

20.
林德桦 《天风》2011,(10):38-40
近年来,很多教会对于崇拜中不同的敬拜方式的讨论,大都纠结于“传统”和“现代”之争。或者说,是对在崇拜中“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使用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